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语故事心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064493
  • 作      者:
    (日)下村湖人著
  • 出 版 社 :
    线装书局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从已意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解释《论语》,而是站在《论语》本身的立场上,像情景剧一样,将孔子和弟子们的生命状态鲜活地呈现出来。
  深刻再现,直触孔子灵魂。
  明自本心,开启精神之门。
  求这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作者有一种卓然独立的态度,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从己意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写自己的《论语》,画自己的孔子像,而是站在以《论语》为主的立场上,按照原作自身的见地、义理来描绘。这是我们推荐此书的重要原因。  
  因为于丹,《论语》这部沉寂了数十年、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的伟大著作再次热闹起来,各色各样的《论语》蜂拥而上,孔子的言语被各色各样的作者编纂成各色各样的故事。一时间,《论语》摇身变成了万能的励志书,很多作者不仅将《论语》通俗化、世俗化,而且是恶俗化了。那么,《论语》究竟说的是什么?广大读者一定想听听孔子真实的声音。
  我们适时地推出这部《论语故事心解》。这部书不同凡响之处在于:
  一、 这部由日本教育学家、著名作家下村湖人著写的《论语故事》完全抛弃演绎,根据大量考证,生动还原当时场景,让读者切实明白《论语》的含义。
  二、 这部书在日本出版以来几十年中,年年再版,堪称日本当代的《论语》权威注释本。我国港台地区出版的繁体字版也大受欢迎,数次荣登当地排行榜首。而我们推出的这个版本,是大陆唯一的简体字版。
  三、 因为《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谈记录,内容零散、语言艰涩,不易理解,我们又请学者栗强先生撰写了大量解释的文字,多角度地诠释《论语》的观念,旁征博引各家学派对《论语》的见解,辨证地分析和时下人们思想行为的异同等等,让读者全面了解《论语》,真正能够修身明心。
  四、 《论语》本身版本繁杂,有些语句因为标点、选字不同,语义相异。我们考据了朱熹本、钱穆本、杨伯峻本等权威版本,力争严谨、绝无纰漏。
  综上原因,我们相信这部《论语故事心解》能够深刻再现《论语》本意,为时下混乱的《论语》市场带来清新凉风,开启读者精神之门。
  ★深刻再现,直触孔子灵魂。
  ★明自本心,开启精神之门。  
  ★作者以卓然之态,不是从己意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解释《论语》,而是站在《论语》本身的立场上,像情景剧一样,将孔子和弟子们的生命状态鲜活地呈现出来。
展开
作者简介
  下村湖人,生于1884年,卒于1955年,少年时即被目为天才诗人,个性刚强、谨慎,自信力甚强,是具有儒道思想、重视规律与秩序的教育家与作家。主要作品有《论语故事》、《次郎故事》等。
  孔繁叶,1969年生,长期沉潜于东方文化的修习,因悟中国人的精神仍存活于日本,“礼失求诸野”,留学日本三年,参学于东大寺、唐招提寺、龙安寺、临济禅修中心等大小多家禅寺禅院,并学习日本剑道、能乐及园林设计。本书为其第一部翻译作品。 
  栗强,生于1974年,先后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并师从徐梵澄、金克木、韩镜清、任杰、王绍璠、谢璐等各位师长学习国学、佛法及中医、长期从事写作,编著有《千家诗评注》、《经典常谈心裁》等多种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论语故事心解》译自日本著名教育家兼作家下村湖人所著《论语故事》,原书为日本最畅销图书之一。战后日本受本书影响至巨,年年再版至今。被译为中文后,在香港、台湾及中国大陆地区亦多次再版,引起广大读者重重无尽的心灵震憾。
  著者从现代人的角度,以《论语》的章句为骨干,将之创作成为故事体裁的短篇小说,与当代读者的心灵极为贴近、亲和、把这部古典著作的精彩呈现出来。此次出版,我们特邀请栗强先生详加疏评,广征博采、发明心地,更能令读者的心智得以启迪,畅神物外,达道归零。
