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道德的谱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0725087
  • 作      者:
    (德)尼采(Fr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著
  • 出 版 社 :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尼采的豪放力作,是极度自由精神的产物。该书见解独到,语言绚丽,格言警句比比皆是,以深邃和叛逆惊世骇俗。尼采横空出世,鞭挞哲学与道德的谬见,鼓吹"生命力"和"强人",把金发碧眼的野兽作为对付生物退化的解毒剂。他宣布:"上帝死了!"彻底否定了欧洲几千年来的道德与哲学,使欧洲人的信仰出现了可怕的空白和虚无。他用以填补空白的便是他那饱受争议的"超人"学说。
展开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近代诗人、哲学家。他宣告:“上帝死了!”彻底动摇了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石,他高蹈的“超人哲学”与酒神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之彼岸》、《论道德的谱系》、《快乐的科学》、《曙光》、《权力意志》等。尼采既有哲学家的深邃洞见,又有诗人的澎湃激情。深受他影响的思想文化巨人,有里尔克、萧伯纳、弗洛伊德、加缪、萨特、海德格尔、梁启超、鲁迅等。尼采和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同时荣获“千年十大思想家”的盛誉。
展开
内容介绍
  是尼采道德哲学的代表作,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主张的集中体现。本书以考察道德偏见的起源为起点,着重批判了善与恶、好与坏、人之良心等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指出奠基于犹太人“怨恨精神”和“残酷本能”的基督教最终只能把虚无的禁欲主义当作自己的理念。全书论题鲜明,结构紧凑,条理清晰,论述充分。就理论完备性而言,是尼采最为成熟的著作。
  《善恶之彼岸》是尼采的豪放力作,是极度自由精神的产物。该书见解独到,语言绚丽,格言警句比比皆是,以深邃和叛逆惊世骇俗。尼采横空出世,鞭挞哲学与道德的谬见,鼓吹“生命力”和“强人”,把金发碧眼的野兽作为对付生物退化的解毒剂。他宣布:“上帝死了!”彻底否定了欧洲几千年来的道德与哲学,使欧洲人的信仰出现了可怕的空白和虚无。他用以填补空白的便是他那饱受争议的“超人”学说。
展开
精彩书评
  他的思想穿过当代人的头脑,犹如闪电劈开阴云,恰似劲风撕破蛛网。
  ——杜兰特,美国哲学史家
  尼采的人生特色主要表现为其超常规的生存方式。他没有现实生计和职业,没有生活圈子,既不结婚,也不收门徒,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他离乡背井,四处流离,似乎在寻找一直未找到的东西。然而,这种超常规的生存本身,就是本质所在,它是尼采全部哲学活动的方式。
  ——雅斯贝尔斯,德国存在主义大师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
  十九世纪中,德意志之哲学界有二大伟人焉:日叔本华,日尼采。二人者,以旷世之文才,鼓吹其学说也同;其说之风靡一世,而毁誉各半也同;就其学说言之,则其以意志为人性之根本也同。
  ——王国维《静庵文集·叔本华与尼采》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看到,这些哲学家并不是禁欲主义理念的使人信服的证人和法官!他们考虑的是自己,“圣人”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考虑的只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东西;他们想要摆脱强迫、干扰、喧闹、事务、职责、操心;他们想要头脑清晰,思想的旋转、跳跃和腾飞;他们想呼吸到像高山之巅一样清新的空气,它稀薄、纯净、自由、干燥,让所有动物都因此变得聪明起来,展翅高飞;他们需要家家宁静,各家各户的狗都系上链子;他们不想让虚荣心所撕咬:他们需要的是谦和恭顺的仆人,让他们如同磨盘一样勤奋工作,却又离之甚远:他们的心是陌生的、彼岸的、未来的、后世的——总而言之,他们设想的禁欲主义理念,是一种神圣化的禁欲主义和羽毛业已丰满的动物的轻松愉快的禁欲主义,这种动物翱翔于生活之上而不安于生活。人们都知道禁欲主义理念的三个伟大而炫耀的词语:贫穷、谦恭、贞洁。现在,人们应当仔细地看r看所有伟大的、有成就的和富于创造的思想家的生活,从中可以不断发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这三个特点。不言而喻,这与他们的“德行”毫无关系——这样的人要德行有什么用!这是他们最佳生存和获取最优秀成果的最基本、最原初的条件。当然,他们的主要的才智,极有可能首先对无所节制、容易激动的傲慢加以约束,或对放纵不羁的性欲加以约束,也有可能用他们的遁入“荒漠”的意志与那种追求奢侈豪华的癖好相对抗,虽然这样的意志还不足以对付挥霍放纵的癖好。但是,他们的主要才智依然发生行动,而且是在所有的本能中作为可以实现自身要求的主要的本能而发生行动的——它现在还在行动;它若不行动,它就不是主要的。这里决不存在“德行”。除此以外,我刚才说的那个“荒漠”——也就是天性强健、独立的思想家退避独居之所在,与有教养的人士所梦想的荒漠有多大的差异啊!在一定情况下,这些思想家也是有教养的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切有才气的演员根本不可能在荒漠中坚持下去。对他们来说,荒漠早已不够浪漫,不够叙利亚风情,不够舞台化!虽然那里并不缺少骆驼,但却统统都是与骆驼相似的东西。