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朱永新教授对中国当代教育的观察性回顾和总结性思考的著作。主要分析和研究中国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阻碍,以期能唤醒人们的教育危机感与忧患意识;同时又以改革开放后教育的努力与突破,变革与发展,形成人们的教育自信心和希望意识。
朱永新教授用事实和数据阐述了国内教育的发展探索历程,以客观诚恳的写作态度,丰富详实的资料,扎实中肯的论述,将当代教育的利弊呈现给读者。作者既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不回避问题,客观指出教育的各种乱象,通过国际大视野下的横向对比,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出了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努力方向,以帮助读者了解当代教育历史、现状,梳理当代教育思考的要点,从而为助力解决教育的问题,发展壮大中国教育提供思考蓝本和变革依据。
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赢得未来首先要赢得教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面临许多艰巨的任务。从中国教育的实际来看,当务之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教育的投入,保障教育经费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总经费增长了150 倍,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其中 2008 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就由 2007 年的 1076 亿元增加到 1562 亿元。但是由于教育上的欠 账太多,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认为教育的投入已经差不多了,而是应该继续优先发展教育,加大各级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我们希望国家提出的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 到 4% 的目标,到 2012 年一定要兑现,避免这一目标的承诺再度落空。
我也曾建议,可以考虑保证这样的一个指标,即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20%。其实,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财政支出占 GDP20% 的情况下,如果能 保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 20%,这样就能保证 4% 这个指标。这个目标 比较好控制,比较简单直接,便于考核计量。相对而言,教育支出占 GDP 总量 4% 这个目标,在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上存在统计和考量的困难。
此外,建议尽快建立分类指导的义务教育国家基准,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学校的水平有一个最起码的标准。为保证这个标准的实施,必须实事求是地确定财政教育经费的分级保证与转移支付的比例。
第二,重新认识与思考教育的本质,回到教育原点。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教育哲学的思考,需要教育思想的引领。这首先要解决教育的根本问 题,想清楚“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教育 才有正确的方向,投入才有真正的效率。我们似乎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培 养人的事业,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而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但是,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分数恰恰成为教育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教 育品质的标准。在我们的大学中,就业成为最急迫的任务,成为判断大学 最关键的指标。分数与就业,成为我们整个教育的原点,成为教育的重要 追求,这是中国教育许多问题的滥觞。
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 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育的改革,也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美好的人性,应该从幸福的童年开始。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一生其实是围绕童年展开的。教育不仅是为未来的幸福做准备,教育生活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不是简单的感官的快乐,而应该是完 整和谐的。因此,给孩子多样化的教育,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帮助他 们获得多样性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所以,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一个“再出发”的问题。我们应该追问教育 的原点,应该进行教育的启蒙,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 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重新认识教育、思考教育、理解教育的使命。
第三,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科学发展观在教 育中落实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应该做好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在努力 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同时,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要坚持教育 的公益性质,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首先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特别要大力扶持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保障 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的教育问题。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第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公平与效率始终是教育发展不可偏废的问题。在做好教育公平的同时, 我们应该努力提升教育品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 改革我们的考试与评价制度。“以考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丧失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性,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改革考试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建立高考的立交桥,破除公务员与企业录用人才的学历壁垒,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有成长与发展的机遇。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教师素质尤其是农村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中国教育品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教育队伍素质的 全面提高,永远没有好的教育。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推动教师自觉地走专家引领、行动反思、共同体互助的道路,为教师的进 修研究提供最好的服务,让他们能够真正地享受教育的幸福。
第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生活之中。我们要在全社会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文明社会风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就谈不上凝聚力。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把这些共同理想、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融进我们的教育中。
上篇(1949—1989)
002 / 第一章 中国教育:成就与失误
013 / 第二章 “老九”咏叹调
032 / 第三章 厌学心态透视
044 / 第四章 畸形的结合
056 / 第五章 杯水车薪
071 / 第六章 艰难的步履
084 / 第七章 职称变奏曲
097 / 第八章 德育忧思录
115 / 第九章 家教“幼稚病”
127 / 第十章 希望之光
中篇(1990—2003)
148 / 第十一章 中国教育:辉煌与问题
163 / 第十二章 义务教育谁买单
184 / 第十三章 均衡发展:几家欢乐几家愁
200 / 第十四章 “老九”再咏叹
214 / 第十五章 读书:想说爱你不容易
229 / 第十六章 考试: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244 / 第十七章 网络喜忧谈
268 / 第十八章 民办教育:敢问路在何方
281 / 第十九章 教育科研“姓”什么
295 / 第二十章 任重道远
下篇(2004—2010)
304 / 第二十一章 “起跑线”的忧思 ——学前教育问题
314 / 第二十二章 受伤的天使 ——中小学生的体质问题
321 / 第二十三章 青春期的躁动 ——中小学生性教育问题
331 / 第二十四章 有生命才有教育 ——校园安全问题
340 / 第二十五章 学校大门为谁开 ——择校热与打工子弟入学问题
351 / 第二十六章 昔日“功臣”今安在 ——代课教师问题
358 / 第二十七章 明天在哪里 ——艰难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369 / 第二十八章 被污染的殿堂 ——高校学术不良现象
375 / 第二十九章 求解“钱学森之问” ——大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问题
386 / 第三十章 中国教育: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
395 / 参考文献
398 / 主题索引
404 / 后记:静悄悄的革命
407 / “朱永新教育作品”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