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兄弟终身相好,童年时代亲情之培养才是最重要的基础,古人在这方面的言论甚多。例如管荡《家常语》便有这样的指导:
兄长几岁,出世在前,事事从容,让他居先。…·一兄让一寸,弟让一尺,好衣哥穿,好饭哥吃。弟年纪小,要他各正,一半心疼,一半教训。……哥哥爱弟,弟敬哥哥,莫争闲气,伤了天和。
黄标《庭书频说》也详细地阐述了为兄为弟之道。由于“兄居其先,弟居其后,先者当尊,后者当逊”,所以兄弟各有自己的本分和角色。为人兄者应该“推父母之心,笃天伦之好,贫富与共,贵贱与共,好恶与共”。为人弟者也要虚心“受兄之教”,不得“以少凌长,盛气相加”,或者“才大则傲兄以学,位尊则傲兄以爵”。这样,“兄以诚心相待,弟自以诚心相感”,兄弟之义。遂臻于至善。
“兄弟”一伦,从广义上说是应该包括“兄弟姊妹”在内的。但父系社会比较重视兄弟关系,因为“姊妹”总有“于归”之日,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许只有匆匆十数载。而兄弟可能终身共处,因此,古代的家庭教育比较偏重处理兄弟关系,是可以理解的。相对来说,劝兄弟友爱者多,劝姊妹和睦者少。有关后者,略举两例。《养蒙便读·友爱》云:
姊日女兄,妹日女弟,相助相亲,同胞一体。兄宜爱
弟,弟宜恭兄,饮食相让,财物公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