根据道终将由异而同,他乃相信:所有利器,今日泰西诸国所挟以凌侮中国者,均应为后世圣人所作,备用以混同万国之方法与器物。因此,中国只要致力于器物的改良扩充,藉以载道运行,在将来,道器合而为一的时候,便可以形成“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也就是大同世界来临。在大同世界中,道已全显,器已通用,人已无分乎东西,地亦无别乎南北,自无所谓夷夏之别了。
以上已经说明王韬对于变局的体察,变易道理的阐释,以及采择西法以补旧创新的看法。由于王韬在其著述之中,不时用到“物极必反”、“天道循环”,以及“天心”、“天命”之类的词语,难免不使人以为他的思想,于变易之外,并富有循环论与命定论的色彩。如此,将形成矛盾。但如果综观其全文,当不难看出,他使用这些词语,多半是为了增进与鼓舞人们的信心与意志,以使其积极努力,从事于掌握和创造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而在此一掌握与创造的进程中,武力非不重要,但必须依道德与道理的基础而使用,不然,不仅将造成别人之灾害,其本身亦将蒙受损失。因此,他所说之循环、必反、天心、天命等,有时或不免有所强调,但于他的变易之理,当无妨碍。以下兹略加举例说明。
在《普法战纪》前序中,他就战争的结果,作前途的展望,认为:“善观国运者,毋以胜为吉,毋以败为凶,盛即衰之始,弱即强之渐。”这种看法,颇似循环与命定。但再看其下文,则可知道并非如此。他继续说:“勾践卧薪尝胆,卒以沼吴,燕昭礼士求贤,卒以覆齐。法于此时,正当拨乱求治,励精蓄锐,先尽其在我,而后可以得当一洒其耻。
培养农业人才,须于各地方普设农艺学塾。其经费可仿照书院之例,由地方官绅公捐。更于科举之中,设置农业一科,应考士子,须于西方植物学、水利学、化学与中国农政、水利等书,深加研习。如此培养鼓舞,学用相辅,久而必有出类拔萃,如古代先圣之神于农、神于水者,相继产生,农业自可望大为兴隆。
使用机器耕具,前此已经述及,于此可不必复赘。经济作物,为配合丝及丝织品、棉及棉织品与茶叶等之市场竞争,于养蚕、种桑、植棉、栽茶等,都须力行改进与推广。泰西于农务、种植俱有专书,且均由政府为之教导鼓励,中国自宜仿行。质量改良,生产增加,再配合缫丝、纺织、焙制等技术的革新,则此类产品,不仅可在本国之内,抵制外货,保卫利权,亦可在外国销售,增加利权。
畜牧亦为兴利之一端。美国牛乳一项,贩运出口,每年值洋银约五千万元。其乳牛之极大者,日出牛乳八百四十两,华牛则远不能及。如以美牛杂华牛交配,改良其品种,则以中国土地之大,气候之宜,推广发展,其利安见不能与美国相比?牛乳既增,则奶油、奶酪等之生产,亦将成为大宗,而为贩运行远之商品;蒙古之马,口外之羊及羊毛,无不可增加殖产而运销于外人。
此外,西北有广大的土地,古昔为帝王兴业之基地,岂能不宜于种植。徒因河道日迁,水利不讲,遂至于天旱则赤地千里,多雨则汪洋一片,农人无法播种,渐成废弃。于今科学昌明,技术进步,只要能善加利用,兴修水利,改良品种,必可推广种植,大有裨于国计民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