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衡之人——王充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13030795
  • 作      者:
    徐斌著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以写实风格把王充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全面而准确地展示于其人生过程之中,使王充的人生阅历与治学深化的过程相吻合,显示王充学说逐步成熟的脉络。
展开
内容介绍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展开
精彩书评
  正虚妄,审向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擿,不避上圣。汉得一
  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
  ——章太炎
  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要能疑问。第二步是要能提出假设的解决。第三步
  方才是搜求证据来证明这种假设。王充的批评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倡这三
  种态度——疑问,假设,证验。
  ——胡适
展开
精彩书摘
  家世与童年浙江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自古以美丽富饶著称:稻田纵横,河湖交织,青山绿水,茂林修竹。平原的中部,有条江自南而北欢腾穿过,将平原切分为东西两片。这条江上游名剡溪,广聚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山涧清流逶迤北淌;下游古称舜江(今称曹娥江),长200多里,出峡谷,过盆地,经平原汇人杭州湾。舜江两岸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群山郁郁葱葱,盆地起伏连绵,平原绿野无垠。相传,舜就诞生于这块充满灵秀的土地上。江流因舜而得名,就是县名也来自舜的掌故:“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日上虞。”①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首次在这里设县时,定名“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隶属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市),县治所在就叫百官镇。由百官镇沿舜江南行,便进入长达七八十里的中游河谷地带。
  河谷东枕四明山支脉,西倚会稽山余峰,两岸青山携手环抱着三四十平方公里的一块沃土--章镇盆地。东汉建武三年(27)的一天,章镇一户王姓的普通农民家里,生了个男孩。长子的出生,燃起了男主人王诵振兴家业、恢复往昔辉煌的热望,为婴儿起了一个颇有些分量的名字,大名充,字仲任。“充”字主要有两义,一日满、实;二日充任、担当,从所配字“仲任”来看,是取了第二种意思。父母为孩子取名无非寄托着一份讨吉和祝愿的心意,至于日后能否兑现,多半不去认真思量。然而,王诵取名的寄寓,其结果远远超出他所能想像的范围,此子长成后,裁夺文章的本领独步当世。王充,作为一位大思想家名垂古今中外。
  王家恢复往昔辉煌的情结是有家世和血缘依据的。王家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越地人,《后汉书·王充传》说:“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魏郡元城(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古属赵地,是一块盛行“任侠”之风的土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即活跃在这一带。西汉司马迁考察赵地,此间男人们逞勇好斗,敢恨敢爱,临危赴难,不惜死命的习性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著《史记》时专门记了一笔:赵地“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①。以后,“慷慨悲歌”就成了燕赵之风的代称。赵地侠风之盛,延至后世,历久不衰。唐代有位叫高适的诗人,慕名到邯郸游历,发现古风犹存,传言中的景象一一人目,不由得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作《邯郸少年行》吟道:“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今人却忆平原君。”王家的祖辈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尚武慕侠的风俗之中。
  燕赵男子强悍好勇的习性,在战事频繁的年头,使这里自然成为征召兵勇的肥沃土壤,尤其是拱卫北方边境的兵力中,燕赵之士多焉。西汉中叶,约于汉武帝至汉宣帝年间(前140-前49),汉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匈奴南下扰边,汉军防御反攻,多次深入漠北,经过长达百余年的战争,终使匈奴势力衰微。宣帝甘露二年(前52),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率众附汉,次年来朝,汉帝国的北方边境才暂时安定下来。这期间,汉廷倾一国之人力物力应付边事,在燕赵地区大量征兵。
  王氏先祖怀着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应召“从军”,成为汉王朝抗击匈奴军队中的一员。王氏服役期间戮力疆场,奋死争先,为上下左右另眼相看,未久即晋升为五夫长之类的小官。汉兵制,军人家庭有着世袭的传统,先人从军后,或阵亡或告老退役,其后辈有义务顶其名额继续服役。缘此制度,王家数代接力,前赴后继,奋战于北部边陲。也许是王家性格遗传的关系吧,于军中服役的几代子弟,均表现出“一介勇夫”的素质特征,虽作战英勇,敢于舍命,却欠缺谋略及结交人际的能力,立功的档次有限,官也当不上去,大抵到带兵小头目的位置便止步不前了。到王充的曾祖父王勇戍边的时候,战事平息下来。王勇因家族“几世尝从军有功”而受到赏赐,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封会稽阳亭”①。
  汉代有“法以有功劳行田宅”的传统与制度。汉高祖刘邦于五年(前202)十二月,结束垓下之战取得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后,旋即将国家从战争状态转入恢复生产的轨道,“论功行赏”发布了著名的“高帝五年诏”,对功劳不等、职位不同的将士分别给予物质优待。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
第二章  开蒙的世界(14)
第三章  少孤乡里称孝(25)
第四章  从书馆到经馆(36)
第五章  受业太学(50)
第六章  感受光武中兴(68)
第七章  告别求学生涯(80)
第八章  初涉宦海(98)
第九章  “屏居教授”著《讥俗》(115)
第十章  探求宇宙奥秘(139)
第十一章  思索人生遭际(158)
第十二章  颍川归来撰《政务》(177)
第十三章  闭门潜思成《论衡》(201)
第十四章  回首一生诉衷肠(218)
第十五章  悲欣交集的晚年(231)
第十六章  奇书绝境逢生(248)
第十七章  毁誉自古成冰炭(261)
第十八章  玉石于今见伪真(277)
王充大事年表(293)
参考文献(297)
后记(30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