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汝杰,1941年生,温州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现为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出版专著十余种,主要有:《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著)、《汉语方言学导论》、《中国文化语言引论》、《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上海市区方言志》(语法部分)。发表论文数十篇,刊于《中国语文》、《方言》、《民族语文》等。先后执教的课程有:社会语言学、现代汉语研究、汉语方言学、汉藏语系概要、专业英语、语音学等。曾获九项省部级以上优秀学术成果奖,其中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并先后多次到欧美、日本、港台访问或讲学。
邹嘉彦,“二战”期间出生,祖籍广东佛山。早年就读于上海、香港与新加坡,大学期间主修数学与物理,后获哈佛大学语言学硕士、加州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与亚洲语言学讲座教授、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执教的课程主要有社会语言学、粤语方言学。近年在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领域有深入研究,专著有《汉语与华人社会》、《语言接触论集》(均与游汝杰合作)等。参与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 1999年曾获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先后在法国国家高等人文科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亚非文化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等任研究员、客座教授,并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六使客座教授、厦门大学南强讲座员,现为《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国际中国语言学评论》、《自然言语处理》(日本)、《中文计算语言学期刊》(台湾)、《国际东方语言电脑学报》(新加坡)等书刊编委。社会兼职有中文信息学会(中国)理事、中文电脑学会(美国)会长、香港语言学会创会会长等;2004年为亚洲自然语言处理联会创会会长、中国社会语言学会顾问等。并于2001年荣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海外院士。
展开
本书稿能出版,对于我本人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为自己从事18年的科学哲学教学工作做了一个书面总结。其次是借此寄托自己对师友们的怀念和想念之情。“科学哲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界引进的一门新学科。复旦大学哲学系也是当时全国较早开设这门课程的单位之一。记得我所拥有的第一本科学哲学资料还是我的导师陈珪如教授(已故)送的。这门课程的开创者是我的同门学长陈维杭先生(在芙国),最早的教学大纲就是由他主持制订的。1985年,他离开复旦后,我才开始正式接手这门课,其间也曾打算编写出一本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教材(后因故未能实现)。为此,收集过不少中外文图书,并承关国波士顿大学Robert Cohen教授和日本东洋大学永井成男教授等赠送有关的英、日文资料,对我了解国外的教学内容和框架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所费精力却不少。从构思到动笔写,将近耗去二年多时间。说实话,在今天写此书,比在十多年前写,要困难得多。今天可供比较的书很多,一不留神,就会重复他人说过的话。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精神负担。我在阅读他人著作时难免有这样的感觉。当然,我自知并不高明,要想有所超越,真是勉为其难了。为此,我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要把书写成新面孔,水平可能不高,但毕竟是花了功夫。二是要写得像科学哲学的书,亦即要用科学哲学的语言讨论科学哲学的问题,决不轻易把相近学科的内容拉来凑数。
考虑到一般的读者,本书必须写得通俗易懂。但在内容安排上,还足考虑到以保证学科的完整性为主,对所选论题都经过严格筛选,例如,科学哲学的六个基本论题,都是在反复对照,权衡轻重之后才圈定的?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中外文著作,它们的作者和书名有些在书中列出,但仍有未能一一列出者。在采用他人劳动成果时,我也尽可能注明出处。当然,我基本上还是按自己的理解来写的。我的写作目标是否达到,还有待读者评判。
最后,我谨向在书中被我直接或间接引用过的作者(包括书中未注明的)表示感谢和敬意。
周林东
2004年3月于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