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孔子或君主之学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7769197
  • 作      者:
    [法]弗朗索瓦·贝尼耶
  • 译      者:
    汪聂才,陈萍,郝晓霞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为法国国礼中译回流本。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弗朗索瓦·贝尼耶(François Bernier,1620-1688),17世纪法国学者。他翻译的《孔子或君主之学》,影响了伏尔泰等法国学者,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启迪。


译者:汪聂才,男,中山大学哲学博士,肇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利玛窦分会副秘书长,中山大学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明清中西文化交流、西方古代哲学、中外比较哲学等领域研究;主持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级社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已出版译著2部:奥古斯丁著《论灵魂的伟大》(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柏应理等著《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合译,大象出版社);在《学术研究》、《国际汉学》、《现代哲学》、《贵州社会科学》、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中国哲学前沿》)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PingZeller,原名陈萍,瑞士日内瓦大学文学院东亚研究部汉学系讲师,日内瓦大学社会学院地理与环境系博士生。目前在日内瓦大学人文地理学家Jean-FrançoisStaszak教授和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梅谦立(ThierryMeynard)的共同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Le regard européen vers l’Asie au travers du cas du voyageurFrançois Bernier (1620-1688)(《一个17世纪欧洲旅行家的亚洲观》)。


Ping

Zeller曾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并以论文《走近福克纳》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本科与研究生期间曾在《人民日报》、《国外文学》、《俄罗斯文艺》、《读者》、《书与人》、《东方文化周刊》、《长白论丛》、《南京师范大学文科基地科研论文选》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译文数篇。出版的个人专著有FrançoisBernier et sa pensée confucéenne(《弗朗索瓦•贝尼耶及其儒学思想》),参与过的专著有《法语背景学生学汉语偏误分析》,参与过的翻著有《1963年格林威治村——先锋派表演和欢乐的身体》。 


郝晓霞,哲学硕士,瑞士洛桑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贡斯当研究,政治哲学。

展开
内容介绍

    《孔子或君主之学》(Confucius ou la science des princes(又译为《论语导读》),1688)乃是首部《大学》《中庸》《论语》的法文译本,其作者为17世纪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贝尼耶(François Bernier,1620-1688)。 

    该书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作者撰写的导言;第二部分为《大学》《中庸》《论语》三书的法文译文。第二部分又由三卷组成:第一卷为《大学》法文译文,第二卷为《中庸》法文译文,第三卷为《论语》分为10章的法文译本。该书并非依据中文原文翻译而来,而是基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等多位耶稣会士译著的拉丁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夫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翻译而来,不过贝尼耶对原文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与耶稣会士们的拉丁文巨著相比,贝尼耶的法文本《孔子或君主之学》使17、18世纪法国的普罗大众皆能了解到孔子的思想。正如书名所写的那样,作者贝尼耶想要通过儒家经典为当时法国的王储提供教育。 

    2019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一份珍贵的国礼,即本书1688年的原著手稿之一。因此,可以说该书既见证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亦体现了中法关系的悠久与亲近。翻译法文首版《孔子或君主之学》在深化和促进中法关系、中法文化交流上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另外,亦为中法文化交流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为学术研究的深入展开奠定文献基础,因此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稿即国礼法文版《孔子或君主之学》的中文回译本。

展开
精彩书摘
  《孔子或君主之学》:
  第一,要从全球史的长时段来重新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些学者把欧洲文化看成是一个“自我成圣”的历史,外来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不足为道,欧洲之所以能在文化交流中发展,根本在于它有极强的自我调整与发展能力。这样的看法,无论是从世界经济史,还是这里所说的世界文化交流史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
  百年以西为师,我们的确从西方文化中学到很多好的东西,至今西方文明仍是我们要继续研究与学习的文明。但现在已经到了结束对西方文化的“学徒期”的历史时刻,每日仰视西方文化的时代结束了。以平等、包容的学习一切文明、文化的基础是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回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健康文化心态,是我们研究和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基点。
  第二,要有一个文明互鉴的方法论。在文化交流中任何一种文化对异文化的接受都有一个重新理解和重新解释的问题。任何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都有一个变异、适应的问题。重新解释后的异族文化已经经过了解释者的加工,解释者依据自身的文化结构对外来文化进行了过滤。这种过滤、解释后的异族文化与原本的异族文化已经有较大的不同,在比较文学中有些学者将其称为“误读”,从“哲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解释,它有其合理的根据”,这种“误读”,这种“变异”,是有其自足性的。
  这点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已讲得十分清楚,我们在解释和接受任何历史知识时,我们本身的知识和境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称之为“偏见”。他说:“构成我们存在的过程中,偏见的作用要比判断的作用大。”这个观点是很有启发性的,人们在对任何文化、历史的理解中,已具有的“偏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偏见”决定着我们对新东西的接受,“我们是被某种东西所支配,而且正是借助于它我们才会向新的、不同的、真实的东西开放”。所以,偏见并不是什么错误的东西,如伽达默尔所说:“偏见并非必然是不正确的或错误的,并非不可避免地会歪曲真理。”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对孔子的解释正是在他的“偏见”支配下进行的,这种“偏见”是他不可避免的,他在法国高举起启蒙的旗帜,反对宗教迫害,反对非理性的宗教狂热,此时当耶稣会介绍到欧洲的儒学正巧是一种宗教宽容的“儒教”,是一种道德理性高于非理性崇拜的学说。它自然会引起伏尔泰的关注。这样孔子成了伏尔泰眼中的孔子,中国宗教成了伏尔泰阐说后的中国宗教。
  同时,伏尔泰理想的政治制度是开明君主制。他的这个政治理想,与古希腊的民主制完全不同,同样罗马的君主制也不能给予他们支持,因为恺撒也是经过选举产生的。在西方他找不到思想的武器,而当时法国贵族制,僧侣阶层严重阻碍着社会的发展。这时来华耶稣会士所介绍的中国政治体制、皇帝的专权和考试的文官制度有机结合,使这个庞大的国家运转良好、社会富足,一个东方的榜样出现在他们面前。这样开明的君主制“在中国找到了他们的范例和根据。他们崇拜中国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他们所以引证亚洲,是因为欧洲过去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为他们的依据。……但在远东有一个与罗马同样古老的帝国,现在依然存在,人口和整个欧洲一样多,没有世袭贵族及教会的特权,由天赐的皇权通过学者一官吏的官僚机构来统治。这里的模式适合于新君主主义者,是一个可以引用的范例”。由此,孔子被称为启蒙思想家的榜样,中国政治制度被称为他们的理想。
  ……
展开
目录


代序:论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以中国文化与启蒙运动关系为中心 ..................张西平 1

孔子或君主之学................................................................................1

致读者:作为阅读孔子的导言或钥匙................................................3

第一书(《大学》)........................................................................... 5

第二书(《中庸》)..........................................................................25

第三书(《论语》)..........................................................................47

第一卷 ........................................................................................47

第二卷 ........................................................................................61

第三卷 ........................................................................................71

第四卷 ........................................................................................84

第五卷 ........................................................................................97

第六卷 ......................................................................................108

第七卷 ......................................................................................120

第八卷 ......................................................................................135

第九卷 ......................................................................................143

第十卷 ......................................................................................157

附 录 .......................................................................................173


人名对照表 ..............................................................................173

地名与封号对照表 ..................................................................178 


专名对照表 ..............................................................................179

译后记 .......................................................................................18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