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儒学导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0682763
  • 作      者:
    顾士敏著
  • 出 版 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儒学为什么发生于中国?儒学怎样发生于中国?所谓“儒家文化”是什么?孔子与《论语》——怎样“即凡而圣”?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何在? 通过阅读《中国儒学导论(修订本)》你就能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中国儒学导论(修订本)》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儒学——这一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思想流派。
展开
精彩书摘
    作为一种“自源文字”而存在的特殊的汉字,也是产生于一种人类文明中的“普遍”——与很多古老文字一样,它产生于用人类用自身意识到的“形象”去把握存在“真实性”的图画。远在文字发明以前很久,原始图画就已经出现。在欧洲旧石器时期的“马格德林文化”和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中,都可以见到相当可观的原始图画一艺术创作。于原始图画发展的基础上,用相互联贯的系列图画去表现一个较为完整的意义,就是文字的嚆矢。从中发展起来的这类文字,至今仍有遗存,如古埃及旧王国时代的图画文字与丽江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即是;而现代语言也还是建立在可以作出“图像还原”这一基础上的。
    商、周甲骨卜辞,金文中的不少文字,与半坡等地出土的器物上的图形、符号相互间的区别不是太大的。而卜辞、金文破译的过程,也是饶有意味的。刘鹗于《铁云藏龟?自序》中说,开始时的困难在“以六书之指推求钟鼎多不合,再以钟鼎体势推求龟版之文又多不合。”后来,在发现了“古象形文字第肖物形,不必拘拘于笔画”这一文字史逻辑之后,始走上“每释一器,首求字形之无牾,终期文义之大安。初因字以求义,继复因义而定音;义有不合,则活用其字形,借助于文法,乞灵于声韵,以假读通之”的坦途。卜辞、金文的破译,证明“依类象形”几乎是所有文字的共同起点。卜辞、金文的能够破译,证明汉字至今距“依类象形”这一起源仍是不太遥远和不太曲折的。
    但文字终究不是对客体的单纯记录,它更是人类主体在客观影响下组织意识所形成的信息载体,是为了可与他人分享不同个体从不同途径获得的“文化经验”的工具。因此,绝大多数文字于“象形”之后未久即走上了与“话语”相统一的道路。《尚书?多士》中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大约于先商时期,汉字就已进入了系统化。在这一系统化过程中,于突破单纯记录客体的文字发展的关键时刻,汉字却走上了另外的道路——以“图画”加“图画”来合成主体所赋予世界的“意义”,即“比类合谊,以见指伪”的“会意”字的发明。文字远落后于语言的发展,这一不可逆的趋势,加快着文字拼音化的速度。
展开
目录
导言中国人文社会
第一章 儒学的存在形式
第一节 儒学于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儒学于中国文化中的表现
第三节 孔子:一位真实的“凡人”
第四节 《论语》:一部常识的“教训”
第五节 孔子与《论语》——怎样“即凡而圣”?
第六节 解读儒学:从《论语》开始

第二章 儒学为什么发生于中国?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原始中国的自然基础
第三节 “姓氏”——中国居民存在的特殊文化形式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统一

第三章 儒学怎样发生于中国?
第一节 “儒”——起源问题上的讨论
第二节 “儒”的原义
第三节 中国文化统一的基础:原始宗教——“祖先崇拜”与“社稷崇拜”
第四节 “祖先崇拜”与“社稷崇拜”——由普遍走向特殊
第五节 “礼乐文明”——中国人文社会的诞生
第六节 “儒”的发生
第七节 “儒家”的出现

第四章 儒学的“主语”——“性”:中国人文精神中的形而上学
第一节 儒学的核心范畴——“性”
第二节 “性”的抽象——“仁”概念
第三节 儒学中关于“性”问题的讨论

第五章 儒学的“谓语”——“为”:中国哲学中的实践论
第一节 儒学中的“为”概念
第二节 “为”的核心内容
第三节 “为”的基础或反命题——“有所不为”者

第六章 儒学的“宾语”——“礼”: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论
第一节 “礼”的文化史渊源
第二节 “礼”的社会一政治意义
第三节 “礼”的自然一文化意义

第七章 儒教——儒学的异化
第一节 “儒教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何在?
第二节 “儒教”发生的文化一历史基础
第三节 “儒教文明”中的“皇帝”制度
第四节 “儒教文明”中的“郡县”制度
第五节 “儒教文明”中的“三公九卿”制度
第六节 “儒教文明”存在的社会基础

第八章 儒家文化——儒学、儒教的社会化
第一节 所谓“儒家文化”是什么?
第二节 “儒家文化”的发生
第三节 “儒家文化”的宗教-哲学-法理基础——“我思”的统一
第四节 “儒家文化”的载体——“我思”与“此在”的统一

第九章 新儒学——从儒教与儒家文化藩篱中超越
第一节 新儒学发生的文化机缘
第二节 新儒学完成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 “狂禅”——最后的“儒家精神”

第十章 “内圣外王”——儒家的文化遗嘱、现代新儒家的历史理想’
第一节 “儒学现代转化”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化会通”方法的继续
第三节 “内圣外王”思想纲领的借用
第四节 “内圣外王”——中国文化之梦
结语儒学:因“未来”而有意义的“人文之梦”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