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习录(2024)特别设置独家主题索引。二十多万字、没有章法的书信语录,终于不混乱了!心学经典,一本读透!
0.00     定价 ¥ 5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478009
  • 作      者:
    王阳明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1.特别设置独家主题索引。二十多万字、没有章法的书信语录,终于不混乱了!

《传习录》因为取材于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所以内容比较零散。本书译注者针对《传习录》中重要的15个话题,从全书中挑选一部分典型、重要的条目汇聚在一起,供读者参考。这既保证了《传习录》原体例,又可以让读者按需阅读。

2.新增王阳明年谱。古人做的年谱,全是精华,快速了解王阳明的一生!

据明代隆庆六年谢廷杰编刊《王文成公全书》附录明代钱德洪所撰《年谱》整理。

3.特请专家导读,精讲《传习录》心学思想内核、成书传播的来龙去脉,一本通透!

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王阳明心学思想内核、心学发展至今的意义等方面,高度概括了王阳明心学的起源、内容和对当今读者的作用。

4.译注原则特色:拒绝断章取义,从源头读懂《传习录》。

原书语录体与今天的白话接近,但王阳明句句引用四书五经,以及宋代周敦颐、张载、程颢、朱熹等人的观点,还有宋明理学、佛道中的术语(具有中国哲学重视经典文献的特点)。本书译注者对以上内容做了详细的解读,在与中国历代哲学家的对比中彰显王阳明哲学的特色。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王阳明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心学思想体系,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其学术思想更是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对后世影响巨大。

译者简介:王赫,山东安丘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特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代经典与思想文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文献》《中国经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通俗且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的入门必读书。本书以明代最精良的权威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由专业学者精心制作了白话翻译和字词典故注释,译文简明通俗、准确深刻,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口味和习惯。与市面版本相比,此本新增王阳明思想主题阅读索引、王阳明心学核心诗词、王阳明年谱,以及长达万字的导言。全方面展现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经典之作,底本权威,注释精当,简明通俗,是王阳明粉丝和国学爱好者的优质读本。


展开
精彩书摘

朱熹和王阳明的时代相差三百多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并不算太久;要理解阳明学,必须先对朱子学有最起码的认识,因为王阳明的思想是在扬弃朱熹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今天的眼光看,朱熹毫无疑问是一位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但同时朱熹也是一位大经学家、大学者。朱熹格外重视古典文献,他把孔子的“六经”重新整理成“四书五经”,恨不得把经书挨个儿注解一遍——所以他作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周易本义》和《诗集传》,而生前来不及作的《书集传》和没做完的《仪礼经传通解》由后辈们接力完成;此外,朱熹还参考《仪礼》《礼记》等编成《家礼》,参考诸书编成《小学》,参考理学前辈的著作编成《近思录》,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改编成《资治通鉴纲目》,又作了《楚辞集注》……朱熹为什么要研究这么多书,编著这么多书呢?因为他认为这就是《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理学家认为,万事万物从根本上说皆是一理;但在这个基础上,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研究具体事物的道理,这叫作“即物穷理”,在积累这些道理的过程中,才能豁然开朗,一通百通,领悟最根本的天理。朱熹“格物致知”的范围原则上没有限制,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有其道理,比如懂得了动植物生长繁育的规律,才能发挥仁德,爱护生命;但是从实际上讲,朱熹认为天下道理的精华基本都写在圣贤书里了。因此对他来说,“读书穷理”是“格物致知”最简单、最实际的方法;在朱熹看来,一个好的思想家,几乎可以说肯定是一个大学究。

而王阳明则显然不同:关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他没有留下任何一部研究专著。这是为什么呢?王阳明认为:“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用一句话、一个“心”字,就把“四书五经”的道理概括尽了。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然而王阳明则斩钉截铁地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一句“心即理”,就是王阳明和朱熹最本质的区别。翻开这本《传习录》,我们可以发现,王阳明不是不讲“四书五经”,他对经书中的典故和句子信手拈来,但目的并不是解释经书本身的意思,而是引用经书来阐发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也就是所谓的“六经注我”;王阳明也不是不讲“格物致知”,然而他讲的“格物”可不是格“天下万物”,而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其实就是“格心”,所以阳明学可以叫作“心学”;他讲的“致知”也不是“穷理”,而是“致良知”——“良知”也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良心”,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王阳明晚年思想的完全成熟,在本书中,“良知”成为下卷的最核心概念。

