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研究
0.00     定价 ¥ 2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5413
  • 作      者:
    编者:侯向阳|责编:罗静//岳漫宇//薛丽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EEST)建立及合作研究”团队4年攻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成果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8章:第一章为导论,重点介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生态样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第二章介绍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第三章介绍样带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学碳氮矿化研究进展;第四章介绍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及变动规律;第五章介绍管理措施对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第六章介绍样带优势植物——羊草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进展;第七章介绍沿样带雪灾事件及应对研究进展;第八章介绍草原适应性生态管理研究进展。 本书内容基于作者提出的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的概念及其系统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研究领域宽,内容之间联系紧密,数据翔实,信息量大,对丰富和发展我国草原恢复生态学理论、草业科学研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农业、草业、畜牧业、土壤、植物、气候和环境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和相关领域的科研、生产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导论
  本章导语:基于对国际国内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样带研究的总结,本章内容详细概述了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的提出和简况、平台建设、研究方法、研究进展及研究意义,并介绍了本书主要内容框架。
  **节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样带研究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成因
  气候变化是人类当今面临的昀严峻的挑战之一(丁一汇等,2006),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安芷生和符淙斌,2001)。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地覆盖率和土地利用率的变化等。
  1. 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都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
  (林春路,2012)。引起气候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变化,其周期为41 000年;三是地球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 000年。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庚莉萍,2008)。它们可以显著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的大气冷却。
  2.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地覆盖率和土地利用率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符淙斌,2000)。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与大气中的CO2混合,因而昀受关注。
  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全球气候或使气候变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完全决定于辐射平衡,温室气体则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要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徐世晓等,2001)。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显著影响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学顶等,2003)。
  1. 海平面上升
  气温升高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但是大多数科学家在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方面,有如下不同的见解。①冰川融化。全球变暖会使两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以地球南极为例,平均气温在–80~–50℃,所以即使大气平均气温增加几度,也根本无法使那里的冰川融化,但从长期来看,气温持续升高可能使南极冰盖融化,然而要发生这种情况至少需要两个世纪。②海水热膨胀。海水温度会因气温的升高而升高,热膨胀的结果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有人估计,综合考虑海水热膨胀、高山冰雪融化、降水增加等正因素,降雪等使冰盖增厚等负因素,当全球温度上升1.5~4.5℃,海平面可能上升 20~165cm(Moore et al.,2010)。
  2. 气候带的移动
  全球变暖将引起世界温度带的移动(张雪芹等,2011)。大气运动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降水情况发生改变,即降水带的移动。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主要如下:①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但也有例外。温度升高在远离赤道的地区更为明显。例如,纬度70°~80°的极地高纬度地区可能更频繁地出现更大的暴风雪天气(Douglass et al.,2010)。②全球降水量增加,大多数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增加可以使其获得更多的水资源,但某些地区却可能出现更频繁的干旱,如美国的中西部农场带,可能由于蒸发迅速和风型改变而变得更干燥。一般说来,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增加,高纬度地区冬季降水量也会增多,而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量减少。③沿海岸的亚热带地区会出现更潮湿的季风。④飓风更频繁、更强大,并向高纬度地区发展,台风强度也将增强。如果热带地区的温度升高3℃,则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将引起台风能量增大,还有研究结果表明,加勒比海、大西洋西部、印度洋及太平洋地区台风强度将增大40%~50%。墨西哥湾台风强度将增大60%,因为这些地区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的幅度更大(Denman and Brasseur,2007)。
  3. 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全球气候的变化必然给生物圈造成多种冲击,生物群落的纬度分布和生物带都会有相应的变化,部分植物、高等真菌物种濒临灭绝和物种变异,进而影响到动物群落(刘志林,2002)。同时,气候变暖会使森林火灾更为频繁和严重。气候带移动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改变也不容忽视,据估算,气候增暖将使森林土地面积占比从现在的58%减到47%,荒漠将从21%扩展到24%;此外,草原将从18%增加到29%,苔原将从3%减到零(吕雅,2014)。
  4. 对人类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全球变暖将引起更多的气候反常,这些异常的干旱、洪水、酷热或严寒、暴风雨雪或飓风必将导致更多的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歉收、病虫害流行,鱼类和其他水产品减少(肖国举等,2007)。
  (2)威胁沿海城市、岛屿和平原。沿海地带往往是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枢纽,因此,升温对沿海城市造成的威胁是不可估量的。我国科学家证实,上海邻近海域海平面上升速度正在加快,1993年东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每年0.39m,预计从1990年算起,2010年上升幅度达到29cm,2030年、2050年上升幅度将分别达到42cm、53cm,所以气候变化对我国许多城市和广阔平原将构成严重威胁(江学顶等,2003)。
  (3)传染性疾病可能扩大分布范围。随着气候的变暖和反常,被称为“传病媒介”的那些动物、微生物和植物可能扩大分布范围,造成更多的致病病毒和细菌向人进攻,出现全球性流行传染病的概率增加,如登革热、黄热病、疟疾和盘尾丝虫病等。
  (4)改变水资源的分布和水量。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引起水量的减少和洪水的泛滥。当今世界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日益增多,气候变化很可能造成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缺水,由此而引起的冲突将会增多,因此,环境安全将成为国际性问题。
