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亲子关系自助指南(我们如此亲密而独立)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22451606
  • 作      者:
    李艳红
  • 出 版 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1.陪伴家长探索积极养育之道,助力家长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2.青春期孩子教育、亲子关系、青春期碰上更年期、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等社会热点问题,本书将为您答疑解惑、出谋划策、找到解决办法。

3.心理学专家、长期从事心理辅导的中学一线教师,将枯燥的心理学知识进行通俗化讲述,联系实际情景为家长进行答疑解惑。


展开
作者简介

李艳红,女,1981年9月出生,清华大学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是临床心理咨询,具备的心理学资质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助理心理师。曾于2020年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门诊实习三个月。现为中学高 级教师,任清华附中嘉兴学校心理发展与指导中心主任,兼职清华大学心理中心线上聘用心理咨询师工作。2020年2月至今,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和幸福公益基金心理援助热线的接线员工作。在和青少年以及家长交流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的深远影响,在临床工作中,记录常见家长困惑,记录随笔,编成本书。 作者曾获市级心理健康优质课一等奖,市优秀心理教师,及“zui美云上逆行人”等光荣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陪伴家长探索积极养育之道、助力家长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书。

本书基于家长常见心理困惑,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言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具体化的言语和行为指导。具体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每章节围绕一个主题,分为若干节次。标题统一为某一心理效应和家长的常见心理困惑,结合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进行教育与沟通。

本书适合于青少年家长、青少年心理研究者、中小学老师阅读参考,同时也适合于从事教育以及心理培训人员参考学习。


展开
精彩书摘
1.1 超限效应:假期到了,唠叨还会远吗?
困惑再现
这些话你是不是很熟悉?
“我跟你讲了多少遍了,要你把用过的东西收好,你怎么总是这样!”
“我告诉你呀,这样的年纪,就是幼稚,要早睡早起,早读书晚反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知道吗?”
“我再跟你说一遍,不要总想着自己,要想着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亲人,他们都爱你……”
当你说出这些话时,是不是常常换来的是:
孩子的不解甚至充耳不闻呢?
当你每天都在唠叨的时候,可能你以为的强化作用,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理想。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甚至引发冲突!
孩子可能会抱怨说:“再也不在家里说心事了!”“我偏要这样,不用你管!”
心理卡片
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即:由于刺激过多、过强以及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有一个关于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心生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结束,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不再捐款。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超限效应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也会时常发生。 当然,唠叨是有“作用”的,减缓了唠叨者本人当时的焦虑,可惜的是对于孩子几乎没有意义。当孩子犯错时,成人会三番五次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最开始孩子的感觉是:感到内疚、心烦不安;唠叨之后,孩子内心可能会发生变化:开始出现不耐烦甚至反抗的心理和行为。
家育心念
超限效应对家庭教育有何启示?
首先,平复心情,牢记您的目标。孩子犯错,有些家长容易被情绪“绑架”,对孩子进行情绪化表达,这样就会缺少理性沟通和表达,甚至会忘记“初心”,偏离最初沟通的目标,让亲子关系疏远,沟通无效。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在处于情绪化状态时,大脑会发生一些变化。大脑的左右半脑通常被称为“理性脑”和“情绪脑”。左脑主要负责“思考”,右脑则负责“感觉”。当人们陷入消极情绪之中,大脑就会进入危机模式,负责情绪的右脑就会遮掩左脑的功能,会让人暂时关闭思考和判断能力。大脑的额叶负责处理工作记忆、执行命令、管理情绪、解决问题等。而位于大脑海马体末端的杏仁核则负责人体的基本功能和本能反应。如果家长处于情绪化状态,额叶就会与杏仁核断开,无法展开合作。只有人们在情绪稳定时,两个半脑才会分工合作。家长在情绪化之中,会容易出现过激的不当表述,激化孩子“战或逃”的反应。
其次,换个角度,确认孩子的感受。这就意味着承认孩子此刻的感受,无论是焦虑、悲伤、委屈还是愤怒等,家长需要做的是“如其所是”地去看见孩子的情绪,不是去评判和否定孩子的感受。遇到问题,成熟的家长常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站在成人的视角来对待。家庭教育,从看见孩子的感受开始。
最后,家长清晰地表达要求,给出具体的引导。有些家长只会否定孩子的做法,简单粗暴地制止,却缺少正向的表述,少说一些“不要如何”的重复表述,多来一些“要怎样”的清晰阐述。当家长告别了唠叨,尝试就事论事,不偏离主题,同时看见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更有可能愿意沟通,愿意做出改变。
当然,家长需要意识到的是:改变只会逐渐发生。表达情绪,而非情绪化表达;表述指令,而非攻击性表述。
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也许我们可以不去居高临下,而是去看见孩子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情绪、激发孩子改变的内驱力,静待孩子的成长和蜕变。
P2-3
展开
目录

