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善与美的人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10033498
  • 作      者:
    韩望喜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研究伦理美学的学术专著。该书以人性的内在结构——知、情、意为线索,通过考察、比较和分析中西哲学史上各派道德审美论发展的思想轨迹,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人性之美,探讨了塑造完满人性的道路。
展开
作者简介
    韩望喜,1964年生于湖北武汉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现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工作。1990年师从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主攻德性伦理学。长期致力于人性的真、善、美研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分别于1990年、2000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央电视台理论专题片《道德的力量》的主要撰稿人;《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的主要执笔人;兼任深圳电视台新闻频道“理论与实践”栏目的嘉宾主持,讲述“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主题超过120讲,获得广东省理论宣传电台节目一等奖。2007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讲授“心灵的和谐”特别节目。
展开
内容介绍
    《善与美的人性》是一部研究伦理美学的学术专著。它以人性的内在结构知、情、意为线索,通过考察、比较和分析中西哲学史上各派道德审美论发展的思想轨迹,以独特的视角阐述人性之美,探讨塑造完满人性的道路。
    造就完满的人性,首先须秉有理性精神,对生命状态有觉悟;其次,内心充溢真、善、美、爱的情感,人与世界达致和谐;再次,敢于以牺牲精神实现人生的壮美,展现生命的尊严和本质力量。
    知、情、意三方面的至智、至仁、至勇,融汇为个体人格,从自在达到自为,趋向自由人格,以期完成德性的审美要求。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美是道德的象征”——西方道德审美论
    一、合目的性
    论美和善的统一,在西方美学史上,有从目的(功用)出发的,如苏格拉底认为:“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都是从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功用去看的。”但柏拉图很快就反驳了这个观点,美不是善,不是有用。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派的普罗丁,从神性出发,企图把美善统一于神,陷入了神秘主义。
    17世纪的英国美学家夏夫兹伯里从人性出发,认为人天生就有审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审辨善恶的道德感和审辨美丑的美感是相通的,审美有一种“内在感官”,它就是人性中生而就有的道德感。
    应该说在美学史上夏夫兹伯里是较早尝试把审美和道德结合起来的,用的亦是把人性中情感和理性结合起来的原则。
    他提出的“内在感官”,是一种特殊的感官,它深藏于内心,并能直接辨出什么是美好端正的,什么是丑陋恶劣的。
    这种根植于人性的“内在感官”是与理性密切联系的。夏夫兹伯里认为:“如果动物因为是动物,只具有感官(动物性的部分),就不能认识美和欣赏美,当然的结论就会是:人也不能用这种感官或动物性的部分去体会美或欣赏美;他欣赏美,要通过一种较高尚的途径,要借助于最高尚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心和他的理性。”只有具备心灵之美的人才能真正认识美和欣赏美,只有心灵才是赋予形式以力量的东西。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美是道德的象征”——西方道德审美论
一、合目的性
二、理性概念
三、自由境界

第二章 “充实之谓美” ——中国道德审美论
一、尽善尽美
二、情理相融
三、中和之美

第三章 “我即慧智” ——理性自律
一、德性之知
二、善的范型
三、内在觉解
四、超越世俗
五、悦乐静观

第四章 “爱是精神之美” ——情感体验
一、生命体验
二、情感和谐
三、心灵冲突
四、情感的自由形式——爱
五、情感的社会内涵——德性美

第五章 “人是目的”——善良意志
一、选择
二、责任
三、崇高
四、优美

第六章 “超形相的美”——人格觉悟
一、慎独之心
二、人生理想
三、自由人格

第七章 “礼乐皆得” ——道德美与艺术美
一、道与艺
二、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
三、艺术中的道德主义原则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