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西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一位功底扎实、思想深厚的悲剧性民族主义交响乐作曲家和思想家。
2.本书对王西麟在不同人生阶段创作的十七部主要作品进行具体的基础分析,并对他创作技术的进行深入剖析。
2.通过本书可进一步了解王西麟作品中深刻的“悲剧精神”美学思想。
3.本书理论扎实、内容丰富、逻辑严谨,对研究交响乐民族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学习价值。
这是一本音乐理论方面的专著。本书对王西麟在不同人生阶段创作的十七部主要作品进行具体的基础分析,同时通过对他创作技术的深入剖析来进一步了解他作品中深刻的“悲剧精神”美学思想。本书理论扎实、内容丰富、逻辑严谨,对研究交响乐民族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学习价值。
作曲家王西麟1936年生于河南开封,北京歌剧舞剧院离休作曲家,北京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王西麟用交响乐音乐语言来表达感情,并在创作中形成了他个性化的美学思想。他的人生经历、精神内涵、美学思想是他音乐作品的灵魂、创作技术的根基。无论是他对民间音乐的创造性运用,还是对西方作曲技术的借鉴,都是为了能够用民族化和交响化相融合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他的“悲剧精神”。王西麟以美学思想与民族化、交响化的音乐语言,创作了近百部不同体裁类型、题材内容的音乐作品。其中多数的交响乐作品、室内乐作品都已在国际、国内乐坛上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与肯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一位功底扎实、思想深厚的悲剧性民族主义交响乐作曲家和思想家。他的音乐作品对于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的发展来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
1981 年,《云南音诗》在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届交响乐作品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此次荣誉之后,他的名字与音乐在国内音乐界真正被引起高度关注。在收获作品成功荣誉的同时,王西麟并没有因此停下继续学习创作技术的脚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加强了国内各个文化艺术领域与国外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习,西方大量的 20 世纪现代音乐作品和创作技术理论像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我国不仅邀请了许多国外乐坛中较为资深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专家学者前来中国进行讲学,带来了国际上最为先进和新颖的创作技术和音乐美学;而且还将国内的一些青年作曲家送到国外进行作曲专业的学习和创作,诞生了中国“第五代作曲家”(许舒亚、谭盾、郭文景、陈怡、周龙、叶小纲、瞿小松、何训田、陈其钢、陈晓勇、秦文琛等)。他们如沐春风地走出国门,西方艺术智慧的结晶冲击着青年作曲家们的精神和灵魂。他们获得了西方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和滋养,也拓宽了自己创作的艺术视野,创作的作品像雨后春笋般不断丰富和繁荣着中国的音乐艺术领域。
王西麟开始求知若渴地向西方 20 世纪现代音乐汲取更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无论是刮风下雨,他只要听到和得到有国外的音乐专家学者来北京讲学,就会抛开一切,骑着自行车大汗淋漓地跑到音乐学院去听讲座,学习最新的作曲技术理念。并且找来青年作曲家们的总谱,仔细研读和了解他们在创作中的一些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奇思妙想。他通过大量地聆听和研究西方现代音乐总谱,在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里盖蒂(Gyorgy Ligeti,1923—2006)、 梅 西 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 潘 德 列 斯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2020)、 古 雷 斯 基(Henryk Gorecki,1933—2010)、 卢托斯拉夫斯基(Lutoslawski,1913—1994)、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1906—1975)、斯 特 拉 文 斯 基(Stravinsky,1882—1971)、 施 尼 特 凯(Schnittke,1934—1998)、 科 普兰(Copland,1900—1990)、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艾夫斯(Charles Ives,1874—1954)、 乔 治· 克 拉 姆(George Crumb,1929— )、 约 翰· 亚 当 斯(John Adams,1947— )等作曲家的作品中,学习到了多调性技术、无调性技术、十二音技术、音块技术、简约音乐技术、偶然音乐技术、音色音响技术、微分音技术、微复调技术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的音乐创作美学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突破,并将这些新颖的作曲技术逐步运用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