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9039874
  • 作      者:
    周林东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作者简介
  游汝杰,1941年生,温州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现为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出版专著十余种,主要有:《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著)、《汉语方言学导论》、《中国文化语言引论》、《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上海市区方言志》(语法部分)。发表论文数十篇,刊于《中国语文》、《方言》、《民族语文》等。先后执教的课程有:社会语言学、现代汉语研究、汉语方言学、汉藏语系概要、专业英语、语音学等。曾获九项省部级以上优秀学术成果奖,其中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并先后多次到欧美、日本、港台访问或讲学。
  邹嘉彦,“二战”期间出生,祖籍广东佛山。早年就读于上海、香港与新加坡,大学期间主修数学与物理,后获哈佛大学语言学硕士、加州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与亚洲语言学讲座教授、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执教的课程主要有社会语言学、粤语方言学。近年在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领域有深入研究,专著有《汉语与华人社会》、《语言接触论集》(均与游汝杰合作)等。参与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 1999年曾获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先后在法国国家高等人文科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亚非文化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等任研究员、客座教授,并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六使客座教授、厦门大学南强讲座员,现为《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国际中国语言学评论》、《自然言语处理》(日本)、《中文计算语言学期刊》(台湾)、《国际东方语言电脑学报》(新加坡)等书刊编委。社会兼职有中文信息学会(中国)理事、中文电脑学会(美国)会长、香港语言学会创会会长等;2004年为亚洲自然语言处理联会创会会长、中国社会语言学会顾问等。并于2001年荣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海外院士。
展开
内容介绍
  科学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哲学学科。国外许多大学都开设这样的课程,供文理科学生选修,我国也不例外。目前国内的科学哲学出版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科学哲学史性质,另一类就是科学哲学概论。《科学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史论结合,基本上吸收了以上两类的研
  究成果,并且有所发展和创新。作者力图避免重复同类出版物的写法,以全新面貌展示国内外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
  《科学哲学》内容包括科学哲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发展、基本论题和相关论题四大部分,大体上囊括了广义和狭义两种科学哲学的主要内容。当然,《科学哲学》仍以狭义的科学哲学为主,在这方面参照了国外高校的同类教科书或读物,注意吸收他人长处。
  《科学哲学》可供国内高校作为教学用书。另外,《科学哲学》在写法上既照顾到专业水平,又考虑到一般读者的需要,尽可能做到通俗化,尤其是在文理沟通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
展开
精彩书评
  后记
  本书稿能出版,对于我本人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为自己从事18年的科学哲学教学工作做了一个书面总结。其次是借此寄托自己对师友们的怀念和想念之情。“科学哲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界引进的一门新学科。复旦大学哲学系也是当时全国较早开设这门课程的单位之一。记得我所拥有的第一本科学哲学资料还是我的导师陈珪如教授(已故)送的。这门课程的开创者是我的同门学长陈维杭先生(在芙国),最早的教学大纲就是由他主持制订的。1985年,他离开复旦后,我才开始正式接手这门课,其间也曾打算编写出一本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教材(后因故未能实现)。为此,收集过不少中外文图书,并承关国波士顿大学Robert Cohen教授和日本东洋大学永井成男教授等赠送有关的英、日文资料,对我了解国外的教学内容和框架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所费精力却不少。从构思到动笔写,将近耗去二年多时间。说实话,在今天写此书,比在十多年前写,要困难得多。今天可供比较的书很多,一不留神,就会重复他人说过的话。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精神负担。我在阅读他人著作时难免有这样的感觉。当然,我自知并不高明,要想有所超越,真是勉为其难了。为此,我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要把书写成新面孔,水平可能不高,但毕竟是花了功夫。二是要写得像科学哲学的书,亦即要用科学哲学的语言讨论科学哲学的问题,决不轻易把相近学科的内容拉来凑数。
  考虑到一般的读者,本书必须写得通俗易懂。但在内容安排上,还足考虑到以保证学科的完整性为主,对所选论题都经过严格筛选,例如,科学哲学的六个基本论题,都是在反复对照,权衡轻重之后才圈定的?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中外文著作,它们的作者和书名有些在书中列出,但仍有未能一一列出者。在采用他人劳动成果时,我也尽可能注明出处。当然,我基本上还是按自己的理解来写的。我的写作目标是否达到,还有待读者评判。
  最后,我谨向在书中被我直接或间接引用过的作者(包括书中未注明的)表示感谢和敬意。
  周林东
  2004年3月于复旦大学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科学的整体和部分
  科学是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在这里,“科学”只是一个普遍的抽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从事这种抽象的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凡是科学家都是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例如从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天文学等等具体的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同样,严格地说,也不存在“科学”这样抽象的东西,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而客观存在的只是一些不断产生出来的和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科学,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再说,科学哲学迄今所涉及的“科学”还只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不包括思维科学),而后两者仍然是抽象的概念。这两大门类的科学都可以分别列举出一长串的“成员”名单。跟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可以统称为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科学实则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等的总称。
  那么,科学哲学究竟是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还是以科学的部分为研究对象呢?
  事实上,目前两种情况都存在。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叫做普遍的科学哲学,或科学哲学通论。以科学的部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则叫做特殊的科学哲学,或科学哲学各论。长期以来,普遍的科学哲学唱主角,而特殊的科学哲学一直处在配角地位,颇受冷遇。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会语言学的边界和研究对象
一、描写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
二、社会语言学与唯理语法、生成语法
三、方言学与社会语言学
四、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经典研究成果
一、社会语言学的诞生
二、城市方言学
三、小城镇社会方言研究
四、言语民俗学
第三节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一、多人次抽样调查
二、快速隐秘调查法
三、定量分析
四、社会网络的调查研究
五、配对变法
第四节 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 语言变异与语言变体
第一节 社会方言
一、阶层变体和性别变体
二、城乡差异和年龄变体
三、语域变体和职业变体
四、地方戏曲语言变体
第二节 语言分化与语言转用
一、语言分化
二、方言的系属层次和地理层次
三、方言岛及其成因
四、语言转用
第三节 语言演变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人口变迁和语言的宏观演变
二、移民方式和方言地理分布类型的关系
三、方言历史演变的宏观取向
四、权威方言变易的社会文化原因
五、语言微观演变的社会、文化原因

