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重大文化工程,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文旅融合、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建设进入繁荣发展新阶段。国家文化公园从长城、大运河、长征,延展至黄河、长江,覆盖 30 个省(区、市),悠悠历史文脉,煌煌精神足迹,第一次以“国家文化公园”的名义鲜明地勾勒出来,成为中华文化标识,极大地创新了文化传承发展、精神家园建设的体制机制,必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指出,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通过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革命文化的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
《行行复行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考察》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区域考察实录,不仅囊括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的科研精粹以及相关项目的部分成果,而且涵盖了古代历史、传统文化、中国艺术、建筑设计、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文旅融合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本书内容不仅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阶段性总结,也为未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书图文结合,图片大多数为考察人员现场拍摄,为考察报告的文字阐述提供了更直观的视觉图像,使本书阅读起来更加轻松。
除了汤,彭祖还留下一道徐州特色名菜,叫“羊方藏鱼”。传说彭祖小儿子夕丁喜欢捕鱼,但彭祖担心其溺水而坚决不允,有一天夕丁捉到一条鱼,害怕被彭祖发现挨训,就央求母亲将鱼藏入正在烹煮的羊肉罐内。彭祖品尝这个羊肉时发现味道异常鲜美,弄清原因后如法炮制, 即将鱼置于割开的四面修齐的羊肉中,加上调料同烹,蒸炖酥烂即可, 从而创造了“羊方藏鱼”这一“天下第一名菜”。羊肉与鱼一起烹饪鲜美异常,鱼没有腥味,羊也没有膻味,这也成为古汉字“鲜”字来源。“羊方藏鱼”在现代也叫“套菜”“二套菜”,其味鲜美无比,同时,由于彭祖讲究养生,这一名菜也有着补气养血、温中暖肾的功效。如今的“羊方藏肉”已经作为苏菜,在中国汉族古典菜中被称为“第一名菜”。前些年闻名的“羊方藏鱼”在彭城饭店,如今在徐州想要找到正宗的“羊方藏鱼”也并不容易。
目 录
扬州风物最相思:
扬州运河考察记 | 001
融会贯通,应运而兴:
常州、无锡、苏州、嘉兴大运河文化考察记 | 014
水惠寻常百姓家:
嘉兴运河考察笔记 | 025
南北兼济,运至功成:
淮安大运河文化考察记 | 037
百桥千街水纵横:
绍兴运河文化考察记 | 049
掬一捧家乡的运河水:
宁波大运河文化考察记 | 063
涅槃重生:
台儿庄运河文化考察记 | 078
“东方雅典”:
徐州运河文化考察记 | 088
传承珍贵的民众记忆: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考察侧记 | 099
孤独的光岳楼:
聊城运河文化考察记 | 108
延续的运河记忆:
临清运河文化考察记 | 115
行大运:
隋唐大运河文化考察记 | 122
通惠河庆丰闸:
北京运河文化考察记 | 152
古今郑村坝:
京杭大运河文化考察记 | 158
识味之旅:
京杭大运河文化考察记 |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