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寒冷地区适水性住区综合技术指南
0.00     定价 ¥ 1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7200606
  • 作      者:
    陈天,王柳璎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结合国家城市更新的重大战略与“十四五”期间韧性生态城市的现实需求,针对我国寒冷地区气候与建设需求特点,将韧性规划与适应性规划融入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针对“人-地”适应性和“城-水”适应性提出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天,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空间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中外期刊及重要会议论文100余篇;主持建筑城市设计与规划设计实践项目8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及教材12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水资源匮乏、水生态脆弱、水循环不畅、水环境不合理利用以及水灾害发生频率增长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寒冷地区气候环境与人地发展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气候环境特征对于今后如何集约利用水资源、维护水生态健康、适应当地水环境气候、强化水安全防控均提出了相应要求。“适水”的理念来源于生态适应性理论,亟需开展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适水发展模式与方法研究与指导。本书在明晰寒冷地区适水性住区评价体系与空间规划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适水性住区案例和建设经验,研究综合城市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市政工程、城市管理等多学科技术方法,提出以指导城市建设实践为目标的寒冷地区适水性住区空间规划综合技术指南。针对多种水体类型与空间层次,提出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包含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修复、水微气候调节、水安全防控的多项技术方法,为我国寒冷地区城市住区的空间规划编制提供详细、具体的技术引导。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和历史性机遇。随着全球范围内绿色发展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一个亟须解答的问题。早在 2003 年的《中国 21 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必须遵循的原则中,包括:“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对打造河流、海洋等水环境的生态品质提出要求。提出“探索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应持续改善水环境。
正如“十四五”规划所强调的,需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这不仅意味着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战略调整,也意味着在微观层面上进行实践革新。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城市与水环境的发展方式将被转变,在“十四五”规划所描绘的发展蓝图中,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占据了重要位置。水作为生命之源,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忽视,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更是重中之重。
“十四五”规划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人水和谐”的理念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实现这一目标,“十四五”规划倡导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这一创新性的治理模式,要求我们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共同应对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面临的挑战。
这意味着规划的整体模式要从传统的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转向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发展格局,使其既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够保障环境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在此框架下,寒冷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应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特别是在住区规划与建设中,要突出适水性设计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地区气候特征,提升建筑的能效水平和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展开
目录
1 前沿与背景
1.1 政策背景
1.2 编制目的
1.3 适用范围

2 适水性住区基本内涵
2.1 “适水性”概念
2.2 适水性的相关研究
2.3 “适水性住区”的概念
2.4 适水性住区特征与设计原则
2.5 适水性住区的核心影响要素

3 适水性城市与住区案例
3.1 适水性城市案例――新加坡水环境韧性城市规划
3.2 适水街区案例――北京亮马河
3.3 适水性住区案例

4 适水性住区评价方法与体系构建
4.1 住区尺度适水性评价的核心要素
4.2 DPSIR 评价模型介绍
4.3 基于 DPSIR 模型的寒冷地区滨水住区适水性评价因素分析
4.4 基于 DPSIR 模型的寒冷地区滨水住区适水性评价方法研究
4.5 天津市典型滨水住区适水性评价实证应用

5 适水性住区空间优化模式
5.1 设计目标与原则
5.2 水资源空间模式优化策略
5.3 水生态空间模式优化策略
5.4 水安全空间模式优化
5.5 水气候空间模式优化

后 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