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治理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
第一篇社会活力篇
第一章党的领导与新型政社关系的建构
第一节政社关系问题的由来与演变
第二节地方创新实践中政党统合的探索
第三节探索新型政社关系的建构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二章激发分配活力:基金会发展与公益慈善新体制
第一节“财富升维”视野下的基金会制度
第二节基金会的发展与慈善事业新机遇
第三节如何更好地激发社会分配活力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激发服务活力:社会服务机构发展与服务供给新体制
第一节社会服务机构的功能及条件
第二节社会服务机构功能发挥的制度基础
第三节购买服务如何形塑社工机构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激发治理活力:社会团体发展与行业治理新体制
第一节作为行业公器的商协会
第二节商协会发展的“前世今生”
第三节行业治理新体制展望及其保障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激发志愿活力:志愿服务团体发展与文明建设新体制
第一节志愿服务的功能与内涵
第二节创新供给路径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开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匙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政社合作中的核心机制:能力专有性
第一节能力专有性的分析视角及其独特性
第二节两种不同的政社合作模式
第三节能力专有性差异的原因探析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二篇基层活力篇
第七章社区活力的体制基础:党的领导与政府支持
第一节党组织强则社区更有活力:来自数据的支持
第二节党建引领社区活力:武汉市B社区案例
第三节财政资金撬动社区活力:成都与深圳双案例比较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八章社区活力的社会基础:乡情治理
第一节何谓乡情治理:概念与框架
第二节乡情治理在顺德:案例剖析
第三节乡情治理的适用性讨论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九章激发城市社区活力:里仁思想与社会资本建构
第一节理论基础:里仁思想、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
第二节案例剖析:“幸福里”社区治理实践
第三节经验归纳:“幸福里”推进社区善治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十章激发乡村社区活力:他组织与自组织
第一节外来社会组织撬动乡村活力
第二节乡贤与慈善自组织撬动社区活力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非常态下的基层活力:社区韧性及其建构
第一节社区韧性:应对非常态下的社区治理挑战
第二节社区韧性的来源及其作用机制
第三节社区韧性的建设路径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三篇制度保障篇
第十二章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与顶层设计
第一节关于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系统部署
第二节关于社会治理及其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和顶层设计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激发社会活力的法治保障与立法建议
第一节社会组织法治保障的实践及新体制的基本轮廓
第二节关于社会组织基本法的立法建议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激发基层活力的法治保障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以社区为中心的基层治理体制与相应的法治保障
第二节关于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治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激发“两个活力”
第二节在激发社会活力方面呈现的六大特点
第三节在激发基层活力方面呈现的五大特点
第四节关于深化创新与改革的系统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目录
图0-1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007
图0-2本研究的总体思路016
图0-3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的考察框架017
图0-4社会主体/基层主体活力的“三力”考察框架017
图0-5从两对关系到“两个活力”的生成逻辑033
图2-1第三次分配的三维认知框架示意079
图3-1社工机构服务领域数量106
图3-2社工机构派出员工相关比例107
图4-1改革开放以来商协会发展趋势116
图5-1志愿服务参与缓解新时期社会矛盾的双循环132
图5-2社会志愿服务需求层次框架133
图5-32007—2021年F区志愿组织各年份注册数量占比138
图5-4F区志愿服务体系供求路径143
图7-1社区(居民)主体性发挥的行为模型183
图7-2社区活力与居民对社区党组织的信任关系186
图7-3B社区治理的“三点一线”“三元一核”模式192
图8-1乡情作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理论框架208
图9-1由里仁到社会资本221
图9-2由里仁到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224
图9-3里仁驱动供给侧整合的作用机制226
图9-4供给侧企业工具理性的作用机制227
图9-5“幸福里”组织体系231
图9-6“幸福里”报事渠道、跟进处理流程233
图10-1社会组织介入乡村振兴的分析框架239
表目录
表0-1核心案例介绍022
表2-1基金会的本土化发展阶段085
表3-1社会服务机构的功能、支持条件与制度要素101
表7-1修正后的社区活力要素维度和指标体系180
表7-2B社区治理结构及不同之处194
表7-3成都与深圳两市社区资金政策及程序比较198
表14-1关于社区体制的主要政策文件323
表14-2各地制定的街道办事处条例329
表14-3各地制定的物业管理条例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