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悲喜浮生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1170095
  • 作      者:
    作者:梁晓声|责编:周婕
  • 出 版 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写给年轻人的解惑之书。
本书有对人生的深思,也有对爱、亲情、生活、工作、困顿、孤独的解读与诠释。人生会有许多难,所有不能打败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为强大。
★凡事看淡,才能越活越轻松。
生活在“内卷”时代,学会放下,学会看开,才能找到自在、舒服的生活方式,正如“我们渴望命运的波澜壮阔,经历过才发现,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是梁晓声的心灵独白,更是梁晓声人生智慧的总结。
本书精选梁晓声温情、哲思、励志散文,写普通人的生活与困惑,从平常中体会作者对人情世事有温度、有深度的思考,领悟生活真谛。
★淡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责任而已。参透此谛,爱情是缘,友情是缘,亲情尤其是缘,不论怎样,皆当润砾成珠。——梁晓声

展开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当代知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了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的作品逾千万字。代表作有《雪城》《年轮》《返城年代》《今夜有暴风雪》。凭借作品《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电视剧《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的人生总结与心灵独白。在本书里,既有作者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家庭、父子、母子、兄弟温情的回忆与勾勒,更有对生活、社会的哲思与热望。温厚与清醒、严肃与幽默、小情愫与大情怀兼具,正如作者所说“人生如梦,当活出几分清醒”,也当活得真实自在,有温度,有力量。平常是人生的大多数状态。淡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复旦到北影(节选)
  我到复旦那天,两腿浮肿,鞋袜难脱。以为是在火车上坐的,并不是,是急性肝病的症状。
  当天晚上,专业已报到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开“认识会”。天南地北,各自拿出带来的好吃的东西,堆了一桌子。我只剩下几个小苹果,不好意思拿出来,也不好意思光吃别人的,就吸烟。
  我的东北老乡,C,女性,放在桌上的是两个哈尔滨特有的“大列巴”,有小脸盆那么大。我只在很小时吃过几次。当时哈尔滨难以买到。大家觉得新奇,切了,你一片他一片,都说好吃,我也拿起一片吃。吃的是老乡的,太客气反而显得疏远。我在一师,C来自五师,原先互不认识。心中暗想,同学中有一个老乡兼兵团战友,真不错。
  有一同学问:“听说你们哈尔滨人天天吃这种‘大列巴’?”
  C回答:“当然。哈尔滨人个个都是从小吃‘大列巴’长大的!”
  我觉得很有纠正一下的必要,便说:“只有百分之五,也许还更少的哈尔滨人是从小吃‘大列巴’长大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是从小吃大饼子长大的。”
  我说的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当时哈尔滨人的粮食定量是——面粉二斤,大米一斤,其余全是粗粮。米面在一般家庭中,除了过年过节,都是给上班的人带的。
  C当即反驳我:“你一个人是吃大饼子长大的,也代表不了哈尔滨人。我就是从小吃‘大列巴’夹红肠长大的!”
  我据理力争,说我是百分之九十五中的一个,当然代表大多数哈尔滨人。她不过是百分之五那“一小撮”中的一个,无论如何代表不了哈尔滨人。
  她生气了,说:“你说谁是‘一小撮’?告诉你,我的家庭是‘革干家庭’!你侮辱革命干部!”
  我说:“我不知道啊!可你为什么要说谎呢?为什么要欺骗这么多初识的同学们呢?你明明知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哈尔滨人吃的是粗粮!哈尔滨人如果都是从小吃‘大列巴’夹红肠长大的,哈尔滨人早算进入共产主义了!”
  我认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哈尔滨人究竟是从小吃“大列巴”夹红肠还是吃大饼子长大的,这是非辩论清楚不可的。对于这一类问题,我一向特别敏感,容不得别人当我面说一句假话。
  她说:“你的话里明明有对现实不满的意思!”
  我火了,说:“咱俩都是工农兵学员,你少跟我来这一套!就算我对现实不满,你又能把我怎么样?”
  她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那我就有权批判你!”
  我说:“你不过是从小吃‘大列巴’夹红肠长大的共产党员,统计一下,你在共产党员中也不过是百分之五!”