第1章有效沟通篇   001

1.1超限效应:假期到了,唠叨还会远吗?   002

1.2战逃反应:亲子对话,如何激发合作效能?   004

1.3教练技术:孩子谈及梦想,如何守护守望?   006

1.4木桶理论:孩子偏科,家长怎么去指导?   010

1.5非暴力沟通:好好说话,尝试从“心”出发   012

1.6合理归因:成绩公布,和孩子如何交流?   016

1.7沉锚效应:为什么换一种表达,孩子变得更听话?   018

1.8霍桑效应:家长如何做,孩子会有向上和向善的意愿?   021

1.9手表定律:家长“一严一慈”唱反调,这样真的好?   024

1.10漏斗效应:为什么您的话孩子听了却只执行20%?   026

1.11认同效应:为何同样的内容,不同人表达,效果不一样?   029

1.12南风效应:“忠言”是否也可以“顺耳”?   031


第2章人际关系篇   035

2.1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不完美,孩子也能为所能为   036

2.2感觉适应:比起家人,外人为什么更有影响力?   038

2.3课题分离:和孩子之间,除了亲密,还需要课题分离   040

2.4白璧微瑕效应:适当暴露小缺点,为何更让人喜欢?   042

2.5健康自恋:如何让孩子有点自恋却不让人生厌?   044

2.6海格力斯效应:孩子和同伴有矛盾,家长如何帮助降温?   046

2.7依恋类型:孩子为何想靠近他人又会很担心?   048

2.8鱼缸效应:如何让孩子拥有“真正的成长自由”?   051

2.9相悦定律:人际交往中孩子如何做,才会受人喜欢?   053

2.10踢猫效应:家长心情不好,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少?   055

2.11人际吸引律:孩子如何增加人际吸引力?   058

2.12关系场效应:为何3个臭皮匠的效能好过3个和尚?   060


第3章自我意识篇   063

3.1巴纳姆效应:认识自己,是必修的课题   064

3.2高原现象:您是不是越看家庭教育文章,内心越迷茫?   066

3.3蝴蝶效应:要孩子关注细节,先让孩子避开“蝴蝶”   068

3.4投射效应:对他人喜欢或讨厌,其实都和自己相关   071

3.5甘地夫人法则: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您做对了吗?   075

3.6酝酿效应:为何暂停对难题的思索,也是一种智慧选择?   078

3.7毛毛虫效应:孩子准备展开行动,如何避免盲目跟风?   081

3.8拆屋效应:对外在指令,要避免陷入选择陷阱   084

3.9邓宁-克鲁格效应:孩子如何告别迷之自信,持续精进?   087

3.10总观效应:养育孩子有点烦,试试培养敬畏感   090

3.11皮尔斯定理:孩子自认为全能无敌,可以介绍这个定理   092

3.12生命教育:清明将至,如何同孩子谈论生死?   095


第4章情绪调节篇   098

4.1运动心理效应:让运动疗愈孩子心灵   099

4.2关于催眠:孩子也可以成为“催眠师”   101

4.3乐观偏差:孩子裸考并说“我可以”,家长要不要鼓励?   104

4.4习得性无助:孩子“躺平”,也许认为“怎么努力也不行”   106

4.5墨菲定律:让孩子意识到担心运气不好,可能会真不好   110

4.6詹森效应:为什么孩子“小考挺好,大考却考不好”?   112

4.7母爱的本质:有了物质保障,为何孩子的情绪无处安放?   115

4.8峰终定律:组织亲子活动,如何让孩子留存美好回忆?   118

4.9生命意义:和孩子探寻意义感,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121

4.10蘑菇效应:孩子在悄悄努力的岁月里,如何自我鼓励?   124

4.11飞镖效应:家长给了孩子指导,为何反而徒增烦恼?   126

4.12负面偏差:您对孩子的语言可治病,也可致病   129

