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电化学池组成及热力学
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 Volta)发明了电池,开辟了电化学新领域,是当时科学界的大事件[1]。目前电化学已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电化学主要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重点关注因电流流过而引发化学变化和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过程。此外,电化学还涉及电泳、电渗析、电腐蚀、电致发光、电分析等方面。实现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装置称为电化学池,包括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解池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电池(图 1.1)。在电化学池中,电极材料为电子导体,负责传输电子,电解质为离子导体,负责传输离子,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构成电极系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电极系统中的电子导体和离子导体之间的界面上。其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阳极( anode),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阴极( cathode)。
图 1.1 电解池( a)和原电池( b)示意图
本章将从电极和电解质这两个电化学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入手,阐述其中的过程及相关原理。
1.1 电解质与电导率
电解质是由可以传导离子的相对均匀的体系构成的,其作用是在阴阳(正负)极之间完成离子的传输。为了保证足够的离子传导能力,减少由电解质的电阻引起的电压下降(欧姆电压降),电解质应具有良好的离子电导率。液体电解质(包括将液体电解质固定在多孔材料中)通常是强电解质的水溶液或离子液体体系;固相电解质的情况相对复杂,可以是有机-无机复合体系,如酸掺杂的质子交换膜电解质,也可以是聚合物体系,如全氟磺酸膜,还可以是固体氧化物体系等。其分类如表 1.1所示。
表 1.1 电解质分类
1.1.1 液体电解质的电导率
电解质的电导率反映了其对离子的传输能力。电解质电导率的大小与电解质固有的离子迁移能力有关。此外,对于给定的电解质体系,其电导率的大小受迁移离子的浓度、温度及介质的黏度等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电解质的电导率( .,S?cm–1)可表示为
(1.1)
RA 式中,R(.)为将电解质置于距离为 l(cm)、面积为 A(cm2)的两个电极之间测试的电阻。液体电解质的电导率可以使用电导率仪直接测量,此处不再赘述。
与电子导体的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不同,离子导体的电导率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对于电解质水溶液,还需考虑溶剂水随温度升高而蒸发,进而影响离子的传导等因素。由于某一具体影响因素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判断电导率的变化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现分别讨论如下。
1. 离子迁移率
离子迁移率是电解质本身固有的性质。有溶剂存在时,溶剂化离子的半径越大,离子在溶液中运动受到的阻力越大;此外,离子的电荷数越高,受外电场作用越大,离子运动速率越大。在一定温度和同一电场作用下,离子在某溶剂(通常为水)中的迁移率反映了离子固有的运动速率。
2. 溶液总浓度
一般来说,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离子迁移传输的电量越多;但由于离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浓度增大后,离子间距离减小,相互作用加强,可能使离子运动的阻力增大。因此,电解质的浓度较大时,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不能忽略,需要考虑离子强度的影响,用活度代替浓度,否则会产生明显误差。
3. 温度
通常情况下,温度升高,离子运动速率增大。但对于水系电解质,当温度高于溶剂水的沸点时,溶剂水的蒸发会改变离子的浓度和迁移机制,可能出现温度升高电导率反而下降的情况,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溶剂黏度
离子的迁移速率受体系黏度的影响,黏度越大,离子运动的阻力越大;升温有利于离子的传导,也与体系黏度随温度升高下降有关。
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溶液浓度对电导率的影响比较复杂。在溶液浓度很低时,随着浓度增加,单位体积中离子数目增多,离子数量是影响电导率的主要因素,而离子间相互作用对离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故电导率增大。若溶液浓度过大,离子间相互作用突出,对离子的运动速率的影响很大,使离子的传递机理发生变化,电导率可能又会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图 1.2为不同浓度磷酸及对应浓度磷酸掺杂的聚苯并咪唑在 20℃的电导率 [2]。
图 1.2 不同浓度磷酸( a)及对应浓度磷酸掺杂的聚苯并咪唑( b)在 20℃的电导率
当磷酸浓度(质量分数)较低时,随着浓度的增加,溶液中离子的数量增多,因此电导率增大;当磷酸浓度超过约 50%后,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大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离子电导率除了与荷电离子的数量及迁移速率有关外,还与体系的黏度及传导机理有关,其中溶剂水在离子(质子)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浓度较低时,体系黏度低,质子主要以水分子的“车载”模式传递;当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体系中水分子减少,黏度增大,质子通过水及酸之间的氢键网络进行传递,即 Grutthuss质子“跳跃”机理 [3];当磷酸浓度接近 100%时,质子主要在磷酸分子间完成传递,如 [4]:
