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执牛耳者。本书中,她首次系统讲述“如何用女性视角重新观看文学和电影”。
●女性视角的解读是属于我们今天的读法。《黄金时代》《山河故人》《BJ单身日记》《秋园》,三毛、杜拉斯、伍尔夫、波伏娃、娄烨……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不限于女性创作者和女性主义作品,在女性视角下演化出新的故事。偏离“标准答案”、成为不驯服的读者,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女性视角是一种价值观,也是可以学习的方法论。它跟女性和所有弱势者、边缘人站在一起:外出打工不能哺乳的母亲,在爱中反复被骗的失婚女人,被幸福家庭隔绝自由的主妇,对什么是美感到绝望的盲人……看见他们生命的软弱、力度、龃龉、诗意。看见失语的 “人”的故事。
●一本书了解“女性文学”。从中国第一位女作家拿起笔,到今天的普通女性如何写作,系统了解中国女性文学脉络。
●随笔式写作,真挚温暖,又时时闪现机锋。满载有趣的文艺话题,关于三毛散文中的“我”、关于萨特之外的波伏瓦、娄烨的女性立场、女作家对“女性写作”的顾虑……学者视野,真知灼见。
女人的光芒,不止于被爱上
——电影《BJ单身日记》
- 单身女性的恋爱日记,或者,白日梦 –
《BJ 单身日 记》(Bridget Jones’s Diar y)这个系 列电影,跟我们讨论的其他电影不一样。其他电影 都 是 经 典 影 片,获得过重要的电影奖项,而这部电 影 严 格 说 来 却 漏洞百出、逻辑欠佳。但无论如何,《BJ 单身日记》还是做到了脍炙人口,不断衍生续 集,我认为电影中的三个主角功不可没:休•格兰特饰演的丹尼尔、科林•费尔斯饰演的马克•达西、蕾妮•齐薇格饰演的女主角布里奇特•琼斯(BJ), 他们有血有肉,都很可爱。在当年,这部电影一上映就迅速席卷全球,引 发广泛讨论,观众们甚至把它看作一个女性电影, 因为它打破了以往女主角的完美光环,塑造了一 个傻气、滑稽,甚至有些邋遢的大龄女青年形象, 我们看着她喝醉了大声唱歌、在工作场合大出洋 相、为自己的体重忧心忡忡,又能在大雪中勇敢追爱 …… 我们伴随着布里奇特开心、难过,就像是 跟这个女孩一起做梦。
今天来看,《BJ 单身日记》真是一部不折不扣 的“小妞电影”,但因为贺岁片的属性,它又是一 部有笑有泪、元气满满,让人看到希望的治愈系电 影。电影受欢迎首先在于女主角可爱,也渴望爱,一直在追爱的路上,其实这也是很多女性的生活现状。电影反映了大部分人的心理投射,缓解了很多人的焦虑。所以,即使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麻醉剂, 也乐意让自己暂时被麻醉一下,我的意思是,有时 候看电影的我们,未必不清楚是在做梦,电影其实 就是人类造梦的方式。
《BJ 单身日记》具有鲜明的类型片特色,电影 将女主角布里奇特•琼斯设定成一个喜剧人物,一 个让人发笑的“恋爱脑”,为了恋爱赴汤蹈火、在 所不辞。但就是这个长得不那么好看的、身材甚至 有一点臃肿的胖女孩,却拥有了和两个顶级帅哥谈 恋爱的机会,她无需努力,只需要做自己就可以获 得人人艳羡的爱情 …… 这是她生活里的梦幻情节。 如此看 来,《BJ 单身日记》的故事线其实是 “灰姑娘”的变体 — 其貌不扬的女性因为被王子 爱上,于是整个生命、整个人都变得有光泽了。实 际 上,在《BJ 单身日记》里,凡是布里奇特容光 焕发、大受欢迎的时候,一定是丹尼尔爱上她,或 者马克•达西爱上她的时候,如果不是这样,她便不会被人重视。仔细想想,这个电影的逻辑其实 是:女人获得幸福的最高指标就是被人爱,被一个完美无缺的男人、一个大家都仰视的男人爱上,只有你得到他的垂青,生命才有意义。但是,很显 然,这个逻辑是站不住脚的。
电影逻辑的漏洞也指示了另一些东西。《BJ 单 身日记》系列电影一共有三部,虽然高冷的男主角 达西深爱着女主角,但他们的感情却一直悬置在婚 姻之外。将女主角持续设置在单身状态,这是电影 值得思索的地方。也就是说,即使相爱了,也未必 就能结婚、走入家庭。而无论怎样,这个从青年到 中年的单身女性,她依然是快乐的,因而这个设定 也显示出了一种开放性:做一直追爱的女人吧,一 路追爱也是不错的人生选择。
所以当把这三部电影放在一起时,我们反而会 意识到,布里奇特•琼斯是把恋爱当作了生活的甜 点, 而 不 是 必 需 品。 真 正 残 酷 的 现 实 是《BJ 单 身 日记》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她遇到男主角们之前的 境遇,而遇到白马王子后的浪漫情节,其实不过是 白日梦而已。以这样的方式理解这个电影,才不会 被带到歧路上。我想,这或许才是《BJ 单身日记》 最适宜的打开方式。
- 傻女孩儿才会被人爱?-
坦率说,重看这部电影,我有难以克服的不适感。比如,电影中说布里奇特•琼斯的屁股像“两个保龄球”,比如电影对于职场性骚扰无所谓的态 度,又比如,电影中不断对布里奇特身体的聚焦, 镜头不断展示她的大胸、臀部,有那么多男人用眼神抚摸她,她并不反感,反而把这作为一种认可。 这部电影里,性骚扰和性挑逗的边界是微妙的,布里奇特接受性挑逗,对性骚扰只有微微的反抗,毕 竟她的定位是一个荤素不忌的女性。整体来看,这是一个在男性观看视域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为观 众,如果批判这个电影的男性凝视,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小题大做,因为我们的女主角显然没有受到伤 害,反而就是这样很泼辣地成长起来,但是,这并不是说,没有受到伤害,伤害就不存在。