  5.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有利影响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有有利的一面,主要是CO2具有“化肥效应”(肖国举等,2007)。例如,美国的一个由农学家、地质学家和环境学家组成的研究气候变化的委员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好处或许超过它的副作用。因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加会使地球变得更绿,土地变得更肥沃,如果2050年全球气温平均升高2℃,可望为美国带来的好处是:粮食每年增产15%,水资源量增加9%,森林覆盖率增加10%,每年可创造价值1000亿美元,而气温升高造成的损失每年约200亿美元(徐小锋等,2007)。
  二、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大尺度科学问题
  (一)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
  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研究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有着重要的预警作用和决策意义,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苑全治等,2016)。针对此方面,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认识有限,部分科学问题仍然存在模糊性(陈宜瑜等,2002)。
  (1)目前对于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内涵的理解仍然存在分歧,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是否认为暴露程度是系统脆弱性的构成要素”。若不是,则脆弱性是系统本身的一种属性,包括系统在气候变化下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若是,则脆弱性是在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下由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的变化量,即生态系统退化的程度。
  (2)对于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理解的不统一导致了脆弱性评价方法的差异,部分研究在对脆弱性评价时考虑了系统在气候变化下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两个方面;而有些研究在评价系统脆弱性时考虑暴露程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或者将在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下系统特征值的变化作为指标来评价系统脆弱性。
  (3)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脆弱性评价需要以生态系统的一个特定的状态做基准,然而对于评价基准的选择方法目前仍不成熟,部分研究以生态系统的生态基准作为评价基准,但由于实测资料有限,对于生态基准的研究仍然相对滞后。
  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的研究中对于脆弱性概念的争论可能长期存在。但这不影响脆弱性评价研究的发展,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评价能够揭示生态系统本底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而以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下的生态特征变化程度为指标的脆弱性评价,则能够反映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脆弱状态;评价基准和阈值的合理设定是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关键,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於琍等,2005)。
  (二)区域土地覆盖和利用及其影响问题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直接反映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导因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周广胜和王玉辉,1999)。因此,关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全球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有利于科学地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昀大限度地减小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抓住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邵璞和曾晓东,2012)。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将可能加快或减缓全球气候的变化,因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对气候反馈作用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们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其对于植被影响的能力,减小预测的不确定性(塔西甫拉提 特依拜和丁建丽,2006)。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生长发育、生产力、生物量等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气候变化使西北高海拔地区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与生产力出现大范围下降现象,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发生改变,原生植被群落优势种减少,高寒旱生苔原灌丛有持续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马丽等,2017)。王根绪等(2007)指出,气候的暖干和暖湿变化对高寒草地植被生物量的影响不同,如果未来10年气温增加0.44℃,降水量增加8mm,地上生物量将明显减少。同时,高寒草原对气候增暖的响应幅度显著小于高寒草甸,对降水的增加响应要大于高寒草甸。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青藏高原主要的植被类型——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的退化不断加剧,使“三江源”地区牧草生育期缩短,牧草高度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30%~50%,产草量下降,其中昀严重的*麻莱县产草量减少70%~80%,高寒草原覆盖度降低,草地严重退化(张国胜和李林,1998)。江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气候的响应强烈,冰川退缩和多年冻土的消融加剧了高寒草地的大范围退化。
  (三)区域水土资源及环境问题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根本;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生的有效途径(夏星辉等,2017)。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的水质、水量以及土地资源的格局和土壤环境质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土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影响,预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水土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将这种影响纳入水土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导论1
**节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样带研究1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
二、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大尺度科学问题4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样带研究7
四、生态样带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8
第二节生态样带研究方法的科学基础9
一、生态学方法基础9
二、环境学方法基础10
三、经济学、社会学方法基础11
四、统计学方法和建模方法基础11
第三节国际生态样带研究热点和典型样带简介12
一、SALT生态样带12
二、南非卡拉哈里样带13
三、北澳大利亚热带样带14
四、美国俄勒冈样带14
五、北美中纬度样带15
六、加拿大BFTCS生态样带16
第四节国内生态样带和研究热点17
一、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17
二、中国东部南北样带20
第五节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环境问题及样带研究意义23
