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可见的学习者(为什么要记录学习行为)
0.00     定价 ¥ 7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321851
  • 作      者:
    作者:(美)玛拉·克雷切夫斯基//本·马德尔//梅莉萨·里瓦德//丹尼尔·威尔逊|责编:吴法源|译者:唐玥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6篇学习特写: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真实案例,展现精彩的教学瞬间。
●5项学习原则:高效学习有什么特征?让学习可见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掌握五大学习原则,让课堂学习不再死记硬背,变得与众不同。
●2个核心实践:以“小组学习”和“学习行为记录”为抓手,深入课堂教与学的细节,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5种实用工具:来自一线老师的经验,步骤明确、易于上手,将理论轻松转化为实践。
●李希贵(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嵇成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盛群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德博拉•迈耶(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东部学校创始人)莉莲•G.卡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名誉教授)罗恩•伯杰(美国“探险式学习”首席项目官) 联袂推荐
●本书全面解读“学习行为记录”,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项目式教学(PBL),都能从中获得灵感,从而让学习可见,让高效学习成为可能!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玛拉•克雷切夫斯基 美国哈佛教育学院“零点计划”高级研究员,“让学习可见”项目的研究负责人,“光谱计划”负责人。她撰写了许多文章,并为世界各地的教师和管理者提供有关多元智能理论和瑞吉欧教学法的职业发展培训。著有《光谱计划:学前教育评估手册》,合著有《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让教学可见:作为教师发展的个体和小组学习记录》。她还是“零点计划框架之幼儿教育”丛书总编。

本•马德尔 美国莱斯利大学幼儿教育专业副教授,“让学习可见”项目研究员。20多年来,他一直深耕于婴幼儿教育和研究,著有《从篮球到披头士:寻找引人入胜的幼儿教育课程》《在托儿所成长:一个优质的早期教育案例》,合著有《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让教学可见:作为教师发展的个体和小组学习记录》。

梅莉萨•里瓦德 “让学习可见”项目和“从波特兰看世界”项目的研究员、视觉媒体专家,协助创办美国惠洛克学院学习行为记录工作室。她与教师和管理者合作,探索如何使学习和教学过程变得更可见、更具合作性和更民主。她还举办师生学习展览,制作大量教学视频,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拍摄影片《学习行为记录:转变我们的视角》《色彩调查:让学习在K0-K1课堂上可见》等。

丹尼尔•威尔逊 美国哈佛教育学院“零点计划”首席调查员,参与了“让孩子可见”“幼儿早期学习”和“学习创新实验室”等项目,特别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学习社区、小组学习和团队表现。

译者简介:

