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鲁迅杂文选:插图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0215828
  • 作      者:
    鲁迅著
  • 出 版 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编辑推荐
<p>现代杂文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则是和鲁迅的名字分不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成为一种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内容无所不包、思想启蒙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侵入了“高尚的文学楼台”。</p>
展开
作者简介
<p>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
展开
内容介绍
<p>鲁迅先生的创作人生,倾力最多的是杂文,他对杂文创作题材、体裁、手段的开拓,对现代文语言运用的自由无拘、富有创造力的贡献尤其巨大。五四时期,鲁迅的杂文大多围绕着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这一时代主题展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鲁迅的杂文具有更为广泛的时代和现实针对性。他一生创作杂文七百多篇,本书精选了他的杂文代表作一百余篇。</p>
展开
精彩书评
<p>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这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 <br />——朱自清</p> <p>&nbsp;</p> <p>作为一个思想家及社会批评家的地位,在中国,在鲁迅自己,都比艺术家的地<br />位伟大得多。<br />——冯雪峰</p>
展开
精彩书摘
<p>  我之节烈观<br />  “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这一类话,本是中国历来的叹声。不过时代不同,则所谓“日下”的事情,也有迁变:从前指的是甲事,现在叹的或是乙事。除了“进呈御览”的东西不敢妄说外,其余的文章议论里,一向就带这口吻。因为如此叹息,不但针砭世人,还可以从“日下”之中,除去自己。所以君子固然相对慨叹,连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混的人,也都乘作恶余暇,摇着头说道:“他们人心日下了。”<br />  世风人心这件事,不但鼓吹坏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只是旁观,只是赏玩,只是叹息,也可以叫他“日下”。所以近一年来,居然也有几个不肯徒托空言的人,叹息一番之后,还要想法子来挽救。第一个是康有为,指手画脚的说“虚君共和”才好,陈独秀便斥他不兴;其次是一班灵学派的人,不知何以起了极古奥的思想,要请“孟圣矣乎”的鬼来画策;陈百年钱玄同刘半农又道他胡说。<br />  这几篇驳论,都是《新青年》里最可寒心的文章。时候已是二十世纪了;人类眼前,早已闪出曙光。假如《新青年》里,有一篇和别人辩地球方圆的文字,读者见了,怕一定要发怔。然而现今所辩,正和说地体不方相差无几。将时代和事实,对照起来,怎能不教人寒心而且害怕?<br />  近来虚君共和是不提了,灵学似乎还在那里捣鬼,此时却又有一群人,不能满足;仍然摇头说道,“人心日下”了。于是又想出一种挽救的方法;他们叫作“表彰节烈”!<br />  这类妙法,自从君政复古时代以来,上上下下,已经提倡多年;此刻不过是竖起旗帜的时候。文章议论里,也照例时常出现,都嚷道“表彰节烈”!要不说这件事,也不能将自己提拔,出于“人心日下”之中。<br />  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过“节士”,“烈士”的名称。然而现在的“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原情,许他一个烈字。可是文人学士,已经不甚愿意替他作传;就令勉强动笔,临了也不免加上几个“惜夫惜夫”了。<br />  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大意只是如此。<br />  康有为借重皇帝的虚名,灵学家全靠着鬼话。这表彰节烈,却是全权都在人民,大有渐进自力之意了。然而我仍有几个疑问,须得提出。还要据我的意见,给他解答。我又认定这节烈救世说,是多数国民的意思;主张的人,只是喉舌。虽然是他发声,却和四肢五官神经内脏,都有关系。所以我这疑问和解答,便是提出于这群多数国民之前。<br />  ……</p>
展开
目录
<p>序</p> <p>我之节烈观<br />随感录二十五<br />随感录三十八<br />未有天才之前<br />战士和苍蝇<br />论照相之类<br />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br />随感录六十二恨恨而死<br />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br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br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br />咬文嚼字<br />文学救国法<br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br />看镜有感<br />赌咒<br />文学上的折扣<br />春末闲谈<br />灯下漫笔<br />杂感<br />导师<br />忽然想到(十、十一)<br />论“他妈的!”<br />论睁了眼看<br />从胡须说到牙齿<br />十四年的“读经”<br />这个与那个<br />古人并不纯厚<br />学界的三魂<br />古书与白话<br />送灶日漫笔<br />一点比喻<br />无花的蔷薇<br />谈皇帝<br />无花的蔷薇之二<br />北京通信<br />无声的中国<br />黄花节的杂感<br />老调子已经唱完<br />读书杂谈<br />扣丝杂感<br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br />略论中国人的脸<br />小杂感<br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br />文学和出汗<br />路<br />太平歌诀<br />铲共大观<br />流氓的变迁<br />习惯与改革<br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br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br />宣传与做戏<br />风马牛<br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br />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br />关于知识阶级<br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br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br />观斗<br />电的利弊<br />从讽刺到幽默<br />从幽默到正经<br />听说梦<br />言论自由的界限<br />文章与题目<br />新药<br />关于女人<br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br />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br />二丑艺术<br />“抄靶子”<br />谈金圣叹<br />经验<br />谚语<br />夜颂<br />由聋而哑<br />中国的奇想<br />豪语的折扣<br />沙<br />“揩油”<br />爬和撞<br />帮闲法发隐<br />登龙术拾遗<br />现代史<br />推背图<br />上海的少女<br />上海的儿童<br />同意和解释<br />吃教<br />小品文的危机<br />喝茶<br />“滑稽”例解<br />冲<br />野兽训练法<br />难得糊涂<br />世故三昧<br />《看图识字》<br />忆韦素园君<br />偶成<br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br />上海所感<br />女人未必多说谎<br />捣鬼心传<br />“京派”与“海派”<br />我要骗人<br />半夏小集<br />北人与南人<br />运命<br />清明时节<br />论秦理斋夫人事<br />玩具<br />零食<br />隔膜<br />看书琐记<br />门外文谈<br />中秋二愿<br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br />说“面子”<br />随便翻翻<br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br />骂杀与捧杀<br />隐士<br />病后杂谈<br />漫谈“漫画”<br />“寻开心”<br />论讽刺<br />“京派”和“海派”<br />论“人言可畏”<br />再论“文人相轻”<br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br />什么是“讽刺”?<br />文坛三户<br />从帮忙到扯淡<br />名人和名言<br />几乎无事的悲剧<br />“题未定”草<br />逃名<br />杂谈小品文<br />拿破仑与隋那<br />白莽作《孩儿塔》序<br />“这也是生活”……<br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p>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