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读懂中国:《行行复行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考察》汇集十篇黄河文化考察札记,从历史遗址到人文胜地,从陕西段到山东口,深入剖析黄河如何滋养中华文明、凝聚民族认同,揭开黄河作为“文明之河”“母亲河”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密码。
*图文翔实,见解深刻:全书以考察者的札记、随笔形式呈现,语言生动,如实地记录考察见闻与思考,辅以丰富图文资料,既有遗址现状的实拍照片,也有历史文献的对照解读,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场景与细节,让读者能直观感知黄河文化的鲜活脉络。
《行行复行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考察》一书为对黄河流域自然人文景观进行考察的札记汇编,包括《居延遗址——黑河畔的“三城一关”》《四望长安——从未央宫到青龙寺》《黄河远上,千载洋洋——黄河陕西段考察札记》《寻访碛口古镇,感受黄河文化》《寻溯文明之源——黄河中游文化考察手记》《万荣后土祠:风雨汾阴》《斯文在兹,礼出东方——黄河山东段文化考察随笔》《齐地纪行——从淄水到黄河口》《探求文以化成之旅——黄河下游文化考察随笔》十篇文章,涵盖了对居延遗址、未央宫、司马祠、茂陵、孔庙、碛口等地的古今面貌及历史文化考察,分析揭示了黄河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深刻影响。本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丰富,为读者呈现了一份直观可感、生动鲜活、全面深入地探索黄河文化深厚底蕴的宝贵资料。
一直以来,黄河流域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丁。”很多人乍听这句话,可能会不明就里,还以为是要把星星“钉”在地上。其实,“丁”指的是人,今天我们还会说到的“人丁兴旺”一词,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丁”最早确实表示钉,在商周时期的金文里,“丁”写作一个半方半圆的块状,用以象征俯视的钉头,小篆的写法则像一根侧视的钉子。到后来,“丁”才开始指代成年男子,尤其是那些从事劳力、能担任赋役的男人,“壮丁”“家丁”均属此意,再后来,“丁”就没有什么性别的属性了,泛言家庭人口。
“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丁”,之所以用“丁”不用“人”,是因为“丁”和“星”两个字都在同一个韵部,属于“平水韵”的“九青”,因此这句话念起来很押韵、上口,而且有一种非常肯定和确切的力量感,让人印象深、记得住。这句话似乎很平常,像是一个简单的描述,但至少隐藏了两层深意:首先,可见古人对每个个体和生命的尊重,不管帝王将相、士农工商,还是佳人才子、贩夫走卒,即使是最最普通的男女老少,都是天上的某颗星星,每个人都不是无缘无故地来到世间的,这种观念让人感到生而为人的不易和幸运;其次,只要是一个人就对应着一颗星,体现出古代哲学中“天人感应”学说对民间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的影响,在古人看来,天上的星与世间的人相对应,王朝兴衰、社会安危、个人生死等,都会反映为星辰在天空中的正常或异常运行,因此,人们也能够根据星象的变化推测人事的变化,这也是占星术的逻辑起点。
星斗信仰和崇拜深深植根在中国民间生活中,对此可以溯源至黄河流域的“原初中国”。2020年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经多名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认定位于河南郑州巩义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为距今5300年左右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被视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和“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的起点”,其中有着不少非同一般的发现,最引人注目的可能就数“北斗九星”了。2023年2月24日,我们一行来到双槐树遗址考察,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吉钦先生的带领和指引下,大家在考古发掘工地F12房基的祭祀基址上,看到了这组鼎鼎大名的“北斗九星”。
所谓的“北斗九星”,其实是考古工作者在“河洛古国”中心区四排大型房址中最大房址前面门廊处发现的九只陶罐,这九只陶罐处于同一平面,其中七只摆成北斗星形状,另外两只稍小,在北斗两侧。很显然,这不是一个随意摆放的状态,而是经过细心安排的组合,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将“北斗九星”放在门廊这样特别的位置,一定有其特别的用意,很可能是出于祭祀和祈祷目的,也可能是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和文化象征,这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已是先民的重要信仰。
实际上,双槐树遗址的“北斗九星”不是孤例,我们也了解到,就在离它不远处的荥阳青台遗址,也发现了类似的存在,这里的“北斗九星”也是由九个陶罐组成的,罐子的东部有黄土圜丘,西部及东南部不同方位摆放的四个瓮棺对“九星”和圜丘形成半包围的关系,在它们的南部还有一个祭祀坑。很显然,用陶罐排列出的“北斗九星”,是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的生命观和世界观的具象表达。
说起天上的北斗,“北斗七星”可谓家喻户晓,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其实中华文明自古就高度重视天文观测,观测天象是为了便于准确掌握四季的自然规律,这样才不会耽误各种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天文知识的发达,是由农业社会的基本需求和要求所决定的。在夜晚,人们肉眼能观察到的可以显示季节变换的就是北斗星,所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正是先民总结出的观测经验和科学结论。北斗星像一个大勺子,它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绕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年,确定了北斗星的位置,人们就可以确认季节、时间和方位了,因此,北斗的作用非常重要,人们还将北斗星绕北极星一周的空际划为十二等分,这就是一年的十二个月。
最初,北斗是可以看到九颗星的,除了主体七星之外,左右两侧还有它的辅佐之星,像是负责保卫和护持的侍卫一样,即古代典籍中所说的左“辅”星和右“弼”星。但辅、弼二星属于暗星,随着它们逐渐隐失,后世的人们也不再提及“北斗九星”了,双槐树遗址九星罐七大二小的格局,代表的就是这个天文现象,它也提示我们,黄河流域的先民观察世界是多么细致入微,中华文明中的星斗信仰就是在这里、在这时慢慢形成和发展的,这片黄土地对塑形中华文明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