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豆瓣2023年度作者
★ 文学大舞台,有梦你就来!——点击就看滞销书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教授激情开麦,幽默深刻,火力全开!
一份浓缩而精彩的当代文学反思论纲,一则超越意识形态阵营的文学宣言:
隔三差五就会横空出世的文学新星;被反反复复“重新定义”的文学;各显神通的身份政治书写;本末倒置的版权运营模式;宛如超市与咖啡馆结合体的书店;本质上与图书无关的书展;做派与作家无二的网红编辑;认为伊万娜·特朗普比布罗茨基更能“对祖国的政治形势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的媒体书评……文学失去了它的准入机制与评判标准,任何明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宣传他们的新书,任何一种负面评价都能被狡黠的市场拿来营利。
★ 所谓崇尚“民主”的全球文化市场,总让人想起我们的老朋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图书市场热烈拥护一种民主观念:人人都能写作。这当然能拉动消费。然而在这个无比“民主”的全球化大市场上,其文化“商品”及创作要求,却总能让人想起我们的老朋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正是斯大林主义这一严师,教导出了专业化的文人。作家必须严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游戏规则,文学作品必须能被大众理解;当代商业市场中的职业作家同样需要把握作品的类型,其情节必须按照题材的标准与大众读者的期望来安排,任何偏差都可能带来作品的失败。如今林林总总各种类型的小说,不过是古早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生产小说的商业社会变体……
★ “娱乐至死”时代的普遍“媚俗”:市场将平庸知识化,知识分子则将知识平庸化。
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市场不仅不相互排斥,反而相互支撑。市场将平庸知识化,知识分子则将知识平庸化。电视节目中的知识分子都不再思考,他们只是表现出思考的样子、表现出自己对任何事物都有思考的能力。他们非但不再规避大众文化的常规论题,反而积极地向它们靠拢(抑郁症、环境污染、道德责任等),表现出了文化媚俗的一面:哲学演绎代替了哲思,文学模仿代替了文学,文化小品代替了文化,政治正确的政治演绎代替了真正的政治观点——这一切悄无声息地填满了公众生活。
★ 论文集OR长篇小说?欧洲极为重要的知识分子型作家杜布拉夫卡探索文体边界又一力作!
《多谢不阅》是作者在两种创作冲动的相互斗争中完成的:一种冲动在作者耳边小声说,一个有自尊心的作者不应该去写一些聪明人不大愿意说的事;另一个声音则相反,它说,自己是否显得聪明,并非一个有自尊心的作者应该过分关心的事。其中有些文章,我是假借一个被全球图书市场动态搞得晕头转向的东欧人之口写的;但在另外一些文章中,虽然我已经极力避免,但文学教授的口吻在这些文章里仍会不自觉地冒出来。两种冲动的较量导致这本书的书名、风格、口吻以及节奏都呈现出了现在这个样子。就这样,《多谢不阅》成了这样一本半虚构、半写实的作品;虚构可能比写实还多一点。
★ “你从未听说过的十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卫报》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1949年生于前南斯拉夫,内战爆发后流亡欧洲,一生反对战争及民族主义,致力于推动母语的开放性,维护文化的连续性。她坚持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写作,但拒绝承认自己是克罗地亚作家,而是将自己定义为“跨国界”或“后-国家”的写作者,并于 2017年参与签署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及黑山知识分子及公众人物联合发起的《共同语言宣言》。
杜布拉夫卡长年盘踞诺奖赔率榜前列,同时也是欧洲极为重要的知识分子型作家,《卫报》赞称杜布拉夫卡是“你从未听说过的十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苏珊·桑塔格对她也极为珍视:“一个值得被仿效的作家。一个应当被珍惜的作家。”约瑟夫·布罗茨基更是不吝赞美:“看清这个世界的黑暗需要一双局外人的眼睛: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就是那个局外人。”
序 章
早 安
市 场
乡下亲戚
没有尾巴的生活
好了,再见吧
尾 声
致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