磷酸是一种中等强度的酸,其与硫酸相比具有腐蚀性和氧化性较低、稳定性较高且难挥发的优点,更重要的是磷酸具有质子自电离和自传递性能,即使在高于 200℃其热分解后产物依然是质子导体酸,因此被用作磷酸燃料电池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电解质。
1.1.2 固相电解质的电导率
与液体离子电解质相比,离子在固相电解质中的运动阻力明显增大,因此室温下固相电解质的电导率一般低于 100 mS?cm–1,大多在几十毫西门子每厘米甚至更低。固相电解质的电导率依然可以采用式( 1.1)进行计算,但测定方法与液体电解质有明显不同,通常采用四电极法或阻抗法进行测定。
1. 四电极法
四电极法测定固相电解质的电导率所需仪器设备简单,可自行搭建,是实验室常用的方法。图 1.3为四电极法测定固相膜电导率示意图。交流电信号通过外侧的一对铂电极( 1,4)加在待测固相膜电解质上,膜的电阻可通过内侧的一对铂电极( 2,3;距离为 l)测量,离子在膜中传输的面积 A由膜的厚度和宽度决定,由式( 1.1)即可计算得到膜的电导率。
图 1.3 四电极法测定固相膜电导率示意图
固相膜电导率受温度和膜含水量及测量湿度的影响很大,因此上述装置需要对测量的温度和湿度加以控制。通常采用烘箱或水浴控制温度。对于湿度的控制,常用的方法是将上述装置置于密闭容器中(需预先测得容器的容积),准确加入一定量的水,通过计算不同温度条件下密闭容器中水的分压来计算体系的相对湿度。如果测量温度低于 100℃,且膜材料在纯水中稳定,则可将膜及铂电极置于纯水中,利用水浴控制温度,此时测量的相对湿度视为 100%。
需要指出的是,图 1.3是将每对铂电极分别放置在膜的两侧,如果膜电解质是均匀的,可以将每对电极置于膜的同一侧,操作更简便;但当膜电解质为非均相如不对称膜时,从膜的横截面角度来看,膜的电阻相当于由若干个电阻并联而成,此时如果两对铂电极置于膜的同一侧,会使测定结果出现偏差。为此通常将每对电极分别置于膜两侧,使离子完成从一侧穿过膜到达另一侧的传导,避免离子沿膜表面的方向“走捷径”而引入测定误差。由于膜电解质通常较薄,因此膜厚度给离子实际传输距离 l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采用燃料电池的单电池系统,可以在较大温度范围内进行电导率的测定,如图 1.4(a)所示,湿度可以通过石墨极板的气体进出口控制。也可以将膜置于酸液或碱液中,通过测量膜和液体的总电阻,然后将液体的电阻扣除计算膜的电导率,如图 1.4(b)中的装置所示,由于涉及液态酸或碱,相对湿度可视为 100%,但测量温度一般不超过 90℃[2,5]。此外,该装置也可用于测定膜的燃料(如甲醇)透过率。
图 1.4 膜电解质电导率的测定
1.内置加热元件的金属板; 2.石墨极板;3.密封垫; 4.电极;5.膜;6.气体进出口; 7.热电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离子导体聚合物对酸或碱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且加热条件下聚合物膜溶胀加剧,浸泡在酸液或碱液中的膜因吸附更多的酸或碱而呈现较高的电导率。例如,同样的阴离子交换膜在碱液中比在水中测得的电导率高。
2. 阻抗法
对特定状态下的被测体系施加一个小振幅正弦波电位(或电流)作为扰动信号,根据相应信号与扰动信号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电极过程动力学的方法称为电化学阻抗谱(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由于小振幅的交变信号基本不会使被测体系的状态发生变化,因此用这种方法能够准确研究各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与电极状态的关系。利用阻抗法测离子电导率时采用阻塞电极(电荷不能穿越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发生反应的电极,电荷转移电阻 RCT趋向于.,如 Pt或 Au)组成对称电池,离子电导率 .可由式(1.1)变形后计算:
(1.2)
式中,d为被测样品厚度( cm);R.为被测电解质样品本体阻抗,可由电化学阻抗谱奈奎斯特(Nyquist)图中半圆弧和斜线交点得到; S为电极有效面积( cm2)。
当频率很高时,相对于 RCT,瓦博格( Warburg)阻抗 ZW变得不重要了,等效电路变为图
1.5所示的电路 [6,7]。此时阻抗 Z的表达式为
图 1.5 忽略瓦博格阻抗的等效电路及阻抗面图 [6,7]
式中,Cd为双电层电容; ω为交流电压旋转频率,即角频率。
电阻对直流电和交流电这两种电流都有阻碍作用,通常电阻定义为导体对直流电的阻碍作用,单位为欧姆。除了电阻,常见元器件还有电容和电感,这两者对交流电和直流电的作用不同。电容对直流电有隔断作用,允许交流电通过,但有阻碍作用。随着电容值的增大或者交流电频率的增加,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减小。电容对直流电的阻碍作用称为容抗。与电容不同,电感对直流电无阻碍作用(除了在通电达到饱和前短暂的几毫秒的暂态内),对交流电有阻碍作用。电感在电路中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称为感抗,单位为。电抗 (reactance)定义为电容和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单位和电阻单位相同,为,电抗和电阻合称阻抗( impedance)。准确地说,阻抗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电阻、电抗和感抗。通常阻抗是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电路中的电流所起的阻碍作用,常用 Z表示,是一个复数,实部称为电阻,虚部称为电抗。
此外,电化学中还有一个概念称为导纳( admittance),是电导和电纳的统称,定义为阻抗的倒数,单位为西门子( S)。
常见离子导体膜电解质的阻抗谱如图 1.6所示。其中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对应的电阻值 R即为膜电解质的电阻,利用式( 1.1)即可计算膜的电导率。
图 1.6 阻抗示意图
此外,也可利用组装燃料电池单电池,从极化曲线的线性部分的斜率计算膜电解质的电导率,但此方法得出的电导率往往偏低,此处不作讨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