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只是听别人发言,而是自己与他人的交流。读书的好处更在于可以自由选择谈话的对象而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意打断、反复品味对方的谈话而不为客套所累。古今中外多少圣贤哲人教导读书百益而无一害的道理,培根的名篇<论读书)正因为指出了读书对于人性潜移默化的妙用而流传于后世。但读书受益,并不是指读书是知识从书籍流向读者的单向过程。读书是书本世界与自我世界的对话。平庸的人因为没有接纳知识的激情而与书籍无缘;矫情的人读书就像背熟了药方,尽管可以四处卖弄药名,却从没真正受惠于这些药物。真正喜读书的人,必然是因为思想太活跃而欲求智慧,情感太强烈而渴望交流。只有当书籍之于读者如食物之于饥饿者,读书才能怡性。这就是为什么自我无法靠积累读书的数量成其为天才,而天才却能借书籍的力量成其为自我。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用于形容读书,也是恰当的。寻情者为了哭笑而捧翻,求知者为了智慧而开卷,不同的人,穿越过同一书丛却可能变得更不相同。可见读书收益并不仅仅取决于书籍,更取决于读者。
有位朋友曾说,读书之为快事,在于自己情不自禁地拍案而呼:“他说出了我所想!”所谓遇逢知己,虽于书中,使自己或有所悟、有所感,乃至有所同,便产生类似“干杯少”的快乐。然而孤独者读书,读到“有所同”,尽兴之余,便没了趣,就像有些人谈恋爱,一旦与对方达到合二为一的极至感觉,再无高潮迭起的前程,便开始身不由已地滑向无趣。害怕孤独的人在书中寻求“酒逢知己干杯少”的亲密,却不知读智者的书,最妙之处在于智者能够凭藉与你的相通而深化你的孤独,并因你的孤独而成为遥远地向你微笑的友人。记得在牛津上学,导师教导读书诀窍说:“The point is to argue with it”(重要的是你能够与书争论。)这似乎不仅是在教人读书,而更是教人通过读书学习思考。虽然话说得过于简单,却也点出何为“善读”。所谓读万卷书,犹如亲临思想文化的盛宴,但并不一定就算善读。假如读万卷书而不能破、不能形成自己之思,自己就变成了这场盛宴中的一个凑热闹的无聊陪衬,读不读万卷、亲不亲临盛宴,也就无可无不可了。倘若书籍的最大效用是教人亦步亦趋,而不是教人攀其而上,书籍便成了扼杀人类思想发展的刽子手了。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看,能够超越书籍的亲密而成全自己的孤独的人,为最善读书者。对于这样的读书,最重要的是,你能站在你所读过的书籍的平台上再看出去多远?而对于一个平实的读者,能够做到既不固执已见,也不入云亦云,能够通过自我与书籍的特殊对话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与书籍相连而又独立的新世界,也算是件幸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