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访书记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0124402
  • 作      者:
    编者:崔莹|责编:冯珺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崔莹,山东济南人,爱丁堡大学博士,热爱行走和文学,常居英国爱丁堡。FT中文网、腾讯文化、《文汇读书周报》、澎湃新闻翻书党专栏作者。著有《英国插画师》《英国插画书拾珍》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穿梭于问答之间,读者可以倾听异域的汉学家如何理解中国,历史家怎样梳理历史背后的脉络,文学作家如何构思出一部小说,非虚构写作者怎样创作出客观又叫好的著作,社会学家如何阐释现代性,童书作者怎样看待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本视若珍宝的书,每本书都藏着动人的秘密和不凡的理想。愿每个人都能以此找到心中的那本书,构筑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贝剑铭 | 是谁最早发明了“以茶代酒”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这是唐代名僧皎然的一首茶诗。它被收进了最近出版的一本有趣的书——《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 Tea in China: 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istory )。这也是第一本从宗教文化角度研究中国茶叶史的英文书。作者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宗教系主任、佛教和道教研究学者贝剑铭(James Benn)。

 

1

茶主要与中国的佛教有关

 

崔莹:是什么促使你写了这样一本特别的书?

贝剑茗:我对研究与宗教有关的渐变文化现象感兴趣,中国的茶恰好是这样一个案例。

许多中国文人雅士研究过茶,日本也有很多相关文献,但很少有人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茶文化如何因佛教而盛行,陆羽的《茶经》和佛教有什么关系,唐诗和佛教、茶文化又有什么关系……我的书就将这些诗歌、逸事、宗教文献结合,讲一个新的故事。

崔莹:你在书中指出,茶是一种宗教、文化商品。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贝剑茗:茶不仅是日常消费品,也被赋予社会文化含义。它被认为是精神上“超凡脱俗”的象征,具有文化和宗教的特征。因此,我不是从经济、农业角度研究茶,而是从宗教和文化的角度研究茶。

崔莹:公元前6至5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后来,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佛教与茶文化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贝剑茗:在中国,茶文化在公元8世纪开始盛行。可以肯定的是,茶文化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我在书中明确指出,佛教传到中国前,茶只在中国很小的范围内流通,供少数人消费。正是在佛教的带动下,茶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品。

崔莹:在印度,佛教与茶似乎没有这么紧密的关联。

贝剑茗:佛教在印度诞生时,印度本地还没有茶。佛经中没有提到过茶。直到18世纪晚期,英国人才将中国茶带入印度,少量茶籽由中国传至印度种植。

茶主要是和中国的佛教产生关系,和印度佛教没有关系。

 

2

唐代僧侣推广了茶

崔莹:你在书中指出,佛教僧侣在人们从饮酒到饮茶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贝剑茗:佛教禁止饮酒,但佛教传入中国时,酒文化在中国盛行:宗教仪式用酒,文人聚会喝酒……佛教很难融入这个推崇酒文化的社会。僧侣们想改变这样的局面,然后发现可以以茶代酒,于是开始有意识地种茶、制茶,并向人们介绍茶。

茶本身的特质也促进了它的普及。唐代有很多超甜的水果,而茶有点苦涩,恰好可以平衡甜腻。此外,茶含咖啡因,可以提神醒脑,这让它尤其受到诗人的喜爱,开始被广泛传播。

崔莹:具体来说,唐代僧侣是如何推广茶的?

贝剑茗:在唐代,僧侣首先将茶介绍给文人墨客。这和佛教的关系网有关:唐代皇帝、贵族和身居要职的文人大都信佛,常向寺院捐赠。僧侣和文人私交好的话,也会一起喝茶。

当时僧侣和文人容易走近,原因之一是有共同话题。唐朝的科举内容不像明朝那样以儒家思想为主,很多文人了解佛教思想,也愿意和僧侣交流。他们会一起练习书法,吟诗喝茶,也会彼此交换礼物,比如茶。

僧侣在茶具的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宜兴的陶制茶具就是明代僧侣发明的。在唐代和宋代,人们喝茶主要是喝研磨煎煮后的茶粉,用的是盏和碗,而明代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叶,盏和碗不再适用。作为茶的积极推广者,可以推测,僧侣们随后也革新了茶具。

崔莹:佛寺自制茶叶有什么优势?