  其他的同学就劝解。他们越劝解,我越来气。我希望他们都能够相信我的真话,而不要相信C的假话。但他们似乎对我与C争论的问题一点也不感兴趣,只对“大列巴”感兴趣,这比他们相信了C的话还令我气愤。若在兵团,如果C不是女的,而是男的,说哈尔滨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从小吃“大列巴”夹红肠长大的,还坚持,非被吃大饼子长大的哈尔滨青年们合伙揍一顿不可!
  怎么能瞪着眼睛认真严肃地说假话呢?
  C拍了一下桌子,气势汹汹地说:“你这是在分化我们党员队伍!”
  我腾地立了起来,说:“滚你妈的!”将吃剩下那半片“大列巴”,狠狠朝桌上一摔,猛转身离开了,回到自己的宿舍。
  我以前从不骂人,是到木材加工厂后学会的。学会了,就觉得在必要时来一句“滚你妈的”,十分管用。
  我躺在自己床上,还气得不行,还想再去找C展开一场大辩论。忍而又忍,才忍住怒火。
  我的性格中,有种过于认真而又过于激烈的劣根性。在连队,跟几任连干部大吵过。在团里,跟政治部主任、副主任、参谋长大吵过。到木材加工厂,性格依然不改。
  我在初二便已入团。到了北大荒,要求重新入团。劳动很能干,不怕苦不怕累的。就是因为这种性格,重新入团竟入不了。四年后,调到团宣传股的前一年,只好又请求恢复团籍,补了十二元多的团费。教训可谓深刻,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现在回想起来,哈尔滨人究竟是从小吃“大列巴”还是吃大饼子长大的,有什么值得辩论的呢?吃大饼子长大的有之,吃“大列巴”夹红肠长大的也有之。干吗脸红脖子粗地争谁代表百分之九十五的哈尔滨人呢?
  听隔壁宿舍阵阵说笑声,我忽然意识到,我是换到了另一种环境里。复旦与北大荒太不一样了。我将与之共处的同学也与木材加工厂抬木头的伙伴们太不一样了。我必须正视这个现实。想起陈老师在我们团招待所里对我说过的那番告诫的话,倏然地我心中产生了一种孤独感。
  隔壁宿舍里不断传来欢声笑语,C的说笑声尤为响亮。同学们吃着她的“大列巴”,当然不会表示怀疑她的话而相信我的话了。
  可我从来没有像那时那刻一样,希望自己的话被相信。每月二斤面粉的哈尔滨人——我心里真是有些难过。
  隔了两天,我到医务室去看身体复检结果。医生问过我的姓名,翻到我的化验单,只看了一眼,就低声叫道:“乖乖,好家伙!”接着说:“你跟我来,你跟我来!”不用手扯我,用夹化验单的夹板从背后顶着我往前走。我就这么被顶上了医务室的二楼,顶进了一扇三夹板临时做成的门内。我糊里糊涂地问:“这是什么地方啊?”
  医生说:“肝炎隔离室。”
  我这才知道,我是一个带病毒者——转氨酶五百八十以上。
  我请求道:“那也得让我回宿舍一次呀!”
  医生说:“不行。你的一切东西都得经过严格消毒。消毒后日常用的我们会替你送来。从现在起你不能离开这里!”
  共有二十几名各系各专业的新生被关闭在“肝炎隔离室”。我是其中肝指数最高的。大家的活动区仅限各房间,每房间四五人,有一个四十多平方米的大阳台。阳台下是篮球场。可谁也不愿出现在阳台上,那好像等于自我展览。
  我苦闷起来,唯恐被退回兵团。未入复旦,不知复旦名气。入了复旦,方知复旦果果真真是可以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地方。有一个上海“老高三”的新生,与我对面床,每天向我讲复旦的历史。我才知道复旦是出名人的地方,不禁从此对这所大学肃然起敬。
  有一天,学校里的气氛似乎显得有些异常。那“老高三”经常偷偷溜出隔离室,带回一些消息。那天他又溜出去了,回来后告诉我们,是某国元首到学校参观,还说翻译就是复旦上一届分配到外交部的学生。“肝友”中一个外语系的,不知为什么就哭了。大家问他哭什么,他说:“我的名额将来是要分到外交部去的,现在却被关在这儿!”大家寂然。
  大学既是往人头脑里灌输学问的地方,也是在人头脑里编织梦幻的地方。天天批“智育第一”,学问贬值。“戴帽分配”——即入学前便已预知分配去向,尤使梦幻迷人。想想看,昨天还在握锄把或抡大锤,明天突然进了某某名牌大学,三年后将要被分配到什么外交部、文化部、中宣部、《人民日报》社等好去处,怎地不使人天天做梦呢?
