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协同育人初论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6043112
  • 作      者:
    作者:张竹林//赵冬冬|责编:彭呈军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同育人的重要论述出发,既梳理、回应和补充国内对于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又扎根“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上海市奉贤区,对奉贤区十余年的实践探索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提出了协同育人原创性实践与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同时对全国代表性区域协同育人实践探索进行分析,提出新时代推进协同育人的“能力建设方案”和“区域推进方案”。
展开
目录
协同育人 未来可期(代序)
绪论
协同育人理论篇
第一章 协同育人的理论根基与诠释
第一节 协同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一、协同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协同理论与协同育人
三、共生理论与协同育人
第二节 协同育人的内涵与特征
一、协同育人的内涵辨析
二、协同育人的特征概述
第三节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述评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及意义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举措
第二章 协同育人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第一节 协同育人的思想引领
一、新时代的教育思想引领
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引领
第二节 协同育人的制度建构
一、协同育人的政策引导
二、协同育人的法治依据
第三节 协同育人的多元实践
一、协同育人的苏州实践
二、协同育人的南京实践
三、协同育人的潍坊实践
四、协同育人的成都实践
五、协同育人的保定实践
六、协同育人的弋阳实践
协同育人能力篇
第三章 家长参与协同育人的家庭教育胜任能力
第一节 儿童身心认知能力
一、认识儿童身心的家庭教育价值
二、培养家长的儿童身心认知能力
第二节 家校沟通互动能力
一、家校合作需要家校沟通关系的建立
二、家校沟通需要家长的沟通互动能力
第三节 家庭情感培养能力
一、家庭情感是家庭教育的内核
二、家长需要家庭情感培养能力
第四节 亲子言行管理能力
一、亲子言行是家庭教育的表征
二、培养家长的亲子言行管理能力
第四章 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第一节 认知能力
一、认知能力的要素
二、认知能力的现状
三、认知能力的提升
第二节 沟通能力
一、沟通能力的内涵
二、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沟通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 情感能力
一、情感能力的内涵
二、情感能力的表象
三、情感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协作能力
一、协作能力的诠释
二、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协作“六步”策略
第五节 管理能力
一、管理能力的结构
二、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 行政部门的协同育人决策推动能力
第一节 行政决策能力
一、行政决策能力的理论内涵
二、行政决策能力的实践功用
第二节 容错纠错能力
一、容错纠错能力的理论本义
二、容错纠错能力的实践运用
第三节 综合实践能力
一、综合实践能力的理论解析
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效用
第四节 科学评价能力
一、科学评价能力的理论阐释
二、科学评价能力的实践应用
协同育人实践篇
第六章 区域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区域协同育人文化建设
一、基于“贤文化”的协同育人大文化观
二、区域整体实施协同育人的文化路径
第二节 区域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一、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双循环”模型
二、构建区域教育学院联结内外循环的“一个枢纽点”
三、构建区校家委会和区家教中心内外联动的“一体两翼”服务网
第三节 区域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一、能力建设机制
二、专业服务机制
三、协作推进机制
四、评价引导机制
第四节 区域协同育人中心建设
一、区域协同育人中心的基本架构
二、区域协同育人中心的建设路径
三、区域协同育人中心的运行机制
四、区域协同育人中心的运维要点
第五节 区域协同育人社会资源整合
一、医教协同——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护体系
二、司法协同——以奉贤检察院“未小贤”团队为例
三、特普协同——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
第六节 区域协同育人应对社会危机
一、区域协同育人应对危机首要职责:关注心理关护或辅导
二、探索危机下的协同育人有效途径:线上平台建设与运营
三、应对危机的多元智慧:因时因地因校因人制宜的协同育人贡献
第七节 区域协同育人的创新探索
一、家校共育新平台——数字家长学校
二、协同关爱新阵地——新成长学校
三、协同教育新空间——新成长家长沙龙
第八节 区域协同育人的深度思考
一、教育生态变革助推智慧化教学生态建设
二、司法协同在现实背景下迫在眉睫
三、区域协同育人经验的“概念化”处理
四、区域协同育人中心的建设与完善
结语:协同育人的时代展望
一、目标引领
二、治理提升
三、范式重构
四、文化育人
五、评价驱动
代后记:学问做在大地上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