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亲子共读中华家教经典名篇
0.00     定价 ¥ 6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2723634
  • 作      者:
    张能治
  • 出 版 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本书集结作者研究中国古代家教名篇多年的成果,将名家名篇一一收纳其中,内容丰富而厚重。

2. 作者将各个家教经典分为名句、翻译、点评等结构,带领读者阅读和赏析古代家教中的经典,获得文化的滋养。

3. 在国家十分强调家庭教育的今天,家长带领孩子共同阅读此书,沉浸在古人的育儿智慧里,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提升文化修养。


展开
作者简介

张能治,广东汕头澄海人,教育学者,著名家庭教育专家,中共党员,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现任广东现代家庭文明与亲子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格林教育文化有限公司顾问等。

作者始终致力于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推广,出版了《爱,让孩子快乐成长:e时代家庭教育真谛》《叩开孩子心扉的艺术:谈家庭教育那些事》《爱的期许:家庭教育及其他》《家庭教育智慧》等“爱的系列”教育著作九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15部中国古代家教经典名篇构成。每部名篇的编译大体分为三部分:作者及名篇简介;名句选编、翻译、注释及点评;该名篇的历史意义及现代价值。作者将中国古代家教经典名篇集结成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学习、研究,与亲子共读家庭教育名篇的宝藏之书。同时,本书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可供广大青少年学生、家长、教师、各级宣传、教育,妇联、共青团、关工委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家庭教育的人士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家庭教育学专业师生与家庭教育研究者学习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诸葛亮与《诫子书》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散文家、发明家。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也称“卧龙”或“伏龙”。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隆中对》等。

诸葛亮早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受刘备三顾茅庐之礼,终于出山辅佐,成为刘备主要谋士。他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权、刘备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刘备死后,辅佐刘禅继位。

诸葛亮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通天文,晓地理,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他在后世受到人们极大的尊崇,成都建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清朝康熙帝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诸葛亮54岁临终前给8岁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信,即《诫子书》。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信中。儿子诸葛瞻由于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当魏将邓艾攻蜀引诱他投降时,他怒斩来使,战死殉国,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

《诫子书》是诸葛亮立身处世的智慧结晶,其中的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无比深切。

二、《诫子书》名句选编、翻译、注释及点评

修身养性

【名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依靠静思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注释】

静:平静,安静。

 

【点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内心的安静,思考如何修身养性,依靠俭朴的作风,培养美好的品德。“静”与 “俭”,即修身养德的途径。

【名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不恬淡寡欲看轻世俗名利,就不能显示自己的崇高志向,不身心安静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注释】

非:除非,不。

淡泊:恬淡寡欲。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点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个“非”字将“明志”与“致远”联系起来,斩钉截铁,语意坚定,非此即彼。

【名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翻译】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能力必须靠学习取得。

【点评】

学习,须静;才干,须学。“静”与“学”,获取才干能力的途径。

勤学立志

【名句】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注释】

广:增长。

【点评】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想增长才干和能力就得学习,要想成就学业和事业就得有志向。“学”与“志”,是“广才”与“成学”的前提。

【名句】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

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便不能陶冶性情。

【注释】

淫慢:放纵怠慢。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轻浮急躁。

治性:陶冶性情,“治”通“冶”;有的版本将“治性”直接改为“冶性”。

【点评】

“慢”与“躁”是学习的大敌。诸葛亮劝诫儿子要励精图治,勤奋学习,不慢不躁,才会学有所成。

三、《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诫子书》的历史意义及现代价值

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名篇,主旨是劝勉儿子诸葛瞻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劝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就是要求儿子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不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诸葛亮提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著名观点,就是要求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他还劝诫儿子“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就是要励精图治,勤奋学习,不慢不躁,安守“穷庐”,多多“接世”。诸葛亮警告说,年华随着时间流逝,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衰败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叹息,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后悔已来不及了!

《诫子书》语言精练,短短86字即把修身养性和治学为人之道讲得清清楚楚,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深厚的文学修养。 

《诫子书》表现了诸葛亮在家庭教育方面既重视德育又重视智育的先进思想,成为后世家庭教育的典范。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学,所有这些都富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在今天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本篇中引用的《诫子书》原文均摘自以下图书:文景.历代家训[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8:35-36.)

 

欧阳修与《诲学说》

 

一、欧阳修与《诲学说》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用芦秆教他认字。他是仁宗天圣进士,曾任参政知事等职。由于支持范仲淹推行政治革新,与朝廷中的保守势力形成对立,因而遭忌恨弹劾,屡次被贬。

欧阳修大力提倡自然流畅的文风,反对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欧阳修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欧阳修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

《诲学说》是欧阳修给二儿子欧阳奕写的,他勉励儿子要努力学习,力求上进,做品学兼优之人,不要成为没有作为的人。

二、《诲学说》翻译、注释及点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翻译】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制作成器物;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然而,玉石这种东西,有比较稳固的特性,即使不能成为器物,也不否认是玉;可是人的本性,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有道德、有品行的人,只会成为小人,这难道不令我们时时思虑、反省吗? 