一、欧亚温带草原东缘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3
二、建立和研究草原生态样带的意义26
第六节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简介、本书内容框架和研究意义27
一、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的提出和简况27
二、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试验研究平台建设30
三、样带调查样地设置和调查方法31
四、本书主要内容框架和研究意义35
第二章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生物多样性研究37
**节生物多样性研究背景37
一、生物多样性37
二、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37
第二节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39
一、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40
二、植被群落特征45
第三节昆虫多样性49
一、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49
二、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昆虫种类分析51
第四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60
一、沿温度梯度AM真菌群落组成60
二、物种、温度对AM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62
第五节优势植物羊草、贝加尔针茅繁殖生态学64
一、羊草繁殖性状随纬度梯度的变化规律65
二、贝加尔针茅繁殖性状随纬度梯度的变化规律67
三、羊草生活史性状空间变异的生态暗示70
四、羊草种群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响应71
五、贝加尔针茅种群及其生活史性状空间变异的生态暗示72
第三章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学碳氮矿化研究74
**节研究背景74
第二节植物群落及优势种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75
一、样带内植物化学计量特征随纬度的变化77
二、草原代表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放牧的响应79
第三节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土壤养分变化82
一、样带内土壤化学性质随纬度的变化83
二、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89
第四节气候变化和放牧利用对样带内中蒙两国土壤碳储量的影响91
一、蒙古高原地区碳储量现状93
二、蒙古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估算及影响因素95
三、蒙古国和内蒙古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97
第五节重度放牧对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土壤碳氮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98
一、研究方法98
二、重度放牧下草原土壤碳氮矿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104
三、讨论122
第六节本章小结127
第四章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及变动规律129
**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129
一、研究背景129
二、研究方法130
第二节植被格局的变化研究133
一、研究方案133
二、研究方法133
三、基础数据库的建立134
四、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生物群区分类及过渡带位置的判定136
五、不同气候情景下研究区内的水温变化137
六、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NDVI空间分布格局139
第三节植被与生态遥感监测研究141
一、研究区草原分布情况141
二、数据来源与预处理141
三、草原物候遥感监测142
四、草原植被长势遥感监测150
五、草原生物量遥感监测157
第四节本章小结164
第五章管理措施对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系统的影响166
**节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166
第二节温度和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168
一、研究方案及过程168
二、温度和放牧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171
三、温度和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营养元素的影响172
四、温度和放牧对草地土壤的影响172
五、温度和放牧对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的互作关系173
六、小结174
第三节施肥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175
一、样地概况与研究方法175
二、施肥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176
三、施肥对西北针茅、羊草群落产量比的影响179
四、施肥对西北针茅含氮量的影响181
五、施肥对退化草地土壤肥力的影响181
六、小结193
第四节生长调节剂对不同类型草原生物量、盖度及多样性的影响195
一、研究区域及试验设计196
二、生长调节剂对荒漠草原的影响196
三、生长调节剂对典型草原的影响199
四、生长调节剂对草甸草原的影响203
第六章羊草生理生态特性研究207
**节羊草研究概述207
一、羊草特性207
二、羊草在我国草牧业发展中的意义208
三、羊草研究现状208
第二节羊草种质资源抗旱性研究209
一、植物种质资源抗旱性概述209
二、研究思路、材料和方法210
三、羊草种质资源抗旱性分析213
第三节羊草根茎繁殖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219
一、羊草无性繁殖生态学研究概述219
二、研究思路、材料和方法221
三、羊草地上部性状和根茎无性繁殖性状分析228
四、羊草产量和根茎繁殖指标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回归分析230
五、小结233
第四节羊草叶角质层蜡质特征的种群多样性分析234
一、植物叶片蜡质研究概述234
二、研究思路、材料与方法234
三、羊草角质层蜡质在生态型间的变异236
四、羊草角质层蜡质的冗余分析238
五、羊草角质层蜡质总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240
第七章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雪灾事件及应对研究242
**节研究背景和研究区概况242
一、研究背景242
二、研究区概况243
第二节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245
一、理论基础245
二、雪灾等级标准246
三、研究方法246
第三节雪灾灾害系统分析250
一、雪灾孕灾环境特征分析250
二、致灾因子特征分析254
三、雪灾灾损特征256
第四节不同放牧方式地区雪灾灾情比较分析270
一、放牧方式及雪灾防御措施分析270
二、雪灾灾情分析272
第五节雪灾致灾机制分析274
一、变量的选择274
二、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275
三、雪灾致灾因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77
四、不同放牧方式地区牲畜损失影响因子分析282
第六节雪灾事件特征总结和对加强区域防灾抗灾的启示283
一、雪灾事件特征283
二、对加强区域防灾抗灾的启示284
第八章草原适应性生态管理研究286
**节中国草原管理的发展过程和实践286
一、草原管理内涵及研究动态286
二、草原管理的发展过程288
三、草畜弹性精准管理及其科学基础291
四、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趋势预测293
第二节基于牧户心理载畜率的草畜平衡生态管理297
一、引言297
二、研究地区和方法298
三、主要研究结果299
四、基于心理载畜率的减畜路径选择及相关政策建议305
第三节完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激励机制加强草原保护308
一、生态补偿概念、理论及长效激励机制309
二、我国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及主要问题311
三、建立我国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激励机制的建议313
第四节传承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316
一、建设草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316
二、草原丝绸之路的生态文化特质和发展317
三、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320
四、传承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322
第五节加强中蒙草原科技合作促进蒙古高原草原可持续管理324
一、加强中蒙草原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324
二、中蒙草原科技合作的战略布局327
参考文献32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