唐玥 上海财经大学商务英语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科技硕士。曾在美国两所学校践行项目式教学,译有《重新定义教育:为核心素养而教,为生存能力而学》《精益备课法:在课堂上少做多得的实用方法》,合译有《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现为语言课程设计师、对外汉语教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许多课堂上,教师虽然用眼睛来看,却常常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是什么?是否真正学到了?有什么样的体验?教师却甚少追问,也无迹可寻。这往往会造成教学的盲目。 “学习行为记录”是指通过各种媒介观察、记录、解读和分享学习过程与成果,以拓展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实践,它有助于捕捉学生的学习瞬间,还原教师忽略掉的教学契机,促进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 本书聚焦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使用学习行为记录的真实案例,描述其背后的教育学原则和实践,并提供一套能立马上手的教学工具以及实施的具体步骤。 考试分数仅仅是冰山一角,只能让我们间接了解学生及其学习情况,还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用来呈现学校里正在发生的学习。本书旨在帮助教师思考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而发现海面下的大千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谈及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时,我从来不喜欢“问责”(accountability)这个词。这个词容易误导人。而本书作者开创性地从高风险测试的角度,探讨了理解问责的另一种思路,对此我感到无比欣喜。
多年前,我的朋友兼同事爱德华(特德)・奇滕登[Edward(Ted)Chittenden]提醒过我们,考试分数只能让我们间接了解学生及其学习情况,还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用来呈现学校里正在发生的学习。本书旨在帮助我们思考多种多样的方式,并权衡利弊。
这本精彩的书将呈现:我们要想用观察力和辨别力来判断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以及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需要重新审视之前对学生的能力做出的假设,或者需要深入挖掘,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向我们展示的内容。正是通过后一种形式,本书在为我们提供了职业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展示了如何对他人负责。
现如今,市面上很难找到这样一本描写师生都能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的书。戴维・霍金斯(David Hawkins)曾说过,学习是一个三角形,教师和学生分别占据两个角,第三个角则是他们共同钻研的主题。我们成人需要和学生一起,解开周围环境中的矛盾所带来的困惑。本书第一部分介绍的六个“学习特写”,无比精彩地描绘出真正的“项目学习”到底是什么样的。“项目学习”令人着迷的不是“数学应用题”,而是生活的复杂性。除了记录这些课堂项目以外,作者还强调了“共同学习”的重要性 ―― 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其他教学环境中。记录学习行为和教师实践不仅为孩子,也为成人营造出更丰富的合作学习环境。从他人的视角观察同一个教学实践,是强有力的职业发展培训的重要部分,也往往是学校最为缺失的一环。
每一篇“学习特写”都展示了它所面对的挑战。“何为‘伟大’”这篇特写反映了特德・赛泽(Ted Sizer)所说的“核心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特写中提到的班级对观点的探索非常巧妙,这提醒我们关注耐心聆听的作用。在这篇特写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学生的成长,还能看到教师的成长。琼・索布尔的话让我回味无穷。她认为,教师经常寻求的是共识而不是分歧,似乎所有分歧都需要愉快地解决。她鼓励学生辩论,捍卫自己的观点,但他们似乎没有准备好去说服对方或聆听彼此的声音,反而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为借口拒绝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并达成共识。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开始意识到“也许共识有时是难以实现的,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重要”。
第一和第二部分探讨师生的合作共学。在第二部分最后一章,我们还会探索如何让家庭参与孩子的学习――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往往缺失家庭这一环。第三部分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些很容易上手的工具,来检验前面提到的学习特写、原则和实践,可以说这是在真实课堂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操作指南。作者选出的都是我见过的很出色的工具。
作者介绍的学习行为记录(documentation)和小组学习方法旨在帮助成人更好地理解教学和学生,这些方法类似于帕特・卡里尼(Pat Carini)在展望学校(Prospect School)和佛蒙特州北本宁顿的教育与 研究中心(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研发的描述性回顾(Descriptive Review)流程。尽管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 但别担心,这些方法也可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种方法都激励我们拓宽眼界,深入了解学生和他们在做的事情。分享不同观点不是为了争辩,而是为了发现更多可能性。
我很喜欢使用瑞吉欧艾米利亚(Reggio Emilia,简称瑞吉欧)教学法,但其中大量的学习行为记录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读完本书,我总算理解了学习行为记录最本质的目的――让学生及其学习情况可见。正是这种“可见”使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更好地团结在一起,进而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世界。在大多数课堂上,我们都是用眼睛来观察,却常常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但本书所描述的学习行为记录中丰富且翔实的课堂细节改变了我的刻板印象――记录学习行为是奢侈的,它是一种耗时的公共关系形式。事实上,学习行为记录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清晰地了解学习进程。从长远来看,这样反而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曾指出,“周围的人如何思考,孩子就会如何思考”。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这句话进行了深入阐述,但前提是,孩子身边的人真的在思考!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能“传递”给孩子的,只能是那些我们自己理解、关心和珍视的东西。我们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重视我们坚信的价值观。
我还记得在教学生涯的很多年里,自己常常搞不清到底要近距离接触学生,还是要退后一步远观学生。我总想在两者间找到平衡,却又顾此失彼。教师有时总想“插手”做点儿什么才觉得对得住这份薪水,比如,向学生说明、解释和反馈。但我学到的是,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退后一步观察学生是教师职责中艰难而关键的一部分。我很喜欢与成人打交道,我也很快发现了作者在书中提醒我们的一点,即学校里的成人也需要不断学习,必须找时间共学与互学。
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我走了不少弯路。我希望本书的读者,不论你是经验丰富还是初出茅庐,在读过书中的论述、故事和工具后,都能比从前的我更频繁、更明智地退后一步。

