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413306X
  • 作      者:
    刘美凤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日益深入。本书就是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问题进行研究的一个成果。它由引论和作为著作主体的前五章,以及带有结语性质的第六章组成。本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的认识和研究基础之上的研究,并希望能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健康、科学地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刘美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生。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获教育技术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获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硕士学位,导师为尹俊华编审;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指导教师为乌美娜教授,199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导师为顾明远教授,2002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br>    1997年5月14日至5月30日赴孟加拉参加联合国学习共同体组织的“远距离教学设计培训班”,获结业证书;1997年8月至11月在香港岭南大学从事教师教育的项目研究;1999年11月至2000年11月在美国印第安纳教学系统技术系做访问学者,指导教授为C.M.Reigeluth博士。多次应邀参加香港AECT和美国AECT年会,并做大会嘉宾讲员或分组报告。<br>    目前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教授的课程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的“教育技
展开
内容介绍
    教育技术是指为了更快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而在教育活动中有效应用的各种技术的总和。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技术作为研究对象,是对教育活动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进行研究的一门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的涵义不断扩展,形成了对技术的多种认识。对技术认识的不同,就导致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或定位存在差异,也就相应地会形成不同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学科的定位直接决定学科研究的问题域。因此,研究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定位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问题,是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关键。<br>    本书就是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问题进行研究的一个成果。它由引论和作为著作主体的前五章,以及带有结语性质的第六章组成。<br>    在引论中,本书从当前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过程中在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确定本研究的内容;通过分析本研究将会产生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阐述本研究选题与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最后,对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br>    在本书的主体部分,即前五章中,共完成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确立广义的教育技术定位,这个任务通过前三章完成。其中第一章分析中国学者对教育技术定位的认识及其发展。第二章,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发源地—— 美国教育技术界对教育技术定位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教育技术的定位在于“技术”。这样,第三章就从技术哲学、技术科学、技术知识论等视角,利用它们对技术的定义、技术的本质、技术知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教育技术的定位从狭义到广义发展的必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确立基于技术本质认识上的教育技术的广义技术定位的重要意义。二是研究广义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研究范畴。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广义的教育技术定位就对应于广义的教育技术学。因此,前三章对教育技术定位的探讨给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广义定位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样,第四章就集中探讨广义定位的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研究范畴——知识构成与来源。三是研究广义教育技术学学科在教育学大家族中的定位、学科特点、研究教育的独特视角与贡献。这个任务是在第五章完成的。研究提出,教育科学作为一种 “科学思维”的形式存在,研究“教育是什么”;而教育技术学则以“技术思维”的形式存在,研究“如何教育”。它以“科学思维”性质的学科所揭示的科学原理与经验为依据,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地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目的。这一章从系统与环境的视角论述教育技术学在教育学大家族中的位置及其与教育领域中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更为清晰地认识与理解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定位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br>    最后,本书在第六章提出教育技术学学科未来发展的研究课题,以及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或建议。<br>    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日益深入。本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的认识和研究基础之上的研究,并希望能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健康、科学地发展。
展开
目录
序<br>引论<br>一、问题的提出<br>二、研究的内容<br>三、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br>四、研究的方法<br>第一章  教育技术的定位:中国学者的观点<br>一、观点纷呈的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br>(一)因教育技术的“诞生地”或“生活家园”的不同而不同<br>(二)因教育技术从业人员的背景和工作岗位的不同而不同<br>二、中国学者对教育技术定位认识的理论推演过程<br>(一)对有形技术中“电”的媒体的关注<br>(二)姓“电”姓“教”的争鸣<br>(三)“技术定位”的初步触及<br>三、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定位问题的现状分析<br>(一)两种学术观点——共同点与不同点<br>(二)不断发展中的两种学术观点<br>小结<br>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定位:美国学者的观点<br>一、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发展线索<br>(一)视觉教学→视听教学斗教学媒体→视听传播的线索<br>(二)程序教学的实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线索<br>(三)系统方法的引入及其应用模型<br>二、对塞特勒教育技术主流思想的分析<br>(一)塞特勒关于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定义<br>(二)塞特勒关于教育技术主流的思想<br>(三)塞特勒关于教育技术主流思想的典型案例——程序教学理论<br>三、美国其他学者有关教育技术定位的观点<br>(一)埃林顿(Henry Ellington)的观点<br>(二)海涅克(Robert Heinich)的观点<br>(三)罗米斯佐斯基(A.J.Romiszowski)的观点<br>(四)瑞格鲁斯(Charles M.Reigeluth)的观点<br>(五)杰恩瑞(Cass G.Gentry)的观点<br>(六)美国AECT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br>小结<br>第三章  教育技术定位的嬗变<br>一、对技术的认识<br>(一)广义的技术定义<br>(二)狭义的技术定义<br>二、教育技术的定位——从狭义到广义<br>(一)从狭义到广义教育技术定位的发展<br>(二)广义教育技术定位——基于对技术本质认识的教育技术定位的确立<br>(三)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技术主流<br>三、确立广义教育技术定位的原因分析<br>(一)狭义教育技术定位导致出现的问题<br>(二)技术的发展与分工的结果<br>(三)教育问题复杂性的要求<br>(四)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的需要<br>小结<br>第四章  广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br>一、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位及其研究范畴的说明<br>(一)学科或专业存在的条件与评判<br>(二)教育技术学学科当前的存在状态<br>(三)对广义教育技术学及其研究范畴的说明<br>二、教育技术知识的构成<br>(一)教育技术知识Ⅰ<br>(二)教育技术知识Ⅱ<br>(三)教育技术知识Ⅲ<br>三、教育技术知识的来源<br>(一)知识来源之一——哲学与文化<br>(二)知识来源之二——科学层次的学科或领域<br>(三)知识来源之三——教育技术的研究、实验、实践与反思<br>(四)知识来源之四——教育技术研究和工作对象的领域<br>小结<br>第五章  教育学科群中的教育技术学<br>——从事“如何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领域<br>一、教育技术学——从教育母体中孕育到诞生<br>(一)教育学研究的三种思维方式和研究领域<br>(二)教育技术学在教育母体中的孕育与分化<br>二、对教育学科群中有关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分析<br>(一)研究教学的理论的两种取向<br>(二)对有关概念的分析<br>小结<br>第六章  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未来发展研究<br>一、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要研究的课题<br>(一)教育技术自身知识的研究<br>(二)有关教育技术的分支理论研究<br>(三)学科教育技术知识的研究<br>(四)影响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因素的研究<br>(五)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对其基础科学领域的贡献与影响研究<br>(六)绩效技术的研究与发展<br>(七)对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跟踪研究及其对教育技术的影响研究<br>(八)专门为教育生产的技术产品或技术支持工具及其应用研究<br>二、中国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br>(一)中国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br>(二)中国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的对策<br>小结<br>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建议<br>附录1:专业调查问卷<br>附录2:作者对瑞格鲁斯教授E-mail访谈的原文<br>附录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博士论文分类目录<br>附录4: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论文分类目录<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