4.13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孩子遇到逆境,如何让其内心获得平衡?   131

4.14维特效应:如何避免孩子情绪受到传染?   134

4.15疤痕实验:孩子有了心灵疤痕,家长如何抚慰?   136

4.16拍球效应: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压力?   140

4.17睡眠和心理健康:关心孩子心理健康,请关注睡眠状况   143

4.18关于做梦:孩子经常做梦,是否需要看医生?   145

4.19福流体验:孩子说没有幸福感,家长怎么办?   148


第5章青春期心理   151

5.1叛逆心理:孩子开始叛逆,您可以不生气   152

5.2自卑心理:超越自卑,做更好的自己   154

5.3说谎心理:孩子明明没有冰墩墩,为什么偏偏说有两个?   157

5.4白熊效应:孩子要去演讲,您还告诉孩子“别紧张”吗?   159

5.5焦点效应:孩子始终记得尴尬情形,原来这是焦点效应   161

5.6爱情三角形:和孩子一起谈“恋爱”   164

5.7韦奇定律:孩子在努力,为什么听了闲话,就容易停下?   167

5.8性别刻板印象:告别性别偏见,男孩女孩都可以坚强勇敢   169

5.9禁果效应:为什么越禁止,孩子越好奇越想试试?   172

5.10鸟笼效应:为什么孩子购物时会买无关物品?   174

5.11安慰剂效应:告诉孩子去相信—相信的力量!   177

5.12贝勃效应:为何要孩子对变化保持觉察?   179

5.13自我服务偏差:自己优秀源于努力,他人则是好运气?   182

5.14鸡尾酒会效应:孩子接受的信息,只是其选择的而已   184

5.15禀赋效应: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失去后更加珍惜”?   187

5.16凡勃伦效应:为何有些孩子“只买贵的,不选对的”?   190

5.17内向性格类型:孩子内向并非缺陷,无须改变   193


第6章成长思维篇   196

6.1大脑可塑性:年龄越大,学习力越差?   197

6.2时间管理四象限:让孩子告别拖延的四象限法则   199

6.3系列位置效应:背诵时,为何最熟悉的是起始段?   202

6.4感恩教育: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您是否避开了误区?   204

6.5焦点解决:找到原因也许没用,围绕问题想办法更可行   208

6.6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向国球运动员学习,要拿全满贯所以不拖延   210

6.7学习动机:孩子愿意好好学习的秘密   213

6.8增减效应:教育孩子中避免事倍功半,了解一下“增减”   215

6.9飞轮效应:开始起来很费力,但只要开始,就有意义   218

6.10二八定律:要求孩子一路生花,还是分阶段有所主抓   220

6.11鲶鱼效应:因为有对手,孩子会变得更优秀!   223

6.12吉格勒定律:为什么家长要鼓励孩子志存高远?   225

6.13链状效应:孩子小升初,家长最该看重的是什么?   228

6.14瓦拉赫效应:多把衡量孩子成就的尺子,就多些好孩子!   230

6.15理解自闭症:家长如何理解“来自星星的孩子”?   233

6.16第十名现象:孩子得以圆梦,未必曾经是前三名   236

6.17团体辅导:感受团体辅导,不妨鼓励孩子选报   239

6.18过度理由效应:为何外在奖励让孩子反而没了动力?   242

6.19破窗效应:告诉孩子小错误及时修正的必要性   245

6.20登门槛效应: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其实没那么困难   248

6.21半途效应:如何引领孩子养成善始善终的习惯?   251


参考文献   25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