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百年文学十二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9039696
  • 作      者:
    刘志荣主持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治国平天下,吾辈自认不才,谢弗敢为;才高八斗的通儒式的博学者,也仅止于心向往之;而从国外贩卖各种新式理论刑具,在这一还活着的文学身上操练,又于心不忍,无已,只好认清自己没法抓着头发跳出身在的地球去的情境,老老实实回来,种自己的园地。至于如何种法,私心以为,既然我们仍旧身在这一历史进程之中,与其清点前人到底留给我们多少遗产、珍宝,不如回头来看看,他们当年的努力到底开了什么样的头,提供了多少相对于以前的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没有生长的余地。说到底,就是与其把文学的精灵关进学术研究的魔瓶,不如把它们放飞,看看它们到底有可能造出什么样的奇境。关注这些问题(并不奢望轻易就可弄清),似乎也可以尽到一点一个文学学徒对历史与当代理解与参与的责任,这也是这篇前言竟然堂而皇之用了这么一个夸大的标题的原因。
展开
精彩书摘
  郜元宝:我们这次谈鲁迅,不局限于文学。鲁迅是文学家,他的文学无所不包,按理谈文学就是谈他整个的人,竹内好不是说过吗,鲁迅“有一个除被称为文学家以外便无可称呼的根本态度”。但目前文学功能一再缩小,在这种情况下把鲁迅局限于文学来谈,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还是先从别的地方谈开去,看看能否再回到那个“根本的态度”。
  第一个问题: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上次谈胡适,胡适是什么样的人,似乎蛮有把握回答,因为他的边界清楚,形象也较鲜明。鲁迅呢?很奇怪,虽然我们最熟悉的是鲁迅,但唯其如此,鲁迅是怎样一个人的问题反而不能遽然作答。曾经有段时间,鲁迅的形象似乎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了,后来怎样呢?正因为我们曾经有过那么清楚的“鲁迅相”,一旦不再流行,就只好面对模糊的鲁迅了。现在有人用各种方式重构鲁迅形象,这是必然的要求,但我希望新的鲁迅形象不要再是强制推广的“共名”。说得明白点,我倒比较喜欢模糊状态,如果又变得皎如白昼,恐怕谈论鲁迅的资格就只能再度为钦定的或自命的权威们所垄断了。并没有我们今天理解的单纯的学术,也没有我们今天理解的单纯的文学,他一直就做着把文学和学术融合起来的工作。他的杂文与小说对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本身不都相当具有“学术价值”吗?现在很多人研究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不都要提到《阿Q正传》吗?陈万雄在《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里提到辛亥革命以后党人失望于政治,纷纷寄希望于文化与文学,但最忠实地记录这一段心灵历史的,舍鲁迅其谁?他当然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用个人的精神承担去记录。在他那儿,文学学术没有截然的分别。现在呢,好像文学就是虚构,就是贩卖情趣、捕风捉影的勾当,充其量只能抓住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学术则是中性、客观、普世性的。两者越离越远。
  刘志荣:他的文学和学术,即使表面上表现得不一样,精神上是相通的。是不是可以回到他的早期的五篇文言论文那边去讨论?他对当时的各种说法为什么不满意,参照这些文章中的论述,最主要的似乎是他认为那些正在炫耀的“新学说”仅仅得异域文明之皮毛,而不通背后的精神,却企图以此来宰制人心与社会。早期他的思路非常强调“自性”,比如说他在《摩罗诗力说》中讲的“个人”,我们现在只注意他说的狂放的一面,违抗世俗,独立特行,但后面支撑的核心实际上是“自性”这个概念,这种狂放也正是因为对自己比较真诚,有那种真诚的心声,所以才不管别人怎么说,他的精神态度仍旧不一样,这才是真狂真狷,而不是借酒撒泼、装疯卖傻——后者骨子里其实仍旧是乡愿而已。再像他讲到中国时,也强调中国本身的自性,有这种自性,才在外物与新的情势前面不会随物俯仰。当然,他的论述还是比较细密,他说长期的闭关一个是形成中国的文化跟别人不一样,即使在他那个时候已经败坏了,但还是可以和西方对举,但造成—的另外一面的影响,是封闭最后导致只追求实利,遗失了向上一路的精神追求,在外来的东西前面张皇失措,随物俯仰,也就是丧失自性。讲到异域文化新宗,他也强调后面的自性,比如科学后面隐含的科学精神。只有我们自己的自性和人家的自性交通的话,才会有新的东西出现。由此看,鲁迅涉足的各个领域其背后的精神是通的,所谓的学术、文学背后都有他的自性。
  ……
展开
目录
胡适举起义旗之后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回忆鲁迅
弱的自我:从郁达夫说起
沈从文:我们如何追忆和想象乡土
张爱玲:我们如何面对都市
穆旦:新诗与现代经验
胡风:批评的“现实主义的路”
无名氏与当代文学中潜在写作的意义
昌耀:末被命运压垮的诗
文学的民间精神:以莫言为例
王安忆:作家的第二口气
王小波:先锋与现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