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一点年纪就喜欢回忆往事,尤其是遇到几个老同事、老朋友,更是“往事越千年”!我今年八十岁,大概到了这“回忆一族”的年龄吧。回想自己走过的这几十年,往事历历在目。我曾遍游九江名胜古迹,登庐山,赏瀑布、观雪景、看日出,并向海外推赞过庐山的雪景和日出。我也曾见证过柘林湖水电工程在修河上筑坝兴建,以及后来柘林湖的旅游开发。我还报道过庐山拍卖名人别墅,也曾目睹九江市区著名的西园历史街区在房产开发中骤然消失。我还亲身经历过“九八抗洪”的洗礼,到决口处目睹了解放军复堤堵口的壮举。晚年则致力于“周敦颐与九江”的研究,多次到九江、南昌、上海、北京的图书馆查资料,还两次探访过道县周敦颐故居,写出了《濂溪书堂故址考察记》和《周敦颐的九江情缘》等文章。这些东西现在已成过去,变成了我的历史。自知人微言轻,现在恐怕没有人能够记得我这只小雁曾经发出的这些孤鸣,不过,让这些东西就此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似乎又有些可惜,因为这毕竟是我个人对本地事务的一些看法,是一个市民发自心底的为本地蓬勃发展添砖加瓦的呼喊,或许可以为后来者再看这些事物时提供雪泥鸿爪。在反复的琢磨中我想到了《浔阳跖醢》这部古籍,那是清代康熙年间九江文行远所著的一部专志九江故实的书。他自谓“读书时遇郡事随见随录,自经史子集及稗官野乘小说之类,靡所不采”,洋洋六卷,令今人读来仍感本邦之可爱。我尤其对书名“跖醢”二字感兴趣,《吕氏春秋》里有“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的典故。显然文老前辈是将他这部书的内容比作一钵肉酱,而这肉酱还是用鸡身上称作“跖”的下脚料酿造而成。你要了解九江的历史,除了典籍上的记载,还有我文行远这钵肉酱。书名何其妙也!尽管我的文章和图片都不是什么上乘之作,与文行远的大作毫无可比之处,但文行远前辈能用称作“跖”的食材来酿造肉酱,我想,我为什么就不能用这些平常之作酿造出一钵独特的肉酱?于是便将这些作品整理编辑成现在的《留声集》。书名叫什么却费了一番周折,先后取了几个名字都被一一否定。一度因对文行远“跖醢”二字的喜爱定作《新浔阳跖醢》,后来因考虑有东施效颦之嫌而作罢。最后定名为《留声集》,取“雁过留声”之意。
《留声集》所收作品大部分以前已在不同的报纸杂志上发表过,这次是结集再现,都基本未作修改,以展现其历史原貌。唯有一篇《周敦颐的九江情缘》,因“体量较大”——有约四万字,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发表,现在放在这个集子里,也算是自创平台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