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梵高
我喜欢梵高的油画。不仅因为他的作品里有底层的艰辛,还有对生命的挚爱。此外,蕴藏在他线条与色彩里的坚实而自然的气息,甚至让我一度相信梵高终结了绘画。
以上是熊培云在《寻找向日葵》中说的一段话,正好契合我的意思。
禁锢
春天的时候,笼子里的鸟跃跃欲试,它知道自己生来擅长某事,也强烈地想要去做,但又无法做到,但是那是什么,它无从知晓,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其他的鸟儿都在筑巢,孵化、哺育雏鸟,于是它用头去撞笼子,笼子完好无损,它却因悲伤而发狂。
——梵高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学习了那篇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那张语文试卷上写下“禁锢”一词,说是封建思想禁锢了小孩的思维。老师很惊奇,说这个孩子有思想,打着号子来我家报喜,说这个小孩小小年纪不简单,说我居然读懂了鲁迅,知道了禁锢。父亲大字不识几个,不知道鲁迅是谁,什么是禁锢,只知道老师来报喜,自然开心。于是拉开桌子,捉只公鸡红烧,油炸花生米,小酒喝起来。老师眼睛小小的,眼镜圆圆的,带着对我和父亲的满意离开,从此我心中种下学习语文的种子。
于是我在这里讨论禁锢。我敢保证,我那个时候一定不懂什么叫禁锢,禁锢是那个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一个词语。我抄下来记住了。如此而已。少年的字典里哪有什么禁锢,只是欢呼雀跃,大概跟当初在百草园中玩的周树人一样。
不知道为什么想说对梵高的禁锢的理解的时候,会写到鲁迅,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大概还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原因,我们这一代总是在对鲁迅的不断解读中长大的,我们小时候没有学过梵高,当我无意中通过对鲁迅的理解去解读梵高的时候,我猛然有了一些收获。比如对于现实的那种焦灼的态度,那种由于爱得深沉而产生的忧伤。
那个铁屋子和现在梵高说过的春天的笼中的鸟。那样的抗争、不妥协和无望。你,是那个春天里关在笼中的鸟吗?
播种者
难道不是情感和对自然的真切感受在指引我们绘画吗?如果这些情感太过强烈,你画的时候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画画,有时就是一笔接一笔地流淌而出,就像语言或书信中连贯起来的文字一样,那么你就一定知道,这种情况并不会一直都有,将来也会有灵感枯竭的艰难时刻。
——梵高
每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流淌的状态。妙不可言,非我莫属,世上的人和事已经有着其中的关联和意义,现在,只是借着你的口说出来,写出来。由此,你与世界产生了关联,你的世界有了参照系并由此产生很多情义。你的生命有了意义。
我们还能流淌出情感和语言吗?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最好和最快的时代。
梵高说面对自然时,也不那么无能为力了,梵高的《向日葵》的感觉为大家所熟知。问题是,我们还有那样汪洋恣肆的大自然吗?很多年前,我就写了《当油菜成了花》,现在,油菜花越来越成了花,成了某种意象和想象,我们躲在城里,叶公好龙般地喜欢着油菜花,想象着油菜花,勾画着油菜花,我们还真正地熟悉和了解跟油菜花相关的一切人和事吗?还会在一个没人的瞬间好好地体会吗?
与此同时,我们的欢乐物质化,我们的阅读碎片化,我们的忧伤虚无化。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各种晒我们的快乐,而我们从来不晒我们的忧伤,仿佛,我们从来不忧伤。
而事实呢?
P18-2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