另一个不适感在于,电影对布里奇特“可爱之 处”的塑造十分荒诞。影片中,女主角的工作能力 总是特别不足,她似乎能把任何事都搞砸,比如, 布里奇特在主持新书发布会的演讲时甚至连麦都不会开,在家里做饭时把汤都做成蓝色的。即便如此,她的爱人、朋友还夸她做得好,一直鼓励她。 这种将女性塑造为“傻瓜”的方式真让人深感不 安。当然,电影也拍摄出了布里奇特真正可爱、有魅力的一面,但大多数的“可爱”建立在她慌慌张 张把很多事搞砸、不断出丑的基础上,这样的设定 本身就将评价女性的标准放低了,大家似乎只将布 里奇特•琼斯看作一个“宠物”而非一个“人”。
电影中,两个男主角对待布里奇特的态度还 是稍有不同,在丹尼尔看来,布里奇特是欲望的对 象,他的爱主要出于肉欲,布里奇特正因为感受到 这一点,所以最终离开了他。而达西,这个不食人 间烟火的“霸道总裁”,虽然本人是一副无所不能 的傲慢样子,却能对布里奇特无限包容,并能说出“我就是爱你本来的样子”(I love you just as you are) 这样的甜言蜜语。丹尼尔和达西实际上代表了两种 不同类型的男人,也展现了这两种男人的优劣:丹 尼尔浪漫却不专一,达西专情却过于矜持。但就是 这两个数一数二的优秀男人,居然会为了布里奇特 大打出手,无论布里奇特的性格、能力、外貌变成什么样,电影里的两个男主角都宠爱着女主角,其潜台词便是,女人做什么不重要,只要可爱就可 以。女性在这里,没有被当作“实在”去认知, 而 只是作为“被爱的对象”去理解。此外,在电影中,镜头常常展现男主角对女主角的俯视,尤其在讲述达西和布里奇特之间的关系 时,会看到大量对女孩的俯拍镜头,这恰恰象征着二人在爱情中不平等的地位,但吊诡的是,也正是 这种高她一等的爱情让布里奇特在第一部的故事里 对达西很是着迷。
- 伤害是不分大小的 -
第二部的故事里,布里奇特终于感受到男人 对她的不尊重,意识到这段恋爱的不平等关系,于 是在失望之下,选择和达西先生分手,远去泰国工作。但因为迷糊,她被抓进了泰国女子监狱,认 识了许多异国女性。监狱里的桥段非常有趣,也深具矛盾性,有很多可解读的空间。在其中,我们首 先看到一种跨越国族的姐妹情谊,不同国家的女性齐聚在监狱里,分享着对共同话题的感受。当她们各自讲述自己从男朋友或者从丈夫那里受到的伤害 时,几乎所有人都感同身受,这便是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共情。
当布里奇特问监狱中的其他女性为什么会来到 这里时,她们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说丈夫不仅 贩毒还殴打她,甚至也要让她贩毒,有的说她的丈 夫出轨、家暴,等等。当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女 人会点头,说me too(我也是),另一个女人说的时候,又有一个女孩也说着 me too。在当年,我对这 些情节并没有怎样深刻的印象, 但 在 这 次 重 看 时, 正是“me too”这个短语让我感慨万分。家暴问 题、男性不忠在女性话语体系里竟有如此强大的连续和共振,而在当年,谁会想过“me too”会成为 一项跨越国界的女性运动呢?
那么,在大家都提到 me too 的时候,女主角 布里奇特的想法是什么?其他女孩问她为什么和 男朋友分手,她脑子里想的是男朋友对女同事的好 感,所以她跟他分手了。原本她认为这个理由很强 大,但是身处在那个环境中,她却意识到自己理由的不充分,因此,她撒谎说了一个更强大的理由,用以证明男友的不堪,之后,围着她的女人们说了 me too,这个细节实在卓有意味。在那些遭受家暴 或侵犯的女性面前,布里奇特觉察出了自己的“幸福”,所以当再次想到男朋友达西的时候,她的内 心涌现了温柔。电影中,感情的变化成为了故事的 推动力,而这也恰恰是我认为电影的失败之处,因 为它让我想到了伤害是否分大小的问题。
在我看来,情感关系中的伤害是不分大小的。 一个女人应该因为家暴而离开一个男人,也可以因 不被男朋友平等对待、不被珍惜而选择离开他,这 两种理由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可是,在监狱里女 人们共同诉说的语境里,伤害无意间被划分了等级—恋爱中被不平等地对待、被趾高气扬地对 待、被自上而下俯视般地对待所造成的伤害变得微 乎其微,甚至不值一提。人的心理感受就被无差别 地抹平了,细微的内心疼痛被忽略,甚至被降格对 待,仿佛在说,跟这些人的苦难相比,男朋友对你够好了,“作”什么呢。可是,这样的比较、因这 样的比较所形成的故事推动力是不对的,在情感生活中,两个人可以有很多理由在一起,也可以有 很多理由不在一起,在与不在的原因不应该这样比较,难道不是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以女性为主角、完全面向女性观众的电影,内在里并不那么女性,甚至反 向压抑了女性的自我。这是我这次重看电影所想到 的,这一次的“想到”,跟我以前的“想到”如此 不一样,我想说的是,这一次,面对我以前所喜欢的,我选择了疏远和更客观地看待。我把这种态度 的变化理解为一种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