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问题的某种一般性说明
第一章 中国“世界秩序图像”与“欧风西力”的初期相遇——16至19世纪前期帝国“认识”和“规范”异质世界的方式
一 识别自我与他者的模式及世界共同体意识
二 “互市”和“贸易”观及其东西的视差
三 认知和处理与外部世界法律关系的方式
第二章 世界秩序观中的法律规范与行为——晚清帝国对“条约”制度和“万国公法”的认知方式
一 晚清帝国的内外关系与“条约”制度
二 国际交往和世界秩序:“万国公法”的有效性
三 “万国公法”与“文明论”“列国体制”和“天下大同”
四 “万国公法”的普适性及其根据
五 “万国公法”与古代“春秋公法”的类比
六 “万国公法”与“德力论”和“强弱论”
第三章 清末民初中国认知和理解世界秩序的方式——以“强权”与“公理”的两极性思维为中心
一 基于“人道”和“正义”的“公理主义”论式
二 “唯力论”和“强权主义”论式
第四章 “新知识阶层”的诞生及角色
一 从传统“士大夫”到“新知识阶层”
二 “学”与“政”
三 “学”与“用”
第五章 化解“义利”的紧张——经济伦理观的一个案例
一 “富强”:国与民
二 经济行为的动机
三 经济与伦理的关系
第六章 科学合理主义
一 “格致学”:“古已有之”和“西学中源”
二 富强、器用与格致学和科学
三 转向“大地之书”:从“人事”到“自然”
四 科学:真理、真实、事实之学
五 科学和科学方法
六 科学与人生和伦理
第七章 “公理”普遍主义的诉求及其泛化效应
一 公理图像素描
二 作为普遍原理的公理
三 作为普遍规范和价值的公理
四 历史效应
第八章 “新旧”观念的衍化及其文化选择方式——从清末到新文化运动
一 清末“新旧”观念的产生及其形态
二 五四的“新旧”之争及其态势
三 “新旧之辨”:历史所与性及文化选择
第九章 “多元宗教观”——新文化运动“多元性”的一个论域
一 对宗教的本性、功能和角色的各种判断
二 宗教与科学、知识和进化论
三 宗教的替代论和存废论——它的现在及趋势
四 宗教与东西方传统——孔教、基督教
五 宗教论辩与西方各种宗教观
总结 语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趋势总论
一 “世界秩序观”的变化与“万国公法”和“中国意识
二 “古今”“新旧”“中西”关系的移位及文化取向
三 知识和规范的“合理化”:从“格致之学”到“公理”和“科学”普遍主义
四 构建社会政治“新秩序”的方式
五 转变的极限:近代中国的“自强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