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郑玄诗经学研究
0.00     定价 ¥ 13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20161836
  • 作      者:
    作者:孔德凌|责编:李俊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孔德凌,女,山东曲阜人,山东大学博士毕业,2007年进入济宁学院工作,现任济宁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学、中国古代学术史,出版学术专著有《隋唐五代经学学术编年》(合著)、《明代经学学术编年》(合著)。古籍整理著作“子海精华编”《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孔子集语集校》(合著)、“儒藏精华编”《毛诗正义》(合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研究《诗经》郑笺的专著。该书系统地梳理了郑《笺》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对郑玄本人,郑《笺》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的描述,以及对相关文献版本的介绍,其中用力最多、讨论最充分的是《诗经》序、毛《传》、郑《笺》、《毛诗谱》的内容、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者对郑《笺》与今文“三家诗”的关系,郑《笺》训诂条例和义理,《毛诗谱》的内涵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归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节广博精深的学术修养

郑玄精通礼制,熟悉古今典籍,长于典故训诂,此为其治《诗》的学术基础之一。《毛诗传笺》、《毛诗谱》中所引用的书籍能够从侧面反映出郑玄治《诗》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由此可以考察出郑玄治《诗》坚实厚重、广博精深的学术基础。郑玄笺《诗》、作《谱》时所引用的先秦汉代典籍多种多样,涵盖了后世所分的经、史、子、集。从引用的频率看,引用较多的是《三礼》、《左传》、《尚书》、《尔雅》、《汉书》等经史典籍。此外,郑玄还引用了一些谶纬之书。

一、以经典证《诗》

郑玄解《诗》经常引用具有权威性的经典,从而极具说服力。郑玄对经、传、记精熟于心,作《笺》、《谱》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建立了沟通经典的桥梁,从而增强了后人对《诗经》的理解。郑玄常常征引后世所谓的经传,从而体现了以经典证《诗》的特点。

早在太学时,郑玄即师事京兆第五元先,通《京氏易》,晚年专注于注释《周易》,直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病倒元城时仍然笔耕不辍,故郑玄在《周易》上颇有研究,造诣极深。在郑玄病逝后,其《周易注》行于世,故萧子显《南齐书·刘陆澄传论》记载陆澄致信王俭曰:“王弼注《易》,玄学之所宗。今若弘儒,郑注不可废。”流传至宋,郑玄《周易注》已经残缺不全,遂有南宋末王应麟等学者辑佚之举。《郑笺》、《毛诗谱》屡引《周易》中的《丰卦·彖》、《文言》、《象》、《中孚卦》、《系辞》等篇。如《小雅·无羊》曰:“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郑笺》引用《周易·中孚卦》予以阐释:“鱼者,庶人之所以养也。今人众相与捕鱼,则是岁熟相供养之祥也。《易·中孚卦》曰:‘豚鱼吉。’”对于郑玄引《易》笺《诗》,陈居渊先生《郑玄“以易笺诗”考论》一文评曰:“郑玄以《周易》卦爻象与《易传》笺《诗》,虽然大多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随文引申有感而发,但是他借助《周易》话语,运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表述自己对《诗》的理解,丰富和深化了《诗》学的‘比兴’手法、‘天命’观念与讽喻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诗》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动向。”陈居渊《郑玄“以易笺诗”考论》,《周易研究》2010年第2期,第78页。

郑玄《尚书》研究达到了同时代最高水平,“在经文上承受了杜林二十九篇,又涉猎了逸十六篇;在经学上承受了卫、贾、马所传杜林古文之学,后来又兼采了今文一些经说以及今文所重的谶纬之说,写成了粲然大备的《古文尚书注》”刘起釪《尚书学史》,第127页。。郑玄高深的《尚书》学修养为其注《诗》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郑笺》、《毛诗谱》引用《尚书》比较频繁,所引有《书序》、《尧典》、《泰誓》、《洛诰》、《金滕》、《洪范》、《吕刑》、《无逸》、《禹贡》、《皋陶谟》、《多方》、《酒诰》等篇。例如,郑玄解释《葛藟》篇《毛诗序》“九族”一词曰:“九族者,据己上至高祖,下及玄孙之亲。”《毛诗正义》曰:“此《古尚书》说,郑取用之。”

《郑笺》、《毛诗谱》不仅注解《毛诗》,也注解《毛诗序》、《毛传》,并且在注解时多次引用《毛诗序》、《毛传》之说。如《毛诗谱》曾引《假乐》、《文王有声》、《思齐》等篇中的诗句,亦引用《绵》传、《旱麓》序、《鱼藻》序、《园有桃》序及《陟岵》序等。《毛诗序》、《毛传》、《郑笺》、《毛诗谱》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郑玄的《诗》学体系。同时,郑玄也频繁引用“三家《诗》”之说,详见本书第五章“《郑笺》研究(上)”第四节“《郑笺》与‘三家《诗》’”。

郑玄精于《三礼》,引用《三礼》极多,体现了以礼说《诗》的特点。《诗经》产生在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带有周礼的烙印。郑玄以深厚的《三礼》学根底解《诗》,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周代社会曾经盛极一时的诗礼风貌。郑玄所引既有属于今文经学的《礼记》、《仪礼》,又有属于古文经学的《周礼》,打破了今文、古文的界限。详见本书第九章第三节“郑玄以礼解《诗》”。