展开
精彩书摘
  富人子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先进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宪问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篇
  疏评
  孔子之学,最关乎要领的特点便是直下明心、离方行义与相似相续三大纲纪。这本不是笔者的独创,历来学者早有类似的论述。这也不是要复什么孔子真面目,是从了自家身心的实际利益出发而讲的。因为看孔子的书,读《论语》故事,从这几方面去体会,就容易得到真受益。要是不到真实利益处,尊之何益于尊,谤之又恶出乎谤?!苟可取而利用就崇之如天,不利其私则坠之如渊,那是于国于民于孔子已都无甚好处只有伤害的事情。实际上,“东海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不唯孔子,任何有智慧、有良知的今古贤圣,都是会讲求这三大纲纪的。因为这是天理与正道,不可或逾。逾了便是自欺、自私。自欺、自私是断不会有任何好结果的,于个体于社会皆然。而只要有了一丝不自欺、不自私的仁智,也便会发生出一丝直下明心、离言行义、相似相续的光辉来温暖和照耀着时空。
  先说直下明心。
  短衣薄葬的黑社会文明,看似也是忠义,但一切皆由事起;而孔子的“食旨不甘,闻乐不乐”①不然,一切皆由心生。这便是直下明心了。今天或古来,多少社团的纲领中都在提倡慈悲、济世与利他主义。但在一些情况下慈悲往往是刻意的、有条件的,是强制自己遵循戒条的结果,利他是勉强而非真实的。这种利他主义的出发点往往是获取认同、或是他人的赞誉和感激,所以很容易就会滑落到只要时不时地完成一些好的行为就算利他、慈悲的地步。最后的结果是像曾经非常著名的绿色和平组织一样只反对西方国家较为安全很多的核电站和核试验,却对危险性极大的俄罗斯核电站倒入北冰洋的大量核铀废料不置一辞。真正的利他主义不是这样子的。真正的济世、利他要求我们随时随地关心、担心一切生命的幸福,并且真诚地致力于改善他们的命运。这是我们社会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品质。孔子直下明心,就是要我们在确实了解自家身心的基础上,洞察了生命界共同的限制、条件、矛盾后,自然而然,真正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才会有真实的济世助人和利他主义的可能。这首先要让我们每个个体都放下心灵所幻想创造出的一切骗局,并且不再制造新的骗局,契入伟大、圆成的内在本初才行。做到这一点时,只是瞬间的顿悟;可是在不能真正顿悟前,至少应该时常让自己在生活中,从大大小小的每一件事情上,往心里靠,向内而不向外求。从理上知道了直下明心的可能,从事上时常向着这方向去了,最终就能得到不止于言说的生命成功。
  故事
  子贡挺起胸膛,深深吸了一口早晨清新的空气,悠然迈开大步。近来他官运亨通,财运发达。一想到这些,他就感到身心畅快,步子迈得更加轻快了。
  但是,他又想到,老师屡屡这样赞美颜回:“颜回是怎样的贤啊!住在破屋子里,只有一竹碗饭,一瓢水,别人都不堪烦忧,颜回却自得其乐。颜回是多么地有修为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师又说:“颜回呀!距离得道不远了,可惜他屡在空泛中。端木赐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猜对了。”(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贡想:老师恐怕不大欣赏不能安守贫穷、喜欢靠经商发财的人吧。可是精通理财之道,通过正当的途径积聚财富,有什么不好呢?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罪恶,而富裕说明有能力。经济上没有困难,才能一心一意追求学问。而且财富使人胆壮,与人相处显得落落大方。记得从前贫穷的时候,在别人面前不能像现在这样心安理得。曾几何时,在贵人与长者面前,自己总是觉得怪尴尬的。虽然自己并不以贫穷为耻,也并不因此柔弱退缩、怀有自卑感,但在安于贫穷方面,自信绝不次于子路。之所以尴尬而不自在,是担心自己的举止给别人留下谄媚的印象。因为有这种担心——既怕表现出贪婪,又怕过于矜持——不知不觉之中举止就不自然了。如今回想起来,那副样子相当可笑,不过那是贫穷使然,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之,谁也不愿意自甘贫穷吧!