【注释】

器:器皿。

道:事理。

常德:恒常不变的本质。

不害为玉:不失为玉的品质。

性:品性。

因物则迁:因环境而改变。物,事物、环境。

舍:放弃。

可:这里表示反问,“难道”“可以”的意思。

念:想着,考虑,反省。

【点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捕捉到“玉”与“人”二者的不同点,由“玉”及“人”,推陈出新:玉有“不变之常德”,即使不经过雕琢,仍不失为玉;而人的品性“因物则迁”,若不学习,则无法成为有益社会的君子。通过对比,强调了“人不学,不知道”的极端重要性。

三、《诲学说》的历史意义及现代价值

《诲学说》是欧阳修给二儿子欧阳奕写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诲学说》的开头引用《礼记·学记》这几句话,强调璞玉不经琢磨,不会成为贵重的玉器;人没有受过教育,不会明白道理。欧阳修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捕捉到“玉”与“人”二者的不同点,由旧句生出新意:玉有“不变之常德”,即使不经过雕琢,仍不失为玉;而人的品性“因物则迁”,若不学习,则无法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君子。

欧阳修大力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文法。《诲学说》把玉的本质与人的品性作对比,阐明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寥寥数语,意味深长。

《诲学说》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时代在发展变化,人的本性,会“因物则迁”,不学习,就会对新人新事评头品足,“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说明学习是何等的重要。

(本篇中引用的《诲学说》原文均摘自以下图书:文景.历代家训[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8:100.)

 

 

陶渊明与《与子俨等疏》

 

一、陶渊明与《与子俨等疏》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任彭泽令等职,后不满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去职隐居,躬耕自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有《陶渊明集》传世。

《与子俨等疏》是陶渊明写给五个儿子的一封信,写于421年,其时陶渊明57岁。疏是“布陈”的意思,是一种用于告诫的,类似书信的文体。陶渊明30岁左右丧妻,后续娶翟氏,俨、俟、份、佚、佟是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陶渊明特别强调,“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他勉励儿子们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即仰望高山,遵行大道,要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

二、《与子俨等疏》名句选编、翻译、注释及点评

四海皆兄弟

【名句】

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翻译】

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牙、管仲共同经商,分钱的时候不猜忌;归生、伍举途中相遇,两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叔牙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得以回国立功。他人尚且如此,何况你们这些同父兄弟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朝末年的名士,身份是卿佐,八十岁时去世,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身。济北的氾稚春,是西晋时有操行的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

【注释】

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鲍叔牙、管仲共同做买卖,管仲家贫,分钱的时候拿得多,鲍叔牙不会因为觉得他贪财而猜忌他。 

归生、伍举,班荆道旧:春秋时,蔡国人归生和楚国人伍举是好朋友,后来伍举因罪逃往晋国。在去晋国路上,与出使晋国的归生相遇,两人铺上荆草,席地而坐,共叙旧情。归生回国后对令尹子木说,楚国人才为晋国所用,这对楚国很不好,于是楚国又召回了伍举。班荆,铺荆于地。班,摊开。荆,一种落叶灌木。

以败为成:依靠鲍叔牙的帮助,管仲变失败为成功。管仲最初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来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是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后经鲍叔牙举荐,管仲做了齐相,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因丧立功:伍举因罪逃亡,后得归生帮助,回楚国后辅助公子继承王位,立下功劳。

没齿:没世,终身。 

 

【点评】

“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何况是一家人,自当和谐共处,互相帮助。

景行行止

【名句】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翻译】

《诗经》说:“仰望高山,遵行大道,效仿崇高品德。”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可说的了。

【注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望高山,遵行大道,效仿崇高品德。行,前一个“行”指行为、品行,后一个“行”是学习、实行的意思。止,句末语气词,无义。 

尔:那样。 

至心尚之: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至心,至诚之心。尚,尊崇、崇尚。

汝其慎哉:你们可要慎重啊。其,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

【点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仰望高山,遵行大道,诚心诚意地崇敬有德行的人。

三、《与子俨等疏》原文

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独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四、《与子俨等疏》的历史意义及现代价值

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名篇。

他在给儿子们的疏中,一边怀着深深的歉意,一边列举了许多古代贤人的事例,述说自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陶渊明用中国古代优良的家风、家德教育孩子:“兄弟同居,至于没齿”;“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他特别强调“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互相友爱。他勉励儿子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应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应遵守、学习;“虽不能尔,至心尚之”,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陶渊明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表现出了平易可亲、情真意切的慈父情怀。

明人张自烈赞曰:《与子俨等疏》乃陶公一生实录,全部学问也。”陶渊明注重家庭教育,《与子俨等疏》可视为以身教子、以民族传统美德教子的范例,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本篇中引用的《与子俨等疏》原文均摘自以下图书:文景.历代家训[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8:49-52.)

 

 

朱用纯与《朱柏庐治家格言》

 



展开
目录

前 言

诵读·理解·践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产生出很多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国学经典,家庭教育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指导原则,通过遴选,特编译《亲子共读中华家教经典名篇》一书,方便读者较为系统地学习。

中华家教经典中孕育着优良的中国家庭教育传统,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如何继承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指导今天的家庭教育实践?答案是:诵读,理解,践行。

诵读,是继承中华优良家教传统的前提。《亲子共读中华家教经典名篇》遴选的15部(篇)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诵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诲学说》)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颜之推《颜氏家训》)

“夫妇之际,以敬为美。”(司马光《温公家范》)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轲《孟子》)

……

读着这些经典名句,自然地感受着中华家教的博大精深,也自然而然地渴望学习、传承。如何学习?父母与子女一起朗读。熟读成诵,互帮互学,互相促进。亲子共同诵读中华家教经典,孩子受益,父母也跟着一起成长。

理解,有助于诵读。本书中的每句名言都被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做了必要的注释及点评,有助于读者对经典的理解与运用。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诵读;反复诵读,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两者相辅相成。

践行,就是实践应用。怎么用?关键是父母要言行一致,为孩子做出榜样。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父母学了,就要身体力行,不要因为是微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去做。孩子耳闻目睹,必定会以父母为榜样,时时处处注重做善事,不做坏事。长此以往,孩子必定成长为有道德的人,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遵循荀况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亲子共读中华家教经典名篇》终于出版了!

诵读、理解、践行,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亲子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新知,希望大家发自内心地践行起来!

张能治

2023年5月2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