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历在目(蒋建国自选集)(精)/旗峰雅韵东莞历史文化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8157955
  • 作      者:
    作者:蒋建国|责编:李敏//罗丹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北京市政协原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7年从北京市政协退休;知名爱国将领蒋光鼐之子。著有《***画集》《陇原石窟留痕:***作品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腻、深情的笔触回忆父亲、著名爱国将领蒋光鼐将军,老师李桦,画家朱乃正,亲人柳姐等人,并回顾自己由从艺到从政的心路历程。从大事件到小人物,该书都将其生动呈现,字里行问饱含拳拳赤子之心和爱国热忱。
展开
精彩书摘
  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我总是骄傲地告诉他:“我是广东东莞虎门人。”
  150多年前,民族英雄林则徐率领虎门军民抗英销烟,英勇抵御外来侵略,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虎门因而闻名中外。过去,东莞的这段光荣历史值得东莞人引为骄傲:今天,东莞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值得东莞人自豪!
  我出生在外地,过去回故乡的机会不多。抗日战争胜利后,我跟父亲回过故乡,住在1930年他修建的一幢两层的小楼房里,当时方圆好几里地就数那所房子大了。
  在旧社会,这个南国边陲小乡村的农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一样,生活水平低下,许多人漂洋过海、出外谋生。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曾有机会回故乡生活过一个多月。那是在1957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已经学习了四年,剩下一年该搞毕业创作了,我选择故乡作为我深人生活的地点。端午节前夕,我从北京坐火车到了广州后,再坐长途汽车到东莞。途中遇到河流,汽车要摆渡,很费时间。到了东莞县城,我背着油布包着的铺盖卷和画具。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县政府,那房子可能还是清朝时的县衙门。办公室里空荡荡的,只有几件必要的桌椅板凳等办公用品。墙上除了一两张报表之外,什么也没有,真可谓“家徒四壁”。
  我当时是22岁的青年团员。在故乡,我和民兵们一起住在以前防土匪的炮楼里,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学习使用水牛犁田,学着用镰刀割稻子,弯着腰在水田里插秧,把打在禾桶里的稻谷挑回村里翻晒。这些耕作方式在上中国美术史课时就见过,在汉代画像砖上有非常生动的描绘。
  那时候,全乡没有一家工厂。生活是宁静的、田园诗一般的。人们悠闲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后来听说,故乡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刮起了浮夸风、“共产风”,阶级斗争天天讲,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斗到鱼米之乡的人民也要挨饿。明明河沟里就有鱼虾,因为是人民公社的,不许捕捞。一个壮劳力辛辛苦苦劳动一天的收入只有几毛钱。有的青年竟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离乡背井、偷渡香港。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全党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勇敢探索、艰苦奋斗,我的故乡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我与故乡一别将近30年,一直朝思暮想却没有机会回去看看。从1985年起,我几乎年年都有回故乡的机会,故乡年年都给我一个新的面孔。我也可以算得上一个故乡改革开放历程的见证人了。
  如今,进入东莞地界,到处是一派蓬勃发展、兴旺发达的景象。故乡变了,而且变得很快。
  首先感觉到的变化是交通方便了,过河不用摆渡了。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新建和扩建桥梁176座。形形色色的机动车在繁忙的公路上川流不息、昼夜不停。近几年,已将境内4条主干公路扩建改造为超一级公路,原107国道正按6车道的标准改造,即将完工。经过东莞境内的广深珠高速公路也正在紧张施工中。方便的交通使东莞与外界的距离相对缩短了,从虎门乘水翼船至香港只需一个半小时。
  乘汽车进入东莞境内,最早映人眼帘的是新建的、色彩明快、设计新颖、式样各异的农民住宅楼群,一般都是三四层高。90010以上的农村居民都搬进了新盖的楼房,楼顶上天线林立。
  前年回乡,从虎门驱车回到南栅管理区,已经到家了我还没认出来。这不是笑话,是真实发生的事。因为过去公路两侧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冈、田野,有许多标志物可以辨认。这一次公路改成了宽阔的水泥路面,两侧盖满了高大的楼房,从虎门镇到我们乡的公路变得好像城市的街道一般。而且,故居被许多新的高大楼房包围起来,视线被遮挡,从远处看不见了。两次回乡相隔不到一年,竟闹出这种“笑话”来,可见故乡经济发展的速度之快。
  村后的三台山,从前是一个荒山坡,现在已建成一个供群众休息娱乐的公园。山上林木茂盛,山顶修了亭台楼阁,有旱冰场等娱乐设施,正在修游泳池,总投资400万元。
  从山上向下俯瞰,南栅管理区的新貌尽收眼底。这里占地面积8.18平方公里,人口3960人,劳力2400人。80%以上的劳动力都进入工厂工作,去年底已有221家工厂开工。农业搞综合性农场,基地化、外向型,主要种植橙、柑橘、香蕉、荔枝等水果。鱼塘面积占1000亩,稻田面积只占200亩,每年投入农业发展基金100多万元,占纯利的10%。南栅共吸纳外地劳工3万人,是本地劳力的12.5倍。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回忆父亲
父亲的出生年月日
走历史必由之路
——父亲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历程
我的故乡
童年随父亲在抗战中度过
广州的十九路军陵园
父亲和他的三位夫人
父亲在辛亥革命中
关于逢源北街87号的记忆
“化险石”戒指的故事
父亲在淞沪抗战中
我脑海中的“一·二八”淞沪抗战
从辛亥一卒到部长
蒋兆和1932年绘的一幅油画肖像

第二章 难忘故人
回忆陈铭枢伯伯
默默地奉献
——记民革北京市委医疗组的一天
父亲与蔡廷锴
从一封信想起的
怀念我的老师李桦先生
想圆的梦
——我所认识的朱乃正君
哭八哥
“老羊倌”陈济生走过的道路
京城棠棣花
——记民革党员、舞蹈家张京棣
14年的坚持:我的袁崇焕情结
父亲与朱执信先生纪念碑
悼念北京中山书画社名誉社长邵恒秋同志
百岁老人柳姐的故事
怀念我的好朋友卢沉
重登莫高窟忆故人
……
第三章 由从艺到从政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