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致良知论:王阳明去恶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520566
  • 作      者:
    胡永中著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胡永中,男,1969年生,湖南娄底人,副教授职称。1986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后又不断深造。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3年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任教。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在《中国哲学史》、《国际儒学研究》、《中国监狱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主编、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四部教材,合著《韩非子治世大智慧》、《注译》、《当代中国司法腐败现象及对策研究》等书,有多项成果获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是自孟子以来性善论发展的成熟形态。其所谓良知主要有三层含义:道德标准、道德主体、存在自身。阳明认为良知是纯粹先天的。实际上,良知的不同含义各有其来源。作为一个整体,良知是后天的,但这并不妨碍其在道德修养中发挥重要作用。阳明对善恶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其所谓恶,一般指私欲,是站在社会主体的立场作出的负面的道德评判。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去恶(即“破心中贼”),个体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才有成圣的希望,社会才能实现稳定与和谐。其修身之道以去恶为特色,主要包括立志、改过、静坐、事上磨炼、戒慎恐惧、知行合一等方法。阳明不仅重视去已之恶,还很重视去人之恶,因而十分注重教化。其教化方式主要有三种:教育、告谕、乡约。致良知说在现代社会仍有重要价值。它不仅是构建矫正哲学的最佳资源,而且可以在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关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王阳明致良知说概述
第一节 提出致良知说的理论背景
一 朱子理学盛极而衰
二 心学思潮曲折发展
第二节 提出致良知说的经过
一 致良知说的理论渊源
二 致良知说的提出过程
第三节 良知的内涵与来源
一 良知人人皆有
二 良知的内涵
三 良知的来源
第四节 良知与致良知
一 致良知的内涵
二 本体与工夫
第五节 有关致良知说的其它几个问题
一 致良知说在阳明学说中的地位
二 壬阳明理论思维的特点
三 阳明与朱子的关系

第二章 王阳明对于恶的认识
第一节 恶的本质
一 恶的内涵
二 恶的相对性
第二节 恶的起源
一 四句教
二 心体与躯壳
第三节 去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 去恶的必要性”
二 去恶的可能性

第三章 王阳明论去恶工夫
第一节 立志
一 立志为本
二 立志之方
三 立志之效
第二节 改过
一 反省
二 悔咎
三 去傲
四 责善
第三节 静坐
一 静坐四阶段
二 价值与方法
第四节 事上磨炼
一 须在事上磨
二 磨炼之法
第五节 戒慎恐惧
一 戒惧与慎独
二 敬畏与洒落
三 戒惧之道
第六节 知行合一
一 内涵
二 立言宗旨

第四章 王阳明的教化之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教育
一 讲学
二 办学
三 教育理论
第三节 告谕
一 告谕“父老子弟”
二 告谕“顽民”、“盗贼”
三 告谕“新民”
第四节 乡约
一 《南赣乡约》及其推行
二 《南赣乡约》的影响
余论:致良知说的现代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