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鲍澣之与“算经十书”的刊刻
“算经十书”是我国传统数学及数学思想的珍贵宝藏,它能流传至今并得到发扬光大,与福建和曾在福建汀州这个地方任职的鲍澣之密切相关。
一、鲍瀚之
在中国方志、史书中,在科学史、数学史类著作中,曾出现过鲍澣之、鲍瀚之、鲍浣之等名字。现辑录如下:
在《宋史》、《福建通志》(同治版)、《闽书》、《汀州府志》(嘉靖版)、《处州府志》、《龙泉县志》和李约瑟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数学卷)、陈美东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以及李俨、钱宝琮的数学史著作中,出现过“鲍澣之”的名字。
在《长汀县志》、《汀州府志》(乾隆版)、《福建通志》(乾隆版)等书中,出现过“鲍瀚之”的名字。
在李迪的《中华传统数学文献精选导读》、纪志刚的《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导读》、白尚恕主编的《中国数学史大系》第三卷等著作中,出现过“鲍浣之”的名字。
早期元明时代的著作如《宋史》、《汀州府志》(嘉靖版)、《闽书》和清代的《处州府志》、《福建通志》(同治版)、《龙泉县志》中,都用“鲍擀之”。只有后期(如清代)的著作,如《长汀县志》、《福建通志》(乾隆版)、《汀州府志》(乾隆版)才用“鲍瀚之”。由于“擀”与“瀚”字形相似,因此可以怀疑“鲍瀚之”是在历代不断转抄过程中出现的误写。有意思的是,对照两个版本的《福建通志》,可以看出,新版本的编者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新版本中作了更正。
另外,在简体字的书中多用“鲍擀之”或“鲍浣之”,而“鲍瀚之”极为少见。对于“浣”与“擀”,二字音义相同都读作“huàn”。今天“澣”字已经较少使用,并常用“浣”来代替,但“浣”字并不是现在才有,“浣”和“澣”二字自古就有,并且并存使用了很长时间。因此,用在古代人名的“澣”字,似乎不宜用“浣”替换,不然会引起误解。钱宝琮的繁体字版本和简体字版本的《钱宝琮校点“算经十书”》都用“鲍澣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本书中,我们采用“鲍擀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