贝剑茗:茶适合种在山上,而中国的佛寺和道观往往在山里,周围一般有小溪或小河,便于灌溉。种茶劳动量不大,主要需要人工采茶,而寺院聚集了很多居士、信徒,可以从事这些体力活。茶的制作也不需要太多投入,一个很小的工作坊就够了。

这些寺院通常会应文人墨客之需,种一些稀有的茶卖个高价,或者用茶换取昂贵的礼物。

崔莹:但现在很难在佛寺找到茶作坊的遗迹,为什么?

贝剑茗:我也没有看到任何和佛寺有关的茶作坊遗迹,大概因为它们是树林里的小木屋,而不是坚实的石头建筑,容易消失。19世纪之后,茶的种植和贸易情况变化很大,这也影响了寺院和茶的关系。

 

3

陆羽将书大胆起名《茶经》

崔莹:你说唐代和明代是茶文化的高峰,在这背后有什么社会原因?

贝剑茗:唐代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变:人口从长江以北向以南迁徙,茶的主产区——江南人口骤增。种茶业迅速发展,农夫开始在不适合种庄稼的田里种茶。人工运河让运输更便利,驿递制度更加完善……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茶政茶法,促进茶叶贸易。可以说,商业化、城市化、纸币的诞生、长途运输的发展,都成为茶在中国得以推广的条件。

公元760年—780年,中国人喝茶的习惯从南方蔓延到整个中国,人们对茶的热爱几乎达到狂热,喝茶成为唐代时尚。茶文化随之盛行,出现了大量和茶有关的唐诗,陆羽的《茶经》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到了明代,品茶日益成为文人雅士品位和身份的象征。明代文人大都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他们通过书画鉴赏和品茶,表现自身才华,突显自己的精致生活。

崔莹:说到《茶经》,被称为“茶圣”的陆羽对中国茶文化有什么贡献?

贝剑茗:陆羽的《茶经》几乎涉及关于茶的所有知识:茶的历史、功能、种类,如何鉴赏……这是一本非常完整精确的指南,可以让你从对茶一无所知到收获颇丰。作者文笔很好,用清晰明了的文字将对茶的热情成功传达出去。他给书起名《茶经》,这是很大胆的一件事,但人们马上就接受了。

陆羽本人也有佛教背景。他小时候被僧侣收养,并和当时的名僧有来往。尽管在《茶经》中,他的宗教信仰并不明显,但事实就是如此。

崔莹:唐诗也影响了人们对茶的态度?

贝剑茗:可以将茶和酒做个对比。到唐朝,酒文化已经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很多诗歌赞美饮酒、醉酒的乐趣。但当时茶依然是比较新的饮品,需要有人去挖掘茶的文化价值。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文人经常以诗赠答酬和。诗人喜欢新挑战,围绕“茶”这个新主题进行各种创作。唐诗和茶结合,自发形成“文化工程”,推广了茶文化。

 

4

中国茶文化受到全球化贸易冲击

崔莹:和佛教相比,道教对茶的影响有何不同?

贝剑茗:最大的区别是,佛寺具有更强的影响力,规模更大,成员更多,更擅长组织劳动力,他们也把种茶当生意来经营。道观种茶的能力相对较弱,规模相对较小。

崔莹:荣西禅师是日本茶道的“茶祖”,他的《吃茶养生记》是日本第一本茶书专著。他来中国学习禅道,并将茶带到日本培植。日本文化对茶的认知和中国的有何差异?

贝剑茗:在《吃茶养生记》中,荣西禅师主要推崇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他写这本书时,日本瘟疫盛行,人们迫切需要特效药。他认为日本饮食中缺少这样的重要成分,把茶带到了日本。

荣西禅师也提到茶的宗教意义,但他主要把茶当药来推广。日本的茶文化中至今仍有中国宋代茶文化的影子:用小刷子搅拌冲泡的茶粉,直到生出大量泡沫,然后把它们分别倾入碗中。这样喝非常苦。

在日本,人们很注重保护茶文化,并将其视为日本文化的精髓。日本有很多茶道大师表演茶道仪式,茶的品鉴文化依然盛行。

崔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在后来有什么变迁?

