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论
1.1 导论
本书旨在考察BBC新闻的话语结构和话语实践特征,以及话语背后传递的社会文化意义。电视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人们获取信息、参与娱乐等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电视主要通过卫星发射频道接收信号,以电视为媒介的新闻总是先于报刊等其他媒介传达到千家万户。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电视资讯,影响并塑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学者曾精辟地指出,电视是创造、传递、再现社会文化意义的主要媒介之一(Allan,2010;Thompson,1995;张兵娟,2010;张兵娟、杨美娟,2022)。通过电视传播,一则国际维和行动的报道不仅能够传递相关事件的*新消息,还能够向观众展示人类社会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团结、协作与互助;一则民俗活动的报道不仅传递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还展示了当地特有的乡土人情和民俗风貌;有关国庆阅兵的直播不仅报道了全国性庆祝活动的现场盛况,还分享并呈现了人民团结、国家强大的媒介景观(Dayan,2009)。简言之,电视不仅传递新闻信息,还通过新闻传播并塑造新的社会文化意义。在此过程中,新闻的话语结构和形式(如新闻呈现、新闻报道、新闻采访等)对意义的形成与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话语行为和话语实践也是意义的形成和传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们涉及新闻话语的呈现方式与过程、主持人的言语行为和表达方式,以及记者、观众、受访者等与新闻之间的互动方式和关系。为了深入理解它们在意义建构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本书拟以BBC《十点新闻》为例,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上述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
国外学者对电视新闻话语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闻传播学者们便开始关注新闻话语的制作、传播、接收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例如,马克?菲什曼(Mark Fishman)曾长时间进驻新闻编辑室,近距离观察了新闻的制作过程,记录了新闻的采集、撰写和编辑的过程,揭示了新闻制作过程中存在的机构化、惯习化的官僚架构,文化差异,政治偏向等社会因素(Bourdieu,1986)。在菲什曼看来,新闻报道反映了不同于真实世界的、建构的现实。这种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形成挑战。但是,在传统体制下,新闻报道只是记录和再现社会现实,总体上具有维持现有利益格局的惯性。这种惯性是潜意识的、内化的,不会受到记者、编辑人员和新闻来源者个人的态度或意识形态的影响。菲利普?施莱辛格(Philip Schlesinger)通过近4年时间的观察,采访了120位来自BBC新闻系统的工作人员,收集了大量**手素材,写成《聚拢“现实”:BBC新闻研究》(Putting “Reality” Together: BBC News)一书。该书论述了BBC新闻的发展历程、传播理念、新闻制作流程和传播实践过程。施莱辛格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BBC将自己标榜为“*立于政府和商业集团”的公共服务广播机构(BBC,2022a,2022b),但其新闻并不像其声称的那样客观、中立。从发展历程看,BBC一直倾向于在新闻报道中进行民主议程的设置。BBC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很少挑战西方的话语权威,而且还积极捍卫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Schlesinger,1987)。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的《做新闻—现实建构研究》(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深入探讨了新闻如何通过选择、强调、筛选等框架策略,建构并传递主流社会认同的“社会现实”,有力地论证了“新闻是建构的现实”这一观点。事实上,新闻传播与社会现实总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新闻反映并建构了社会现实,比如各国的政治形态、经济现状及风俗文化;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又对新闻的制作和传播造成影响和钳制(McNair,1998;Schudson,2003)。
随着符号学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将目光投向媒介符号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Allan,2010;Fiske & Hartley,2003;Hall,1980)。例如,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将电视新闻的生产、传播和解读看作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过程(Hall,1980)。在编码过程中,受众的知识结构、社会阶层、文化身份等因素和新闻机构所秉持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等往往都会被不同程度地嵌入新闻话语之中,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新闻解读立场。**种是霸权式解读,表示受众顺从地按照媒介编码的、希望被优先解读的意义解读。在这种解读过程中,媒介希望被优先解读的意识形态处于主导地位,受众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第二种是协商式解读,表示受众同时考虑媒介机构编码的意义与自身的认知环境等因素,以协商、沟通的方式解读被编码的意义。在这种解读过程中,受众与新闻媒介大体处于平等的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参与信息的解读。第三种是抵制性(或对抗性)解读,表示受众根据自身的立场,从反面解读媒介编码的、希望被优先解读的意义。在这种解读过程中,受众的立场与媒介编码的、希望被优先解读的意识形态相矛盾或形成对抗。
除上述研究外,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借助微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关注电视新闻的话语结构及其实践特征。例如,大量的会话分析成果从话语互动的角度考察了新闻的采访话语,探讨了新闻采访活动中的社会分工、话语行为、角色身份、社会结构与秩序等议题(Clayman,1992;Clayman & Heritage,2002a;Heritage,1985)。话语分析学者们则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考察了新闻的形式与意义,揭示出许多存在于新闻话语中的不平等现象、意识形态偏见或权力滥用等(Bell,1991;Fowler,1991;van Dijk,1988b)(详见2.6节)。