《郑笺》、《毛诗谱》所引《春秋》及《三传》数量颇多。郑玄在太学时即师事京兆第五元先通《公羊传》,其后又从张恭祖习《左传》,因此注经时不仅引用属于今文家的《公羊传》、《穀梁传》,而且引用属于古文家的《左传》。郑玄解《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云:“御,禁。务,侮也。兄弟虽内阋而外御侮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曰:“此从《左传》及《外传》之文。”(陆德明《经典释文》,第75页。)

郑玄作《谱》、《笺》时屡引《论语》、《孟子》、《孝经》。例如郑玄解《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即引《论语》云:“永,长。言,我也。命,犹教令也。孚,信也。此为武王言也。今长我之配行三后之教令者,欲成我周家王道之信也。王德之道成于信,《论语》曰:‘民无信不立。’”又如郑玄解《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即引《孝经》为说:“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则虽居尊,无礼节也。”

在古代训诂典籍中,《尔雅》具有极为权威的地位。《西京杂记》载扬雄以为《尔雅》一书乃是“孔子门徒游、夏之俦所记,以解释六艺者也”。(葛洪《西京杂记》,第18页。)王充云:“《尔雅》之书,《五经》之训故,儒者所共观察也。”(王充《论衡·是应篇》,第174页。)郑玄曰:“《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毛诗正义·黍离疏》引《驳五经异义》,第330页。)刘勰亦云:“夫《尔雅》者,孔徒之所纂,而诗书之襟带也。”(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第421页。)《尔雅》为注释经典而作,尤其与《诗经》关联更为密切,其中相当多的注释甚至专解《诗经》,因此郑玄极重此书,充分利用《尔雅》来训诂《诗经》,作《笺》、《谱》时较多引用、化用,尤其是其中的《释亲》、《释诂》、《释言》、《释水》、《释鱼》、《释训》、《释地》、《释天》等篇。张舜徽先生曰:“有的字义,是根据经传和《尔雅》。”(张舜徽《郑学丛著·郑学叙录》,第31—32页。)《隰有苌楚》“乐子之无知”之“知”,《笺》训为“匹”,(《毛诗正义》,第382页。)与《尔雅·释诂》“知,匹”之训正同,故陈启源以为:“‘知’训为‘匹’,惟见于《苌楚》诗,匹谓妃匹也。诗本疾君之淫恣,又首章之知与二、三章之家室,当一义耳。《尔雅·释诂》‘知,匹’语殆专为此诗注脚,故康成用之。”(陈启源《毛诗稽古编》,第376页。)

郑玄作《笺》、《谱》所引经部资料不仅十分丰富,而且不分今文、古文,择善而从,从而做到了贯通群经。郑玄不仅引用属于今文经学的《公羊传》、《穀梁传》,还引用属于古文经学的《左传》;既引今文《尚书》,又引古文《尚书》;既引属于今文经学的《礼记》、《仪礼》,又引属于古文经学的《周礼》,打破了今文、古文的界限。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郑文杰)

前言

 

第一章郑玄《诗经》学研究史

第一节郑玄之前的《诗经》研究概况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隋朝的郑玄《诗经》学研究

第三节唐代的郑玄《诗经》学研究

第四节宋元明时期的郑玄《诗经》学研究

第五节清代的郑玄《诗经》学研究

第六节近代以来的郑玄《诗经》学研究

 

第二章郑玄治《诗》的学术基础

第一节转益多师的求学生涯

第二节扎实严谨的注经实践

第三节广博精深的学术修养

第四节深厚宽广的经学积累

 

第三章《三礼注》与郑玄《诗经》学

第一节《三礼注》与《毛诗》

第二节《三礼注》与“三家《诗》”

 

第四章《毛诗谱》研究

第一节《毛诗谱》的版本流传

第二节《毛诗谱》的内容

第三节《毛诗谱》与《毛诗序》

第四节《毛诗谱》的学术价值

 

第五章《郑笺》研究(上)

第一节《郑笺》的版本流传

第二节《郑笺》与《毛诗序》

第三节《郑笺》与《毛传》

第四节《郑笺》与“三家《诗》”

 

第六章《郑笺》研究(中)

第一节《郑笺》中的文字训诂

第二节《郑笺》中的文字注音

第三节《郑笺》中的语法观念

第四节《郑笺》对《诗经》章句的研究

 

第七章《郑笺》研究(下)

第一节校勘文本的价值

第二节文字训诂的价值

第三节内容考实的价值

第四节考定《诗》旨的价值

 

第八章郑玄解《诗》的学术特点

第一节自成体系

第二节闳通博大

第三节简约精当

第四节实事求是

第五节经世致用

 

第九章郑玄解《诗》的学术方法

第一节郑玄以史解《诗》

第二节郑玄以地理民情风俗解《诗》

第三节郑玄以礼解《诗》

 

第十章郑玄《诗经》学的学术影响

第一节郑玄《诗经》学对郑门弟子的影响

第二节郑玄《诗经》学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第十一章郑玄治《诗》的不足

第一节郑玄治《诗》之盲从

第二节郑玄治《诗》之妄改

第三节郑玄治《诗》之立异

 

参考引用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