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1世纪是全球城市化的时代,目前全球城市人口正以3倍于农村人口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每5个人中就有3个居住在城市地区,98%的新增城市人口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城市化仍然是21世纪宏观经济管理面临的*严峻的挑战之一。城市化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战略地位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在进入以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大城市病,如交通和住房拥挤、环境污染、失业、公共服务滞后等,催生出市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高效率供给规模。中国长期以来以政府纵向部门为主导的传统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已跟不上这种快速的城市化乃至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亟须采取更为广泛的多元发展措施。为此,如何保障城市经济合理有序地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效益和城市市民的福利,在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和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和发展,二者构成了城市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
2015年5月,《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严禁融资平台公司通过保底承诺等方式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进行变相融资”,地方融资平台根据其当前发展进行整改,地方政府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其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因此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改革迫在眉睫。国务院在该文件中还指出,“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公共服务领域的公私合作模式有利于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提高社会资本利用效率,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公私合作的发展模式能够*大限度地满足公共服务的供给,在实现公共服务利益*大化的同时拓展社会资本投资空间,提升投资运作效率,政府将主要以监督和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公共服务之中。为了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中央财政作为社会资本的参与方设立合作基金项目,旨在提高融资项目的可行性,同时,地方政府与投资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发起设立基金,以此转变融资模式,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服务之中。
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整合京津冀地区的要素资源,消除行政壁垒,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包括区域中产业、项目的协同,也包括区域行政管理方式、公共服务的协同。京津冀地区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系统和人文系统,但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同,京津冀之间发展差异日益增加,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渐凸显。为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以及天津和河北的发展问题,三地统筹协调、合理配置资源已势在必行。公共服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内要素吸引力及区域综合竞争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之下,河北省“十三五”规划指出要进一步拓展现代化基础设施发展空间,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已成为当前河北省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目标。
2017年5月26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实施,这是首次编制国家*、综合性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该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规划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以整体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的增量提效,系统解决交通拥堵、“马路拉链”、“城市看海”、“垃圾围城”等各类城市病问题。该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的12项任务:加强道路交通系统建设,提高交通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居民出行高效便捷;有序开展综合管廊建设,解决“马路拉链”问题;构建供水安全多级屏障,全流程保障饮用水安全;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强化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建立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破解“城市看海”难题;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建设模式转型;优化供气供热系统建设,提高设施安全保障水平;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提升垃圾资源利用水平;促进园林绿地增量提质,营造城乡绿色宜居空间;全面实施城市生态修复,重塑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市政设施智慧建设,提高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201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40 005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46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84 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比2018 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比2018年末提高1.01个百分点。河北省城镇化率为57.62%,比2018年末提高1.19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0》),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实现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决定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只有深入分析当前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及投资效率,才能更好地指导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资金浪费,更好地引导资金在城乡之间进行流动,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1.1.2 研究意义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受制于经济发展状况,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同样有助于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基础设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完备的基础设施能够拉动其他行业的投资,给尚未就业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让城镇化变得更加持续有力。
基础设施投资应该符合相称性原则。投资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供应不足会制约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也将成为一个瓶颈制约其他行业的发展,造成生产资源的闲置及产出的低效率。过度的基础设施投资会使资金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研究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有助于合理配置有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现有文献中,“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这一论题很少出现,大多数是关于投融资、投资评价方面的分析,很多都集中在以国家为研究主题的宏观层面,或以具体项目为研究对象的微观层面上,而以省份为切入点的中观层面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研究还相对较少,所以本书对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研究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
1. 有利于探索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融资模式
中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融资模式可以借鉴英美等国家的有关研究成果,但不能简单移植,更不能全盘西化。目前中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和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已经制约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客观要求要尽快地探索和构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融资模式。
2. 有利于增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优化决策能力
目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单个项目的投融资设计以及宏观上的优化决策、绩效评价是政府考虑的现实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政府既要解决微观层面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资金来源、建设运营方式、融资方式等问题,又要解决宏观层面政府资金利用*大化的问题,这就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在宏观决策上的优化问题。从政府宏观管理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评价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有利于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发展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瓶颈之一。必须解决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城市发展的矛盾,并且避免和减少建设的盲目性以及建设不当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研究并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评估体系,指导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设施的有效运行是非常有必要的。评价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各个子系统的建设水平,及时有效地发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短缺和不足,重点解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短缺问题,防止盲目建设,优化投资决策,有利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发展。
4. 有利于河北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健康发展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一个城市的兴起必须有配套的基础设施为之提供服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必将阻碍这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河北省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速度不匹配。近些年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盲目建设与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探究市政基础设施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对策,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融资。处理好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规划与建设,才能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 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
Salinas-Jiménez(2004)、Alvarez和Blázquez(2014)以西班牙为例研究了市政建设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各部门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会极大地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Estache等(2004)、Sarafoglou等(2006)、Palei(2015)和Owolabi-Merus(2015)利用计量模型研究基础设施对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及交通和电力行业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 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法
Estache等(2004)、Sarafoglou等(2006)、Galinien?和Dzemydait?(2012)、Alvarez和Blázquez(2014)及Güner(2015)利用非参数数据包络方法,分析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引导作用以及社会部门投资对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带动作用。Gupta和Barman(2010)在排除技术进步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剔除公共资本的贬值和维护费用,建立资本、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污染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公共支出、收入、税收分配比例等低于投入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的产出份额。
3. 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
Brothaler等(2015)、Castells和Solé-Ollé(2005)认为虽然政府通过拓展其债务来支持城市建设,但是随着当前政府债务压力的增加,政府债务近乎要超过债务红线,目前政府通过地方平台举债发展的模式影响国家金融稳定。在整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定出台之后,地方政府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大量减少,为了保持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