  他忽然举目环视了一下四周,自言自语道:“无论如何,我未曾向任何人谄媚过,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就这一点而言,我敢自称有安贫乐道的德行。对此老师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吧。”
  一路边走边思考,子贡不知不觉来到了孔子的家门前。门外有一个年轻的弟子,举止恭谨,正准备进入大门,看到子贡来了,他们就停住了脚,好像在等着子贡。和数年前的子贡一样,三个弟子都相当贫寒。
  子贡走过来之后,他们都很恭敬地向子贡致以弟子之礼。子贡也和他们一样,恭恭敬敬地还礼。大家互相揖让了一番,便按照年龄的次序进门。不用说,子贡是其中的长者,可以算是前辈了。“老师曾经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我不同意富而无骄较贫而无怨容易做到,反之,我认为富而无骄更难做到。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我现在都能够做到富而无骄。就是说现在我正是富而不骄的好模范。”跨入大门的一瞬,子贡的内心暗自生出这种念头。
  当子贡进入大堂的时候,他的脸像沐浴着阳光一般光彩熠熠,连他也感觉到自己容光焕发。光线微暗的教室里,许多弟子正肃然静坐,他们苍白的面孔,仿佛微弱的星光,漂浮在子贡的眼底。可是当子贡看到孔子端然坐在弟子们当中如同一颗神秘的恒星一般庄严时,他不禁有点慌张。子贡向孔子行过礼,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与他一同进来的三个学生,也在教室的角落,找到各自的位子坐下。
  大家正在热烈讨论着“礼”的问题。看来讨论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每个弟子态度都很认真。今天大概是自由座谈的性质,孔子并不发表具体的意见,大多的时候他只是倾听大家的见解。但是如果有谁的观点不正确,或者语言轻浮,孔子绝不会轻易放过他。他的批评像平常一样严格,不过严格里却包含着温暖人心的慈爱。
  在善于言辞方面,子贡在众弟子之中是名列前茅的,但今天他却意外地保持沉默,因为他没在听大家议论,他心里正萌生着一个强烈的愿望:如何把他刚才在路上所想的事用最美妙的言辞讲述给大家。
  “子贡你的意见怎样?”孔子把目光投向他说道。
  突然听到孔子如此问他,子贡不禁愕然。但是既然孔子这样问了,他也不想错失这个好机会,而且当着众弟子,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会丢面子的。他信心十足地认为,今天要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此时,没经过孔子的指导,全靠自己得出的认识,能在孔子及许多同学面前发表,使他感到频为得意。可是出于谦逊的考虑,他尽量控制着情绪回答说:“等诸位讨论完了,我有另外的问题请教老师……”
  孔子道:“是吗?差不多了,也该换换话题了。”
  子贡听了非常高兴。可是他并不急着发表意见。他想,不要让别人看到自己得意的样子。
  “你想说什么呢?”孔子看着犹豫不决的子贡,从容地发问了。
  在孔子再次问过之后,子贡才站起来,以他流利的口才说道:“我近来对如何处身于贫富而怀有礼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体验作了一番研究。我想贫而不谄、富而不骄是最理想的境界。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想这个人的修养已经近于完美。”
  “嗯,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之一。那么,你说你已经做到贫而不谄,富而不骄?”
  “那还要请老师和诸位同学指正。”
  子贡脸上显露出充分的自信。偷偷向一起进来的三个年轻弟子瞟了一眼。
  “贫富两种境遇都亲自体验过的人,说起来的确只有你一个人。”孔子说道。
  孔子的话好像在挖苦他。可是子贡深知孔子不会随便挖苦人,于是认为孔子是在委婉地褒奖他。
  “贫而不谄,富而不骄,我都知道。”子贡胸有成竹地回答。
  “不过——”孔子接着说,“对你,贫穷是一个大祸难!是不是?”孔子这一句话,声调格外沉重,仿佛鞭子抽过来,让人惊慌。
  子贡一时间不知怎样回答才好。本来他在来的路上已经认定“贫穷本身就是罪恶”,可是一到孔子面前,听到孔子直截了当地这样发问,不知怎的,他却不敢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从前贫困的时候,你为了不谄媚他人,品尝了不少痛苦。现在,你又为不骄于人而花费了不少苦心哩。”看着子贡语塞,孔子的语气也有所缓和。
  “是的。我相信自己在不骄不谄这两方面做得还好……”
  “的确很好。我刚才也这样讲过。不过,你如此努力,勉强做到不骄不谄,岂不是在你心里仍遗留着骄傲与谄媚?”