德博拉・迈耶(Deborah Meier)
纽约中央公园东部学校和波士顿米申希尔试点学校创始人

前言

瑞吉欧学校的创始人洛里斯・马拉古齐曾说:“教与学不应该分别站在两岸看河水奔流,而应该同舟共济,携手并进。”本书讲述的正是“同舟共济,携手并进”,强调的是侧耳聆听和主动参与应当相辅相成,以及个人和小组的学习行为记录如何丰富和促进教与学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会发生在课堂上和校园里,也会发生在课堂和校园之外更广阔的空间。
全球化和 21 世纪的新经济形式,需要我们在日益多元化的群体中学习和工作。在一个万物互联、日新月异的世界里,作为个体和群体学习者,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变得更为重要。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获取知识还是被看作一个个人学习的过程。思考和学习通常被视为个人行为,而不是社会行为或交互行为。事实上,评估和教学的诸多方面仍然侧重于提高个人的表现和成绩。在本书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把小组学习、学习过程记录和学习成果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教师和更大的社区带来绝佳的教与学体验。
本书并非一本典型的操作指南。本书的出版旨在填补年级之间(从幼儿园到高中)和学科之间(从艺术到代数)的断层。我们也希望那些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教师和家庭打造鼓舞人心且令人难忘的学习环境的管理者能够读一读本书。我们的目标是激励和帮助教师建立一种课堂与学校文化,让高效学习成为可能 ―― 不管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学习,还是整个社区的学习。虽然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对可能性的思考,但我们提出的想法和实践方法都经过了大量研究的检验。
本书的灵感来自瑞吉欧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零点计划”研发的教学策略。同时,书中介绍的概念和工具都是我们与美国教师经过多年密切合作总结而成的。十几年来,本书的作者与100多名美国教师(主要来自城市公立学校)合作,探究的问题包括:观察和记录学习是如何改变学习性质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之间是什么关系?小团体和学习小组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可以体会到这群教师无私的奉献、卓越的贡献和敏锐的洞察力。

发展历程
1997年,来自瑞吉欧市立幼儿园和婴幼儿中心以及“零点计划”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能否将小组作为一种学习环境,将学习行为记录作为一种策略,从而让学习可见,以及这两者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零点计划”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儿童、成人和组织内部学习过程的发展与变迁。
瑞吉欧幼儿园产生于“二战”后。当地的家长通力合作,在废墟中为孩子重建了学习场所。45年多的时间,教育工作者在这34所与众不同的市立幼儿园和婴幼儿中心里,日复一日地仔细研究、记录并引导儿童的学习。他们的工作让整个世界开始关注儿童个体与儿童小组的学习能力。
在合作的早期阶段,大部分研究都基于瑞吉欧的课堂。2001年,我们在《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一书中发布了一个理解、记录和支持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的框架。该书是由“零点计划”的研究人员和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共同编写的。它收录了一些视觉论文。这些用短文和图片构成的小故事,描述了在瑞吉欧的课堂上,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和合作的场景。在其中一则小故事里,三个五岁女孩用一个小时画出了一幅漂亮又细致的瑞吉欧城市地图。在另一则小故事里,四五岁的孩子为弟弟妹妹们画出了“围着玫瑰树转圈圈”游戏的具体玩法。在第三个小故事里,一组五六岁的孩子详尽地阐述了一个解释传真机工作原理的复杂理论。
如此丰富多元的学习经历让孩子们受益匪浅。针对那些不太了解瑞吉欧的人,该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同地方、不同类型学校的儿童能否参与到类似的学习体验之中?这些策略能否支持其他年龄段的学生?正如一位中学老师的评论:“如果四岁孩子能做,那么十四岁的孩子做起来一定有更大的空间。”
自该书出版以来,我们一直与美国教师密切合作,他们主要在马萨诸塞州和俄亥俄州的上阿灵顿任教。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通过笔记、照片、视频、语录和学生成果来记录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从研讨会到即兴讨论,从小组到大组,我们与孩子、成人一起在各类场合收集、分享、分析和解读学习行为记录。本书将会为你呈现我们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目标
本书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个目标是通过分享各个学科、各个学段让学习可见的案例,来挑战读者的固有观念,探索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究竟有哪些潜能。传统意义上,瑞吉欧教学法一般用于幼儿教育。但据我们观察,它在启发和丰富其他学段教与学方面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我们用六篇“学习特写”介绍了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让学习可见的可能性。教学小组可以用这些特写来支持、挑战或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用它们来分析小组学习的作用;教师培训师还可以用它们来激励教师开发优质课程,或用作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例证。
第二个目标是描述让学习可见背后的教育学原则和实践,以便教师、教研组长、管理者、教师培训师以及提供教师职业发展培训的机构可以在不同场合举一反三。因此,本书第二部分的章节将会紧紧围绕六篇“学习特写”细致地阐述这些原则与实践。当然,我们也考虑到了当下一直在强调高风险测试和教学问责的大环境。所以我们展示了小组学习和学习行为记录如何与课程标准结合起来,并提供了一条有关问责的新思路。
在第7章《让学习与学生可见》中,我们指出学习应当是一种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作为个体学习者和小组学习者身份认同的可见的活动。你会在本章中读到让学习可见的五大原则或维度――目的性、社会性、可展示性、赋权性和情感性。我们会用“学习特写”中的例子来具体阐释每个原则。
在第 8 章《细述小组学习那些事》中,我们会介绍为什么分组学习,特别是分成人数较少的小组,是促成高效学习的关键一环。你会读到五种促进小组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能力;设计适合团队开展的有意思的任务;引导对话,促进深度学习;有意识地分组;适时穿插个人、小组和全班的学习活动。
在第 9 章《细述学习行为记录那些事》中,我们剖析了学习行为记录的概念和具体操作方式。你会读到学习行为记录如何在四种环境――课堂内、课堂外、学习进行中、学习结束后,服务于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对象。我们还概述了记录学习行为的四大实践――观察、记录、解读和分享,以及相应的策略,以帮助教师支持学习、让学习可见。
在完成教学任务、应对考试和落实课程标准的重重压力下,教师在课堂上实施上述策略是一项持续的挑战。因此,在第10章《在教学问责的时代看见学生的学习》中,我们援引“学习特写”中的例子来说明让学习和学生可见是如何帮助教师落实课程标准、重构学习责任的。让学习可见能辅助教师在学生与课程标准之间搭建桥梁,让课程标准在实践中落地,展示标准化考试无法反映的有价值的学习形态。最后,我们建议大家把问责看作对个人、对彼此和对更广泛的社区的责任。
第三个目标是给教师提供一套能立马上手的工具,在课堂上与学校里让学习和学生可见。在第三部分中,每个有关小组学习和学习行为记录的工具都详尽介绍了实施的具体步骤。实习教师可以在学习教学技巧时尝试这些工具,一线教师则可以使用这些工具支持自己的教学探究或进行职业发展培训。我们把这些工具分为以下五类:

・ 在第 11 章《支持课堂上的小组学习》中,我们会介绍如何建立和维持学习小组,如何打造乐于交流的课堂文化。
・ 在第 12 章《支持教师学习小组》中,我们会分享支持成人学习小组的活动、组织结构和对话流程。
・ 在第 13 章《记录个人和小组的学习行为》中,我们为成人(和学生)提供了认识、制作和分享学习行为记录的资源,包括技术层面的考量,以及记录工具的挑选指南。
・ 在第 14 章《让家庭成为学生学习的后援》中,我们帮助家长了解“让学习可见”的理念并参与其中,同时也介绍了如何支持孩子在家和在校学习。
・ 在第 15 章《让学习在教室外可见》中,我们提供了在教室与学校之外让学习和学生可见的工具及模板。

我们建议读者朋友先读本书的第一部分,再读第二部分,因为我们将会援引第一部分的案例来解释第二部分的观点和原则。不过,我们也欢迎大家按任何顺序阅读本书。有的读者可能只想了解第三部分的工具,有的读者会重点关注介绍小组学习或学习行为记录的章节。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我们都希望大家在阅读中能有所收获,在实践中得偿所愿。
在谈到教与学之间的平衡时,洛里斯・马拉古齐说:“很明显我们更重视学。倒不是说我们排斥教,我们的理解是‘站在一旁,为学习留出空间和时间,仔细观察孩子们在做什么。如果你明白我的意思,那么你的教会与以前大不相同’。”本书介绍的两种实践――学习行为记录与共学、互学――正是让教与学“同舟共济,携手并进”的方式。
展开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部分 六个学习特写
第1章 一扇小黄门:在学前班里化问题为项目
计划阶段
“门搜搜”:收集门的数据
整理和分享数据
大“门”告成
造门项目的深远影响
第2章 春池:七年级学生调查与保护本地自然栖息地
春池探险之旅
数据的收集与研究:“这是什么?”以及“你怎么证明?”
“能量从哪里来?”
制作湿地图鉴
从湿地到湿地保护区
回顾与反思
第3章 何为“伟大”:在AP文学课上协商不同观点
关于“伟大”的访谈
第4章 了不起的摩天轮跳水:
在高中数学课上,让方程式可见、易懂
展示方程式背后的思考
2.4米深的水真的够深吗
留意观众
展览的余温
第5章 “导演你好”:学前班的孩子研究波士顿马拉松比赛
各就位,预备,跑!
短片策划委员会的诞生
设计分镜头剧本
朋友们的反馈
学习小组惠及周边
第6章 关注学生的参与:
在四年级教室中支持学生的探究之旅
旋转的陀螺
所有的手都动起来了:小组合作的标志
达尼可的发现:捕捉数学课上的顿悟时刻

第二部分 原则与实践
第7章 让学习与学生可见
让学习可见的必要性
“让学习可见”项目的发展历程
环境的改变
学习的五大原则
让学习与学生可见的核心实践
……
第三部分 让学习和学生可见的工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