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科学家培育节水抗旱稻的突破性成果为核心,通过真实案例与创新科普形式,展现科技赋能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本书以“天降大任”开篇,系统梳理水稻从野生植物到主粮作物的万年驯化历程。书中创新揭示节水抗旱稻的研发突破: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将水稻的抗逆基因与旱稻的节水特性结合,培育出既保持高产优势、又适应旱作环境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其核心技术创新在于构建“旱优73”等四大品系,实现旱地、山地、盐碱地等边际土地的高效利用,重构“旱种旱管”的耕作模式。
本书全景展现了团队在该领域的科研历程,从上海重固镇的小白楼实验室到全国18省市示范基地,记录科研团队在种质创新、栽培模式、产业推广等维度的突破。案例篇生动呈现节水抗旱稻改变农业生态的真实图景,印证着“蓝色革命”重塑粮食安全格局的现实价值。末章前瞻性提出“1522”战略目标,规划节水抗旱稻覆盖1亿亩边际土地、增产500亿斤粮食的生态农业蓝图。
全书突破传统科技著作范式,独创科普剧本、微电影脚本等多元表达,以《稻家之争》《穿上皮鞋种稻去》等文艺作品实现科研成果的雅俗共赏。媒体报道篇收录主流媒体对罗利军团队的深度追踪,展现科学家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家国情怀。
第一章·天降大任——栽培水稻逞辉煌001
一·稻的起源与演变001
二·孤独守望的陆稻006
三·水稻的使命与贡献012
四·困境与挑战018
第二章·稻亦有道——节水抗旱显锋芒025
一·节水抗旱稻问世记025
二·节水与高产同样重要030
三·抗旱是必备的基本技能036
四·“四大家族”各领风骚040
第三章·广阔天地——穿上皮鞋种稻去048
一·水田旱种不插秧048
二·旱地旱种保丰收053
三·山坡也能翻稻浪059
四·复垦耕地稻花香064
五·征服盐碱有力量068
六·沪上飘出八月香073
第四章·长夜行者——众里寻他千百度081
一·学习和培训散记081
二·激情燃烧话重固101
三·无限风光小白楼110
四·致青春里那些追赶太阳的人117
五·一张蓝图绘到底,策源中心谋新篇——记基因中心金山基地变迁发展史121
六·科研科普两翼齐飞127
第五章·研发平台——合力成就多少事143
一·两次事业扩编记143
二·凤凰展翅——记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148
三·稻浪逐梦——天谷米业的金色征程157
四·丰大“稻”路161
五·凝心聚力的新征程——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170
第六章·不负众望——人心所向成大道176
一·潘卫的选择:回家种稻去176
二·陪读妈妈成长记179
三·像种小麦一样种水稻181
四·节水抗旱稻圆了回家创业梦182
五·变危机为生机,节水抗旱稻助力农民提质增效——二分田年糕厂诞生记185
七·漫说节水抗旱稻成长史293
第九章·媒体报道309
一·农民日报《稻水矛盾,破解何方?》 309
二·新廊下《稻之变》——记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的稻梦空间314
三·解放日报《非水稻主产区的“稻种科学家”》
—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专家罗利军318
四·闵行报《罗利军:以自然之理育生态之稻》324
五·新民晚报《能像种麦子一样种水稻,多好!》 328
六·联合时报《旱稻密码》331
七·《瞭望》新闻周刊《罗利军:把论文写在国情里》 342
八·东方城乡报《罗利军:国之所需,科研所向》348
蓝色的幽灵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