顺着朱熹的“即物穷理”学说,是有可能走上近代科学技术的道路的;然而,在王阳明看来,学者需要学习的内容不是天文地理、工农政商等知识和技术,因为他看到太多人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争名夺利。在王阳明看来,学者的最高目标是做“圣人”。而宋明理学先讲“内圣”后讲“外王”,也就是说做圣人的首要任务是道德修养。如果怀着这个目的,再拘泥于程朱学派“一草一木皆有理”的说法,那可能会走到死胡同。所以,据王阳明自述,他年轻时听了朱熹的学说,认为做圣人需要格天下之物,就挑中了院子里的竹子去“格物”,七天七夜不但什么都没“格”出来,反而累得害了病。直到明武宗正德年间,三十多岁的王阳明因为反对当权的宦官刘瑾,被放逐到贵州龙场,在边陲住了三年,才领悟到“格物”的功夫不是去研究客观事物,而是修养自己的身心。抛弃朱熹“格物致知”学说之日,也就是阳明心学成立之时:“格物”变成了“格心”,“致知”变成了“致良知”,儒学的关注点在阳明学中转向了内心世界。

这种内在转向的哲学意义,在于充分地强调了人的道德主体性。什么叫道德主体性?如果说朱子讲的道德包括“要我做”,那么王阳明讲的道德就完全是“我要做”。比如按照朱熹的说法,学到了经书上讲的孝顺父母的道理,就可以按照这个道理去孝顺父母;了解了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就可以按照这个规律去爱护生命。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的道德既不是由圣人的权威决定的,也不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也就是说,道德法则不在身外之物,而只在自己的内心,这就不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

读者朋友们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做?“摆烂”不可以吗?堕落不可以吗?阳明会告诉你:不可以,因为“摆烂”和堕落不是人的天性,不是我们的心之“本体”。“本体”既可以指事物的本质,又可以指事物本来的样子。阳明认为,心的本质就是良知,而良知本来的样子是纯天然、无污染的;“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说,它知道是非对错,是我们的道德法则。“致良知”的“致”有“实现”的意思,所以“致良知”要求我们按照良知去做事。

阳明认为良知“本体”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拥有的,所以他强调,人人都有做圣人的潜质。他鼓励自己的学生说:“你胸中本来是个圣人。”学生们听了后,出去逛街的时候就看见“满街人都是圣人”。这就是一双发现人性中真善美的眼睛。儒家对道德修养的要求极高,而后代人将“圣人”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让人只能膜拜而无法企及;阳明学的贡献,就是给予道德主体充分的自律和自由,摆脱了朱子学派“格物”功夫的烦琐,帮有志者重拾“做圣人”的这一份自重、自立、自信和自强。


展开
目录

前言

传习录序(门人徐爱撰)

传习录 上

徐爱小序

徐爱录(凡十四则)

徐爱跋

陆澄录(凡八十则)

薛侃录(凡三十五则)


传习录 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凡十二则)

启周道通书(凡七则)

答陆原静书(凡四则)

又(凡十三则)

钱德洪跋

答欧阳崇一(凡四则)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凡五则)


传习录 下

陆九川录(凡二十一则)

黄直录(凡十五则)

黄修易录(凡十一则)

黄省曾录(凡十二则)

钱德洪录(凡五十七则)

黄以方录(凡二十七则)

钱德洪跋


《传习录》主题索引

一 论心

二 论人性

三 论知行合一

四 论良知和致良知

五 论万物一体

六 论动与静

七 论修养功夫

八 论生活中的道理

九 论圣人和古人

十 论佛教和道教

十一 讲《大学》

十二 讲《中庸》

十三 讲《论语》

十四 讲《孟子》

十五 讲『五经』

王阳明生平简编

王阳明诗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