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易学的起源
【字幕淡入淡出】
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世历三古(上古、中古、下古)。
——《汉书·艺文志》
【解说音乐起】
这条一百多万年前就出现在中国版图上蜿蜒东流的黄河,作为母亲河,它不仅哺育了一个伟大的华夏民族,同时也孕育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
这是流经河南洛阳孟津区会盟镇的河段,这是流经洛阳洛宁县西长水村注入黄河的洛河。
华夏文化的源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相传,大约在五千年前的“三皇五帝”的神话时代,黄河和洛河分别有龙马和神龟背负着神秘的星象图出现。这两幅精妙绝唱、高深莫测,由数量不等、排列各异,代表“阴阳”“五行”的黑、白点构成的图案,被后人称为《河图》和《洛书》。《周易·系辞上》日“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中的中国人文始祖伏羲,根据《河图》“一画开天”,创立了“八卦”,也就是“先天易”,成为后世《易经》形成的最原始的依据。几百年之后传说大禹治水时,发现一只背上绘有如同文字的五彩神龟出于洛水,是为《洛书》。大禹从中悟出了宇宙万物的生克关系后,开九州,通九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这是甘肃天水卦台山,这里的三阳川画卦台,相传是伏羲“一画开天”创立“八卦”的地方。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当时究竟是谁根据这两幅图演绎出“易”这个问题,后人有多种说法。其实,这些所谓的神秘的“图”和“书”,不过是古圣先贤经过长期悉心观察山川地理的形势变化,观察鸟兽身上的纹理与地上万物生长的情况,通过某种现象的启迪获得灵感,创作出阴、阳两种符号,并将其巧妙组成八卦图案,来模拟人与自然现象。
八卦图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格局,把宇宙间万事万物归为八大类。从空间上看,它们阴阳相互对立;从时间上看,它们四时周期终而复始,为人类认识自然开辟了一条智慧的大道。
这是在“龙马负图”之地建造的龙马负图寺。这是在“神龟负书”之处立起来的“洛出书处”石碑。
【采访同期声】
《河图》《洛书》的具体年代和作者现在还无法考证,但“易”,就是根据这两幅“天赐”的图和书的符号,画成了由“阴(一一)”“阳(一)”符号代表的八卦,以此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解说音乐起】
有关“河出图”“洛出书”的民间传说,在2014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表明中华文化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且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易经》包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周易》之前的《易经》有两部,即神农时代的《连山易》和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商朝末期,周文王在研究这两个《易》的基础上演绎出《周易》,史称“三易三世”。这三个《易》虽然都是由八个经卦重叠出的六十四个别卦组成,但它们的占筮方法却各不相同。
《周易》,是经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创立的后天八卦,按照宇宙自然发展规律重新对六十四卦推演、排序,并赋予卦辞,其四子周公——也就是周公旦作爻辞。五百多年后,时至春秋末期,孔子晚年经过潜心研究,并同其弟子对《周易》进行全面诠释,形成了《易传》,所以传世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共有两万余字。
《易传》又称《十翼》,其实就是孔子及其弟子以“德义”思想对《周易》古经解说和发挥的“论文”集,是理解《周易》的一部古代汉族哲学伦理的经典著作,并由此将先前卜筮的《周易》上升到哲学的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渊源。当代易学名家金景芳先生给予《易传》很高的评价,他说:《易传》是理解《周易》的一把钥匙,没有《易传》的话,我们今日便不可能看懂《周易》。
【采访同期声】
由于上古时期系统的文字还没有形成,《连山易》和《归藏易》没有卦辞与爻辞,并且早已失传,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易经》所指的便是《周易》。
【解说音乐起】
对“易”的叫法和解释,虽然有多种说法,但表示“变化”的意思是人们的共识。比如,古人发明这个“易”字,就是上面用“日”,下面用“月”来表示日月交替变化;甲骨文中的“易”字还有一种表达,就是用一个水杯向另外一个水杯倒水表示移动;还有一种说法是“易”字借用了“蜥蜴”的“易”,因为蜥蜴是变色龙,当外界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古人把阐明天理、人道的书籍通称为“经”。“经”在古人眼里是最神圣的经典。《易经》就是反映天地变化的经典。至于“卦”的解释,由于上古时期没有文字,也没有纸张,古人记事靠的是在绳子上打结。打结的绳子往往是悬挂起来形成了“卦象”,《易》是根据自然现象的变化而创造的,它最原始、最实用的功能是预测天气,也就是说最早是用来做天气预报的。为了让更多外出的人们了解天气,就将绳结挂在树上供人们观看,所以“易”的内容就成了“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