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通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1721692
  • 作      者:
    郑金洲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2(2001.8重印)
收藏
编辑推荐
  《教育通论》之所以取“通论”之名,倒不是重倡30-40年代的教育学之风,而是在于“教育学”的名称突出了其学科特征.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的,以此取名,更应反映教育之学的逻辑体系,体现教育学中的基本范畴与基本结构;“教育概论”之称近年来着重描述的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尤为凸显教育与社会以及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相比之下,“教育通论”一则更随意一些,不像“教育学”那样有诸多的学科方面的限制,二则它涉及的范围要较“教育概论”宽泛,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教育基本理论的藩篱。
展开
内容介绍
  《教育通论》似乎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些方面:
  其一,把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或教育理论的撰写置于反思的境地,使对教育理论的合理性的追求贯穿整个著述过程。该书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并引入了“元教育学(meta—pedagogy)”方法,用反思的眼光审视了西方教育学的萌生和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回答了教育学不会因为教育科学日益繁荣而消失的问题。我国教育学的历程可以说是世纪风云,阴晴圆缺。正是经历了磨难的教育学者们留下的足迹,构成了指引人们前进的线索。《教育通论》汲取了前人用心血酿成的养分。
  其二,重视用历史事实说明教育原理,并演绎出内在联系,力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该书在许多必要的场合,都引用了一定的教育历史事实,不仅使内容显得比较丰满,而且把一面面非常宝贵的镜子送到人们面前,让读者“有鉴于此”。
  其三,在结构上下功夫,使该书有了一些不同的面孔。在阐释“教育”的过程中,该书除了从含义、构成、形态等方面说明之外,特别论述了教育的语言,重点阐释了教育口号与教育隐喻的特征和功用等。尤其不无新鲜感的是该书增加了中西教育传统,对两种传统的异同进行比较,让人们在批判继承的同时,锻炼同中求异,异中存同,扬益抑害,“借石攻玉”的本领。
  其四,于体例处做文章,该书除了正文之外,结尾处都有“小结”、“关键词语”、“讨论题”以及参考资料,便于阅读与研究。
  当然,像所有教育学著作都不能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样,《教育通论》似也有可斟酌之处。例如材料较为详实,然是否尚有欠简练的?又如新增观点较多,然是否尚有乏升华的?《教育通论》带着一些新鲜的东西走来,必然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评论。它会在评论中完善起来。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什么?这一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问题,却是令人难以作出回答的。教育事实或者说教育实际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人们对教育的思考也经历了无数个年头,但是,就教育的含义来看,远未达成一致的见解。
  美国教育学家索尔蒂斯(Soltis,J.F.)在分析以往对教育定义研究的情形时,作了如下的描述:“在一连串的定义里面,往往隐含着一个非常关键的假设。那就是,我们假定只有某种教育定义,如同一个打大猎物的猎人搜寻大象一样,他自信,如果看见一只大象,他会认出来,而且他自己会用网捕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猎物。但是,如果我们实际上更像一个真心实意但又误入歧途的捕centaur(希腊神话中人首马身的怪物)的猎人,即便跟随着一支准备充分的远征队,并把枪始终置于准备射击的状态,也永远不需要动物标本剥制师的帮助,情况又会怎样呢?与捕大象相比,寻找教育的那种真正的定义,会不会更像捕centaur呢?教育的那种真正的定义是否存在呢?”①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含义的分歧
  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受过或多或少的教育,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教育也都意味着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可以说,每个人对教育的感受既有与他人相同的一面,也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一面。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往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教育、理解教育。
  ①(美)索尔蒂斯著,沈剑平、唐晓杰译:《教育的定义》,瞿葆奎主编,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2页。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含义的分歧
(二)教育的三种界定方式
二、教育的构成
(一)教育要素的区分
(二)教育要素的分析
三、教育的形态
(一)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所作的划分
(二)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所作的划分
四、教育的语言
(一)教育语言的构成
(二)教育口号
(三)教育隐喻
第二章  教育的演进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二)教育产生的条件
(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争论
二、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一)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
(二)学校的产生
(三)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的未来
(一)学校的未来变化
(二)非学校化思潮
第三章  中西教育传统
一、中国教育传统
(一)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
(二)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三)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
(四)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
二、西方教育传统
(一)重个性独立,强调个人本位
(二)重主智主义,强调博雅教育
(三)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
三、中西教育传统的差异
第四章  教育的心理基础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一)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几种认识
(二)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二、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
第五章 教育的社会基础
第六章 教育目的
第七章 教育制度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
第九章 教师与学生
第十章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