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立本篇
第一章 总思路:以“人”为本
哲学是关于社会人生的学问
人本化的宇宙观
中国哲学特殊关注点
中西哲学对比
第二章 治人为本。治物为末:中国哲学不是“在物理学之后”
中国哲学立足于治人的需要
中国哲学的政治精神
正确理解政治
第三章 道德为本。智慧为末:中国哲学不归结为“爱智慧”
道德为本的共识
儒家的道德本位主义
中国哲人的“贬智慧”倾向
中国哲学道德化思维的成因
第四章 前人为本。后人为末:中国哲学的历史主义精神
道德的根基是尊祖
尊祖的核心是尽孝
“孝”成为“道”
孝祖之道的广泛影响
第五章 敬人为本。敬神为末:中国哲学的无神论倾向
原始宗教的解体
先秦时期无神论思想的高涨
儒家中庸无神论的深远影响
中国没有宗教传统12l
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潮的成因
方法篇
第一章 总原则:崇尚辩证逻辑
中国辩证思维方式
对传统辩证法哲学的评价
制约中国古代思维方法的因素
第二章 联系的观念:重视系统思维
中国哲学的整体观
系统方法的广泛应用
第三章 运动的观念:以“生生”为核心
中国哲学的运动观
中国哲学的变易之道
第四章 人本主义的“阴阳”论
“阴阳”的由来及演进
中国式对立统一观念
第五章 重“和”轻“争”的理论归宿
多极之“和”
对立之“和”
对“争”的反思
礼乐: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表达篇
第一章 简约化:既重视文字。又轻视文字
中国哲学崇尚简约
中国哲学崇尚简约的原因
第二章 模糊化:既认可形式逻辑,又贬抑形式逻辑
中国哲学作品普遍忽视逻辑性
中国哲学对形式逻辑的扬弃
第三章 形象化:借助文学。建构人学
中国哲学的诗魂(上)
中国哲学的诗魂(中)
中国哲学的诗魂(下)
中国哲学中的“象”
第四章 经学传统:“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经学传统的形成
从儒学到经学
道、佛经典体
经学传统的过与功
——《光明日报·书评周刊》
从思考和理解入手,弄清国学脉络,用较短时间把握国学精髓,获得对国学的总体认识,这种国学入门的方法较适合于成年人,但入门读物非常少见,马中教授的《人与和》称得上雪中送炭。
——《上海证券报·书评周刊》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被纳入西学套路中归纳概括,与本土文化形成了若即若离的关系。而《人与和》从根本上扭转了这种偏向,为深入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明清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