贝剑茗:中国的茶文化深受全球茶叶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到清朝,因为经济全球化,茶的市场需求猛增,产量随之增大。一旦茶叶成为全球流通的商品大量出口,中国茶叶的种植和贸易模式就变了,茶文化、茶道思想也就大受冲击了。


展开
目录
汉学
裴士锋
湖南为何出革命家?
卜正民
牛津藏明代航海图背后的全球史
《哈佛中国史》和《剑桥中国史》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贝剑铭
是谁最早发明了“以茶代酒”
薛凤
《天工开物》为何受日本欢迎
阿尔伯特·克雷格
对西方而言,中国依然很陌生
周锡瑞
从1943年看蒋介石的败因
顾若鹏
国共两党如何改造日本战犯?
穆盛博
炸开黄河后国军先救灾还是先抗日
王德威
评莫言、余华、王安忆
新写中国现代文学史
闵福德
英国学者12年译完《易经》
《红楼梦》如何译成英文?
吴芳思
为何把《二十四孝》放进新书《中国文学》
宇文所安
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
梅维恒
鲁迅是世界级的作家
艾超世
洪秀全早年珍贵文献仅藏于剑桥
白馥兰
李约瑟的科技史太拔高中国文明?
世界史
克里斯·威廉斯
英国学者谈漫画里的政治
杰弗里·罗伯茨
朱可夫靠什么最终击败希特勒?
西蒙·沙玛
英国正在经历“毫无必要的自我毁灭”
我发现“小矮马”帮诺曼人征服英格兰
诺曼·斯通
二战简史怎么写
入江昭
多数日本人不了解过去
托马斯·伯根索尔
有德国年轻人不信奥斯维辛存在过
马克斯·黑斯廷斯
二战中最出色的间谍是谁?
沙希利·浦洛基
书写切尔诺贝利的悲剧史
彼得·伯克
布罗代尔受马克思的影响有多深?
马修·德安科纳
后真相时代: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开始不在意谎言
克里斯多夫·弗雷林
20世纪西方恐华与鸦片有关?
文学
恩古吉·瓦·提安哥
应把殖民创伤转变成财富
阿米塔夫·高希
印度如何深深卷入鸦片战争
大卫·格罗斯曼
现实世界野蛮而残暴
托马斯·林奇
给生者写诗的殡葬师
加布瑞埃拉·泽文
读书是非常孤独的一种行为
莉迪亚·戴维斯
我哥哥就是故事中的男孩
希拉里·曼特尔
我为何写《狼厅》
保罗·比第
我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罗伯特·奥伦·巴特勒
“头被砍下时”是写短篇的好时机
约恩·福瑟
故意反抗贝克特的福瑟?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文学是一种深刻的与他人沟通的方式
非虚构
迈克尔·麦尔
美国女婿如何书写中国乡村的变迁?
乔纳森·哈尔
较真律师的漫长拉锯战
阮清越
越战创伤如何愈合
朱莉安娜·芭芭莎
写巴西黑帮与贫民窟的故事
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他调查写书“谁杀死了74名小学生?”
贝兹·卓辛格
探访九国监狱写书讲出真相
丽莎·布伦南·乔布斯
乔布斯的女儿:“爸爸是更好的爸爸”
阿什利·米尔斯
美女博士做模特揭露行业潜规则
特雷西·基德尔
非虚构作者目前的处境是艰难的
社会学
齐格蒙·鲍曼
“后现代性”误入歧途
社会学有什么用
流行文化
乔治·阿克洛夫
“钓愚”:人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花冤枉钱
乔汉娜·贝斯福
没料到《秘密花园》会热销
兰道尔·门罗
想知道抽干海水会怎样
朱莉娅·埃克谢尔
童书作者大都有童年创伤
后记
拥抱我写下的文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