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一群年轻人的突围
朱彩云
出发时,没人知道要去哪里、走多远。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李德等在内的共产党的多位领导人都不知道,此行将去往何方。1934年10月,年轻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一次远征。多年后,邓小平的女儿问邓小平,长征时他都干些什么工作,邓小平只回答了3个字:“跟着走。”
长征,是一群年轻人的突围。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是25岁。如果以长征开始时计算开国将帅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7位中将为23.8岁。主力红军的长征队伍,约54%的战士在24岁以下,甚至还有9岁~12岁的少年。
中央红军这一走就是两万余里,经过11个省(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是15个省份),渡过20多条大江大河。
采访过不少红军将士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样描述此次旅途:“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既瞒住了蒋介石,也瞒住了自己人”
但在1934年秋天,中国革命正处于危机之中。在中国赣南的角落,革命根据地越缩越小。1933年,为第五次“围剿”革命根据地,蒋介石调集百万军队,自任“剿匪”总司令。国民党部署建造了大量碉堡,包围中央苏区,切断贸易。这个由德国军事顾问提出的新战术,让蒋介石得意:“共产党人已是四面楚歌。”
1934年10月10日,《民国日报》发表社论,称“共匪土崩瓦解已指日可待”。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个秘密转移计划早在酝酿。那段时间,在红军司令部所在地,人们见面总说“转移的时间要到了”,有时还互相问:“你走吗?
红军出发的队伍庞大而杂乱,“就像大搬家一样”。以中央机关的辎重队伍为例,几千名挑夫挑着苏区的印刷机、造子弹的机器、重新装填空弹筒的压床、装满文件的箱子,还有大量银圆、金条、大米、药品、备用的枪炮、收发报机、电话设备、电话线等。后来的战役证明,这些沉重的物品使队伍行动缓慢,一些装备、文件、衣服不得不被沿途丢弃。
当时被排除在决策层之外的毛泽东,在中央机关纵队出发几天后才与其他队伍出发。
焦虑的情绪很快在队伍里蔓延开来。开国上将杨成武当时担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他在长征出发两天后就遇到战士的询问:“我们已经走了两天。我们究竟要往哪儿走啊?我们还要这样走多少天啊?”他只能回答:“目前朝西北方向行进,将冲破敌人的封锁。”
同样跟着走的还有出发时48岁的董必武,他在红军队伍里岁数较大。“转移到什么地方、经过什么路线、走多久等都是军事上的秘密”,他后来在回忆文章里一连问了自己几个假设性的问题,发现假使出发前就知道此后的种种,“是不是同样坚决地想随军出发呢?这都不能悬揣”。
后来的《遵义会议决议》将这次撤退与转移定义为“仓促的出动”:关于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的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留守在根据地江西于都城里的人也意识到情况非常,他们看到成千上万的军人集结又离开。
实际上,除了中央红军中最高级的指挥员,约8万名战士并不知道今后将要执行什么任务。在长征结束近50年后,74岁的曾宪辉回忆起当时出发时的行装:5磅大米的干粮袋、100发子弹、两颗手榴弹、一支步枪和一套棉衣,负重共65磅。而当时他和大部分的年轻战士一样,只知道部队要转移,“对长征一无所知”。
但中央苏区发生的事让这个秘密行动似乎有迹可循,一些准备工作已在悄悄进行。
1934年春天,两年前藏于瑞金附近山洞里的大批财物被搬出,其中包括100多万枚银圆。大规模的征兵与征粮运动在那年的春夏之交进行。1934年5月,当时24岁的曾宪辉忙于扩大红军规模的工作,在登记了1000名入伍者后,他也参了军。与此同时,根据地的车间也开始修理武器,生产新的手榴弹。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