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力发展
儿童首先是通过各种认知--痛、痒、甜、苦等肤觉、味觉,光、物体、色彩等视觉,音乐、语音等听觉去感知世界,并通过自己的注意、记忆与思维、想象等逐步地认识世界。因此,如何帮助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的发育而能更好地去认识世界,这一直是应试教育的主要、甚至全部内容。也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至少也部分说明了要教书还要教人,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善于思考提问的道理。教育对智力的发展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就足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心智做到因材施教,切忌拔苗助长。同时,智力的发展,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知识和技能,如死记硬背课文、公式等。更重要的是如何启发孩子的创造力与学习能力。当前的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前者,“高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学校、家长都有急功近利之嫌,学习的目标只有一个--高分一上名牌大学。而对于后者,常常忽视。事实上,对工作最有用的智力是有创造力,能独立思考,能独立学习,有自己的见解,有不同于众的创新的人。特别是高新技术,单有高分是无用的。因此,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足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去自己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
(二)非智力的心理特征
现代社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情绪、动机和性格对人是否有成功的事业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能否接受更多教育,掌握更多知识的基础,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社会事业成功所必需。意志力是否坚强,是否对事物能坚持不懈地努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人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能否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否理解别人的情绪,能否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表达的方式和时机,既受先天遗传的影响,也受后天生长环境及所受教育的调控,这会对他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动机常常是完成任务的重要推动力,有明确的动机常常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如果干什么都无所谓,没有动机没有目的,则也难完成任务。性格则比较复杂一些,它既与先天遗传基础有关,又受后天环境制约,还受情绪的影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