  好像被刺入一把利刃似的,子贡聪敏的头脑一片混乱了。
  孔子接着又说:“当然,我不反对你的主张。可是你的认识还谈不上最高之境界。要想获得关于贫富的最高认识,必须有超越贫富的思想。你为了做到不谄不骄而煞费苦心,是因为你的心过分执著于贫富之故。过分关心贫富,不知不觉之中自然以贫富为标准将他人和自己衡量。将贫富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结果便产生了骄傲和自卑。因此,为了克服骄傲和自卑,不得不苦心用功。不是这样吗?”
  子贡嗒然无语,只是木然听着孔子的训诫。
  “那么,怎样才能够超越贫富的观念呢?简单地说,应该把贫富委之天命,专心乐道好礼才是。道,不是消极性的,也不是功利性的。所以它不会受到贫富及境遇的影响。为了乐道而求道,为了好礼而学礼,具有积极的求道心,才能在任何境遇之下虚心善处。颜回能够做到目前这样,真称得上是一个贤者。对于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不是问题了。”
  “老师,我明白了。”
  与孔子的告诫相比自己的见解多么浅薄,而将自己的浅识表述于众又是多么轻浮啊。懊悔和感激之情在子贡的心胸里翻腾着,使他不禁垂下了头。大家也都沉默无声,静心领会孔子的训诫。
  此时,外面不知什么人在吟诗,声音微微传入寂静的教室。子贡觉得众人似乎仍旧在注视着他,因而有此紧张。可是听到吟诗的声音,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诗经?卫风篇》里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直到现在,他总是把这句诗解释为:一个人陶冶品格之难正如工匠雕刻象牙或珠玉之苦。当然,这种解释并非错误,但是子贡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工匠的艺术心,也就是以工作为快乐,甚至在工作的劳苦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和喜悦。艺术并不是一种技术手段,同样,求道也并不是获求处世之术。正如工匠在工作时从艺术之中得到生命的喜悦一样,求道的人通过虚心求索一样可以得到顿悟的快乐。子贡忽然明白,直到今天,从工匠磨琢切磋玉石的劳苦中仅仅得到有苦无乐的教训,是非常肤浅的。
  这样想着,子贡不禁抬起头,将喜悦的目光投向孔子。同时,这首诗像流淌的清泉般,自然地从他的口中吟咏出来。在这个时候,子贡已经没有时间顾虑过去的愚昧,现在他由于得到新的启发而兴奋不已。吟罢,子贡镇定地说:“老师刚才所说明的,不就是这首诗的精神么?”
  孔子脸上流露出满意的微笑,说道:“子贡,你说得很好。这样才够得上和我一起谈诗哩!诗的心,是非常深奥的。所以,除非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否则一个人很难获得诗的真髓。你,好像能够做到这一点。”(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的夸奖使子贡异常开心,差一点要以满脸得意的神情环视大家了,可是他又勉强把这个念头压制住了。
  ①原文见《阳货?21》。大意是宰我提出守孝三年太浪费社会资源,不如改为一年。孔子说不行。理由是君子守孝是念及父母过世,虽想尽孝亦无处可去,心中凄然,吃美味也不觉香甜,听音乐也不觉快乐。没有三年,心不会安。所以天下之大,皆以三年为孝期。不是谁制定了条例,然后强行推广的。
展开
目录
孔子喊冤记(代前言)
第一辑  子贡的故事
富人子贡
瑚琏
第二辑  子路的故事
子路强辩
子疾病,子路请祷
第三辑  孔子在鲁国
子入太庙
子语鲁大师乐
孟懿子问孝
阳货赠豚
第四辑  孔子周游列国
天之木铎
子畏于匡
宁媚于灶
司马牛之忧
孔子与叶公
在陈绝粮
第五辑  隐士大团圆
子击磬于卫
子路问津
第六辑  孔子与弟子
宰予昼寝
申枨之欲
伯牛有疾
画地以自限
一以贯之
觚不觚
言志
行藏之辩
第七辑  孔子私家像
异闻
子在川上
泰山其颓
后记:油泥尽裹、香灰包围的孔子像
附录  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介绍
孔子生平大事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