上述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电视新闻话语的特征。宏观上,学者们倾向于将新闻话语视为对现实世界的建构过程,认为“新闻即社会的窗口”。通过新闻之窗口,我们可以看到被建构的现实(Tuchman,1978)。然而,这些研究普遍缺乏对新闻话语层面的考察,因此无法解释“新闻是如何表征或建构现实的”等问题。微观层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问题。它们主张通过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新闻文本的语言特征或言语行为入手,探讨新闻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偏见、社会文化差异或社会不平等现象。不过,大多数此类研究仅仅关注新闻话语的某一方面,较少系统、全面地考察完整的电视新闻节目。例如,会话分析一般聚焦电视新闻采访话语,批评话语分析则倾向于讨论*白式的新闻播报或报刊新闻报道。尽管电视新闻同时涉及语音、视频、颜色等多种模态符号,但大多数研究只关注新闻中的文字信息,而忽略其他非语言符号信息(如视频、图片、音乐、颜色、字体等)。本书试图克服上述缺点,从微观研究的视角出发,采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BBC新闻的话语结构和话语实践特征。本书与现有研究的*大不同在于,所涉及的新闻话语不只局限于单一的新闻话语类型(如新闻呈现或新闻采访),而是同时关注多种新闻话语语类(如新闻呈现、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等)。简单来说,本书将以BBC《十点新闻》为研究对象,依托马丁?蒙哥马利(Martin Montgomery)的广播电视新闻话语分析模型(Montgomery,2007),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话语,采用不同的话语分析理论和分析工具,试图聚焦以下问题:BBC新闻是如何通过话语结构、话语实践和话语策略的运用,来塑造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和新闻价值,从而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的?本章接下来将主要围绕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新闻话语相关文献、研究方法及关键术语等展开论述。
1.2 BBC《十点新闻》简介
本书之所以选取BBC《十点新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量。
*先,BBC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BBC英文全称为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即英国广播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22年,是世界上*早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BBC,2022a;McNair,2003;Scannell,1989,1990)。该公司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前身为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是世界上规模*大的新闻媒体集团之一。BBC于1936年成立了世界上**家电视台,主要为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观众提供新闻资讯,不断发展壮大,延续至今。BBC制作的新闻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长期以来在西方新闻传播中发挥着引领或主导的作用(BBC,2022a)。
其次,BBC新闻拥有世界上*强大的新闻制作团队。BBC公司的员工和记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从BBC公司2020/21年度报告(BBC Group Annual Report and Accounts 2020/21)可知,该公司共有员工22 000余人,其中超过19 000名在公共部门从事新闻传播(BBC,2021)。将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兼职和固定合同制员工计算在内,BBC公司共有35 402人(BBC,2021)。尽管2022年由于新冠疫情有所减员,但相对其他新闻集团而言,BBC仍然是世界上*大的广播公司之一(BBC,2022c)。不仅如此,BBC还拥有先进的新闻制作与传输设备和便捷的通信传输系统,能够及时、便捷、高效地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传递给英国国内及国外的观众。
*后,BBC《十点新闻》属于BBC新闻的旗舰节目。该节目起源于BBC长期以来的主要新闻节目《九点新闻》(Nine O’clock News)。《九点新闻》于1970年9月14日推出,一直持续到2000年10月13日,之后演变为当前的BBC《十点新闻》。2000年,英国*立电视台(Independent Television,ITV)将其长期播出的《十点新闻》(News at Ten)推后至晚上11点播出。随后,BBC**频道(BBC One)将其旗舰新闻节目《九点新闻》后移至10点播出,成为延续至今的BBC《十点新闻》。目前该节目的主持人主要包括休?爱德华兹(Huw Edwards)、菲奥娜?布鲁斯(Fiona Bruce)、乔治?阿拉吉亚(George Alagiah)、苏菲?拉沃斯(Sophie Raworth)等。播报时间为格林尼治时间22点至22点25分,每天播出当天*具影响力的英国的国内新闻及国外新闻,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普遍欢迎。
当然,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无疑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例如,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年轻人)开始从电视新闻转向网络新闻。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则不得不想方设法地挽留以前的目标受众,同时吸引新的消费群体。BBC新闻也不例外。来自英国通信管理局(Office of Communications,Ofcom)的数据显示,尽管BBC仍是英国*受欢迎的广播公司之一,但自2018年以来,通过BBC收听新闻的英国成年人比例已经降至56%(Ofcom,2020:7)。但话又说回来,大多数网络新闻只是报刊和广播电视新闻的延续。新闻质量仍然取决于发生在编辑部或演播室的报刊或广播电视的新闻制作过程和传播过程。对BBC而言,所有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都可以从其官方门户网站收听、收看和下载。从收视率来看,BBC新闻一直是英国民众和许多非英国观众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之一。英国通信管理局曾在2013年发布的年度报告中显示,2007~2012年,BBC**频道播出的新闻节目一直位列英国所有电视新闻节目的**方队,其中BBC《十点新闻》位居前列(Ofcom,2013)。即使将该新闻节目与整个西方电视新闻进行比较,它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正如BBC新闻前负责人理查德?萨姆布鲁克(Richard Sambrook)所言,尽管BBC《十点新闻》的观众在慢慢减少,但其前景依然广阔。他还乐观地估算,在可预见的未来,B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