  “肝友”中还有一个国际政治系的,是广西农村学员。“老高三”半真半假地对他说,他们这一届国际政治系中,有分配到中国驻联合国办事处去的。他便天天梦想着有朝一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每天不断地冲葡萄糖水喝,以为转氨酶会早降下来。还买了一本《肝脏病知识》,手不释卷。一会儿用小镜照舌苔,一会儿看手,害怕发现“肝掌”。
  我也借来那本《肝脏病知识》读,也学会了长长地伸出舌头照着小镜自己观察自己的舌苔,也学会了观察身上有没有“蜘蛛痣”,手上出没出现肝掌。也梦想,梦想有朝一日分配到黑龙江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做一名编辑。为这个梦想也暗暗祈祷过,不是祈祷上帝,而是祈祷“复方”什么“草冲剂”——医生每天给我三次的草药汤。
  一天,刚刚吃过晚饭,正躺在床上忧愁,忽听外面有人喊我。走到阳台上,朝下一望,是陈老师。见了他,就如同见了一位久别的亲人,不禁泪潸潸无语。他仰视,我俯视,我俩好像戏台上《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他见我那可怜样子,安慰道:“别想得太多,安心养病。思想负担太重,对肝病也是不利的。”
  我说:“我真怕被退回去。”
  他说:“一般情况下不会的。肝炎没那么可怕,也不是什么不治之症。”
  陈老师走后,我回到隔离病房,重新躺在床上,感到内心的忧郁稍释。
  同学小莫给我送来十几封信。一封家信,其余全是木材加工厂抬大木的伙伴和宣传股的朋友们写来的。信给我带来了一些安慰。
  有三封信是宣传股的姑娘们分别写来的。我们宣传股只有三位姑娘。北京姑娘小徐是广播员,天津姑娘小张和鹤岗姑娘小张都是放映员。我总是叫她们“张天”“张鹤”。我们宣传股在政治部人最多,加上三名报道员、三名干事、两名男放映员,可谓是一个大家庭。股长当年也才三十六七岁,现役军人,是我们的“家长”,令我们感到很可亲的一位“家长”,在我们面前,半点也没有股长的架子,对政治部主任也是“敬而远之”。
  我们宣传股的知青之间非常友好。三位姑娘,像我们的三位妹妹一样。这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似乎谁也没有谈情说爱的念头,关系都很单纯。起码我自己那时没有产生过与三位姑娘中的哪一个谈情说爱的念头,也从未看出其他几个小伙子对三位姑娘有过这种表示。
  我上大学两年之后,我在宣传股时那种互相之间友好的关系就分崩离析了。都是爱情把这种关系搞坏了。毕竟不是亲兄妹们。到了年龄,小伙子们总希望某一个姑娘不再是自己的“知青姊妹”,而成为自己的妻子。这是任谁也没办法阻止的。只有互相不被吸引的青年男女之间才有所谓纯粹的友谊。这是一条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定律。伪君子们才企图证明这条定律是错误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忆当年
第一支钢笔
我的少年时代
兄长
我的父母•我的小学•我的中学
小街啊小街

第二章 心安处
从复旦到北影
五角场•阳春面•蜡像馆
回首忆年
父亲的遗物

第三章 血犹燃
几个春节一段人生
我的梦想
一种愿望,一种理想
我的中国梦
我们的下一代真是“小上帝”吗?
用我们的热血喷注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