在那里,或许有随心所欲的模糊不清;有一种对自身的逃避:有卑微的职位,日常生活的繁琐,还有某些宁可秘而不宣的私事;或许还可以与那些不伤人、快快乐乐的小鸟等小动物玩玩,颐养身心;有一座用来进行社交的山峦,但不是沉寂的,而是有眼睛(湖水)的山峦;当然不可缺少客栈。有时甚至在拥挤、平常的客栈里找到了一间房子,人们在那里肯定不会被识破,可以与任何人聊天而不受惩罚——这就是“荒漠”。请相信我,这样的所在是够让人寂寞的!如果赫拉克利特退回到巨大的阿耳忒弥斯神庙的庭院和柱廊之中,我倒认为,那样的“荒漠”是更庄严的。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神庙?  (我们或许并不缺少这样的神庙。这倒使我想起我那漂亮精致的书房,春天的圣·马可广场,尤其是在上午十点到十二点时的情景。)然而,赫拉克利特当年所逃避的与我们现在所要避开的,是同样的东西:噪音和埃菲苏斯的民主主义者的鼓噪,他们的政治,他们关于“帝国”的新闻(我讲的是波斯帝国),还有他们关于“今天”市场的传闻等——我们哲学家最迫切需要的是宁静,而且首先是“今天”的宁静。我们崇尚安宁、冷静、高尚、致远、历史和一切根本性的事情,面对它们,我们的心灵无需自我防卫和自我关闭——我们可以坐而论道,而无需声嘶力竭。人们只需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一个思想者都有自己的声调,并且喜欢自己的声调。比如,那儿肯定是一个鼓动者,或许还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家伙,凡是从他那里走过一遭的东西都是迟钝和臃肿的,伴随着庞大空间的回音而变得更笨重。那个人说的话基本上都是嘶哑的声音,难道他进行思考时也是嘶哑的?这有可能,人们可以问问生理学家,但是,谁在咬文嚼字地思考,谁就是演说者,而不是思想家。(这就暴露了这个事实:这个人不是思考事情,不是就事而思考,而是只考虑与事情相关的东西,他真正考虑的是他自己和听众。)第三位说话者喋喋不休、令人讨厌,他紧紧地靠在我们身边,他的喘气哈在我们耳边。我们不情愿地闭上了嘴,虽然他只是通过一本书在与我们说话,他的语调道出了他的内心深处:他没有时间,他很难相信他自己,他或者是现在说话,或者就不再说话。然而,一个思想者能有自知之明,说话语调平和,他阐幽发微,稳健可靠。人们识别一个哲学家的方法,就在于看他是否回避三种荣耀显赫的东西:名誉、君主、女人。不过,这并不是说,它们并不去找哲学家。哲学家害怕过分强烈的光线,因此他害怕他的时间和其中的“白昼”;他在其中就像阴影一般,照射他的太阳越下落,他就变得越大。至于他的“谦恭”,这就如同他忍受阴暗一样,他也同样忍受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和昏暗;更有甚之,他害怕闪电带来的干扰,他看见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树就会畏缩不前,因为任何恶劣天气都会向这棵树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任何情绪又会带来恶劣天气。他的“母性的”本能,对自己身上所滋生东西的隐秘感情,都向他指出,在什么情形下他不允许考虑自身;这就如同女人的母性本能迄今仍然坚持女人的依赖性。这些哲学家所要求的确实不多,他们的格言是,“谁是占有者,谁将是被占有者”。这并不是像我反复强调的那样,出自一种道德,出自一种值得赞许的追求知足和素朴的意志,而是因为他们的最高主宰就是这样明智和无情地要求他们的,这位主宰只把一件事看作有意义的,其余的一切,时间、力量、爱情、兴趣等,都是为此而聚集和准备的。这样的人既不喜欢被敌意所干扰,也不愿意为友谊所打动,他们容易健忘和忽视。他们觉得,做殉道者是让人讨厌的事情,他们把“为真理而受难”的事情留给了好虚荣的人、精神的舞台英雄和有足够时间去受难的人。(而他们自己——哲学家,却应当为真理而行动。)他们很少说大话,有人说,“真理”这个词甚至都是与他们相悖的,因为这个词听起来像自我吹嘘……至于哲学家的“贞洁”,其结果最终并不表现在子孙上,或许也不表现在他们的姓名的延续上和这些渺小的不朽性上。(古印度哲学家毫不隐瞒地说:“你的灵魂就是世界,你要子嗣又为什么?”)在这里,贞洁根本就不产生于禁欲主义的忌讳和对性的仇恨,这就如同角斗士和赛马手的性节制一样,与贞洁毫无关系。贞洁就是他们的主要本能,至少是在其伟大的孕育阶段。每个杂技演员都知道,性生活在极度精神紧张和准备工作中是多么有害:对最强壮、最天才的演员而言,属于他们的首先不是经验,不是糟糕的经验,而是他们的“母性的”本能。这种本能为了正在形成的作品的优先地位而支配力量的一切储备和积蓄,支配动物生命的一切力量;于是,大的力量就利用小的力量。根据这种解释,我们就可以正确理解前面所述的叔本华的情况。他显然是在看见美的情景下受到触动,其本性中的主导力量(思考力和洞察力)得到刺激,瞬间释放出来,并成为其意识的主宰。因此,不应当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属于美的真正属性的特有甘甜和充实,确实可以来源于“性欲的”成分(成熟的姑娘所怀有的“理想”出自同一个来源)。性欲就像叔本华认为的那样,并不是在美出现的时候就消失了,而是仅仅改变了外形,不再作为性刺激进入意识。(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研究迄今尚未被触及和阐述的美学心理学时一并讨论。)
展开
目录
代总序
尼采,一位应该被超越的伟人

论道德的谱系——一篇论战檄文

前言

第一章“善与恶”,“好与坏”

第二章“罪孽”、“内疚”及其他

第三章禁欲主义理念意味着什么?
译后记
善恶之彼岸——未来哲学的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谈哲学家们的偏见

第二章 自由的精神

第三章 宗教的本质

第四章 格言和插曲

第五章 论道德的本性史

第六章 我们学者们

第七章 我们的德行

第八章 民族和祖国

第九章 什么是贵族?

来自高山上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