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旱<涝>胁迫下施氮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0.00     定价 ¥ 5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634562
  • 作      者:
    作者:漆栋良|责编:王新欢
  • 出 版 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共13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不同灌水施氮方式对玉米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玉米根系生长分布,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肥料氮去向,以及玉米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交替隔沟灌溉下,灌水下限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玉米水氮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及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玉米灌溉制度研究;拔节期淹水与施氮量互作对玉米叶片衰老特性、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拔节期淹水条件下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论与建议。 本书可为从事玉米耐非生物胁迫、育种、栽培、灌溉排水及施肥管理等相关研究的学者和生产者提供理论参考,也可供农业水土工程、植物营养学和农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使用。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分根区交替灌溉技术(APRI)
1.1.2 水肥耦合效应
1.1.3 根系生长对水分、养分局部供应的响应
1.1.4 水氮互作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
1.1.5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及灌溉制度优化
1.1.6 施氮对涝胁迫下作物地上部分生长发育的影响
1.1.7 施氮对涝胁迫下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1.1.8 施氮对涝渍条件下作物产量的影响
1.2 问题与对策
1.2.1 水氮耦合机制方面
1.2.2 涝胁迫下氮肥调控作物生长及产量方面
第2章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案
2.3.1 旱胁迫下施氮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3.2 涝胁迫下施氮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3.3 数据处理
第3章 不同灌水施氮方式对玉米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3.1 不同灌水施氮方式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3.2 不同灌水施氮方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
3.3 灌水施氮方式对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灌水施氮方式对玉米根系生长分布的影响
4.1 灌水施氮方式对玉米根系总量的影响
4.1.1 灌水施氮方式对根长的影响
4.1.2 灌水施氮方式对根干质量的影响
4.1.3 灌水施氮方式对根表面积的影响
4.2 灌水施氮方式对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4.2.1 不同灌水施氮方式下根系的空间分布
4.2.2 不同灌水施氮方式下根系垂直分布的模拟
4.3 灌水施氮方式对根系变化动态的影响
4.3.1 灌水方式对根系变化动态的影响
4.3.2 施氮方式对根系变化动态的影响
4.4 根系建成参数与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
4.4.1 根系建成参数与籽粒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2 根系建成参数与产量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4.4.3 根系建成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4.5 讨论
4.5.1 灌水施氮方式影响根系的空间分布
4.5.2 灌水施氮方式影响根系的变化动态和总量
4.5.3 根系建成参数与产量的关系
4.6 小结
第5章 不同灌水施氮方式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5.1 玉米对氮素吸收与利用
5.2 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及分配
5.3 肥料氮的去向
5.4 残留肥料氮在土壤中的分布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不同灌水施氮方式对玉米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6.1 对玉米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6.2 对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6.3 对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6.4 对玉米穗位叶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6.5 对玉米穗位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6.6 对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6.7 讨论
6.8 小结
第7章 交替隔沟灌溉下灌水下限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7.1 各处理的灌水次数及总灌水量
7.2 对玉米地上部分生长状况的影响
7.3 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7.4 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7.4.1 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
7.4.2 对玉米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耦合效应
7.4.3 收获指数
7.5 生物量、籽粒产量与地上部分生长指标的相关关系
7.6 讨论
7.7 小结
第8章 交替隔沟灌溉下灌水下限和施氮水平对玉米水氮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8.1 对玉米利用水分的影响
8.1.1 玉米生育期内0~100cm土层的水量平衡估算
8.1.2 收获时0~100cm土层的土壤储水量和玉米生长期土壤水分消耗量
8.2 对玉米吸收利用氮素的影响
8.2.1 玉米吸氮量
8.2.2 氮收获指数
8.2.3 氮素利用效率
8.3 对收获后土壤残留NO3--N的影响
8.4 讨论
8.5 小结
第9章 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玉米灌溉制度研究
9.1 APRI下玉米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
9.1.1 玉米全生育期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变化规律
9.1.2 玉米各阶段的耗水量
9.1.3 玉米的作物系数K
9.2 APRI下玉米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
9.3 APRI下玉米水分生产函数
9.3.1 玉米全生育期水分生产函数
9.3.2 玉米阶段水分生产函数
9.4 APRI下玉米灌溉制度及其优化
9.4.1 玉米经济灌溉定额的确定
9.4.2 玉米灌溉制度的优化
9.5 讨论
9.5.1 APRI下不同灌溉制度对玉米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的影响
9.5.2 APRI下不同灌溉制度对玉米作物系数的影响
9.5.3 APRI下不同灌溉制度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9.5.4 APRI下不同灌溉制度对玉米水分生产函数的影响
9.6 小结
第10章 拔节期淹水与施氮量互作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0.1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10.2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0.3 讨论
10.4 小结
第11章 拔节期淹水与施氮量互作对玉米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11.1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