第三章 双重语言和语言忠诚
第一节 双重语言和双层语言
一、双重语言现象
二、双层语言现象
三、双重语言和双层语言的关系
四、双重语言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五、多语现象和多语社区的共同语
第二节 民系、方言与地方文化
一、民系、方言和地方文化的层级性
二、语言使用场域的地理层级性
三、语言社会功能的层级性
四、强势方言和弱势方言
第三节 语言忠诚和语言态度——香港个案分析
一、香港华人各民系概况
二、少数民系的语言忠诚
三、影响语言忠诚的因素
四、结语

第四章 言语交际
第一节 言语社区和言语交际能力
一、言语社区
二、言语交际能力
三、礼貌语言
第二节 会话和语码转换
一、会话结构和会话分析
二、精密语码和有限语码
三、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
第三节 语言或方言的可懂度研究
一、方言间词汇接近率的计量研究方法
二、两个新的课题和新的研究方法
三、关于可懂度的两点思考

第五章 汉语的形成、发展和华人社会
第一节 汉语的历史源头和地理扩散
一、南方各大方言的形成及其历史层次
二、域外方言
第二节 语言演变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方言的据点式传播和蔓延式扩散
二、历史行政地理与方言地理的关系
三、文白异读和科举制度
四、方言扩散和语言融合
第三节 海外汉语分布和华人社会
一、海外汉语形成的原因
二、海外汉语方言和华人社区的共同特征
三、海外汉语方言社区的由来和分布
四、官话和粤语在海外的地位
五、方言社区的语言标志
六、语言接触和文化同化

第六章 基于语料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第一节 海内外汉语词汇的差异及其社会背景
一、各地中文异同比较和共时语料库
二、中文和日文新词的衍生和词汇重整
三、各地中文词汇重整的几个特点
第二节 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
一、新词地区分布的统计
二、各地新生外来词的竞争和发展趋势
三、华语各地区新词接近率比较
第三节 报刊词汇和社会文化演变
一、新闻媒体与社会文化
二、地名词见报率的变化
三、复合地名的演变
四、结语

第七章 语言与文化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共生、共存
一、语言与文化共生
二、语言与文化共存
三、语言发展滞后于文化
四、语言结构与文学体裁
五、汉语和汉字文化
第二节 亲属称谓的文化背景
一、亲属称谓的分类
二、亲属称谓与民间忌讳心理
三、亲属称谓与婚姻制度
四、亲属称谓与宗法观念
五、亲属称谓的演变及其文化原因
第三节 语言与民间心理
一、语言禁忌
二、语言巫术
三、语言迷信
四、语言和民俗
第四节 人名和地名的文化内涵
一、人名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二、地名的文化特征
三、地名演变的文化原因

第八章 语言接触
第一节 语言同化和文化同化
一、语言同化的五个阶段
二、海外华人社会的语言和文化同化
三、结语
第二节 语言接触和词汇传播
一、词汇的借用和文化的散播
二、文化对“词汇输入”的兼容和制约
三、音义混译词和音译义注词的结构制约
四、词汇输入的原因
五、外来词的本土化
六、结语
第三节 语言融合
一、合璧词
二、洋泾浜语
三、混合语和混合型方言
四、语言接触和句法结构的输入
五、底层语言、上层语言和傍层误言

第九章 社会发展与语言竞争
第一节 香港的语言竞争
一、香港语言历史背景述略
二、语言转移和身份认同
三、英语的社会地位
四结语
第二节 台湾的语言竞争
一、台湾各民系和方言
二、高层语言之间的竞争
三、低层语言之间的竞争
第三节 内地的语言竞争
一、顶层语言
二、粤语、吴语和闽语的竞争力比较
三、地区性强势方言的竞争
第四节 新加坡的语言竞争
一、新加坡社会发展和语言使用概况
二、顶层语言的竞争
三、华人社会高层语言的竞争

第十章 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第一节 语言计划
一、语言地位计划
二、语言本体计划
第二节 语言教育和教学语言
一、语言教育
二、双语教育
三、第二语言习得

附录:中英对照社会语言学术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