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间文学概论》:
(一)外来文人传说
福建山清水秀,又地处偏远。中原改朝换代抑或是战乱之际,经常有大批文人选择福建作为栖身之所,尤其是唐五代时期这种情况更是普遍。福建与中原地区的往来最早应在吴越争霸时期,越王无疆被楚所败后,越人中的一支南下入闽,与闽地土著通婚形成闽越族。秦统一后,闽地设闽中郡,此后历代皇朝均有于闽地建立行政区划,但在唐前闽地还是长期处于蛮荒状态。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文人入闽发生于西晋末,北方士人避乱入闽。之后,梁末又有侯景叛乱,大批北方士人迁入闽地。这些北来士人大多是整个家族南迁,在福建定居后兴办私塾教育子弟,这在客观上也极大地促进了福建地区的文化发展。从相关文献来看,大概从东晋开始民间开始流传着外来文人的传说,如刘宋时被贬为建安郡吴兴县(今浦城)县令的江淹,当地就流传着“妙笔生花”的传说。江淹有一天在浦城郊外的一座小山上休憩,梦见张景阳、郭景纯授予五彩绢、五色笔,自此文思泉涌。晚年又于梦中返还绢笔,结果梦醒之后文章一天不如一天,俗谓“江郎才尽”。
随着唐代福建的开发,唐人尽管仍视闽地为畏途,但或是任职,或是贬谪,入闽的文人也在逐渐增多之中,特别是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不断,而王审知建立的闽国俨然是一片乐土,所以有大量的文人迁入闽地。较早的有中唐时五言诗人秦系。《高士峰》(南安)说其曾隐于九日山,自号南安居士、东海钓客。当地人为了怀念秦系,便把其隐居的九日山西台叫作“高士峰”。德宗时宰相姜公辅也隐于九日山,当地人把其隐居的九日山东台称为“姜相峰”,民间有《姜公辅吟诗退窃贼》等传说流传。《韩学士夜宿书馆》(泉州)说唐末入闽的韩僵夜宿清源山下一闹鬼书馆。韩僵不信鬼神坚持留宿,晚上被神龛中吟对子的声音所惊吓,却对出了对子。原来闹鬼的真相是看守人为了实现教书先生的遗愿而扮鬼求对。这些传说大多集中于对文人才学品行等方面的肯定,体现了当时福建人民的“名人崇拜”观念。宋以后入闽的外来文人渐多,如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冯梦龙等,他们在福建都留下了不少传说。
福建地区广为流传、最具代表性的外来文人传说则非罗隐的传说莫属。据不完全统计,罗隐传说在福建地区流传的县市超过三十个。与其他文人传说不同的是,罗隐的传说并没有过多关注罗隐的才学、勤奋或是爱情故事,绝大部分都围绕罗隐“皇帝嘴、乞丐身”的奇特能力来结撰情节。因为口头流传的缘故,罗隐在各地的称谓不尽相同,比如闽南地区的“卢远”,三明地区的“罗永”等。
罗隐“皇帝嘴、乞丐身”的由来是福建各地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主要内容。沙县《皇帝嘴乞丐身》说罗永与其母常被村里万姓财主欺负,有一次乡人开玩笑说罗永长大会做皇帝,正在洗碗的罗母听后用筷子在灶上敲了几下,说若罗永将来能做皇帝,她就把石臼底打掉套在万家脖子上。灶君把万家误会成万户人家,便将此事禀报了玉帝。玉帝命灶君把罗永的皇帝命换成乞丐命。在换骨过程中,罗永浑身发冷不停发抖,罗母不知缘由只让罗永咬紧牙关,结果灶君无法换下罗永的嘴巴。这就是“皇帝嘴、乞丐身”的由来。泉州《罗隐赶石》则说罗隐原是天上的乞丐大仙,受玉帝命下凡做人间的皇帝。与其有隙的吕洞宾趁其熟睡,要把罗隐的皇帝骨换给同宗吕蒙正,换到牙槽骨时被铁拐李赶到而阻止。结果罗隐就变成了啥事都懒得做的乞丐身,但说话却很灵验,而吕蒙正则因有富贵骨高中状元。漳州《乞丐身皇帝嘴》的内容大同小异,说罗隐曾与赵匡胤争帝,兵败后观音托梦让其填海称王,不料其母忘乎所以得罪了灶君,所以灶君将其帝王骨与吕蒙正的乞丐骨对换。
围绕“皇帝嘴、乞丐身”这一中心,各地传说大多以罗隐的行程为线,篇幅长短不拘——有的一则就一个传说,有的一则容纳了七八个传说。结撰手法上采取与地方风物附会的方式,解释它们的由来,如岩溪石蛤,说是罗隐的头所变。情节模式大多是罗隐受人恩惠或者遭人轻视,结果一语成谶,如《罗隐的传说》(古田)说有一次罗隐路过一个碗厂,受到老板的热情招待,罗隐就说了句:“烧碗慢慢烧,烧烧歇歇,碗自然会好。”又有一次他路过一个瓦窑,老板嫌他脏,把他赶了出去。罗隐就说:“烧瓦要不停不歇地烧,不然瓦烧不透,全窑红掉。”所以,烧碗烧瓦至今都不一样,一个用慢火,一个用急火。《半仙罗隐》(同安)说罗隐想向晒烟叶的人讨烟叶卖钱,结果被叱骂驱赶。罗隐气不过,就说:“免赶免赶,烟叶慢干,潮湿起蛀虫,慢晒香味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