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打通了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壁垒,将中国乡村社会置于近代化历史视野中考察,形成独特的观察与思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本书最终去向旨在于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的视角与借鉴,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近代中国城乡现代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的社会历史变迁。一百多年前,沿海城市在列强炮火的逼迫下被迫启动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步伐,中国广大乡村社会也渐次被裹挟到现代化的大潮中。1901 年,清末“新政”愈加触发了中国政制系统与经济结构前所未有的变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向纵深推进。然而,与百年中国社会转型同步的却是城乡社会差距的逐步拉大。沧海桑田,几经坎坷,城市与乡村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命运迥异。现代都市的崛起从某种意义而言可谓“华丽转身”,呈现出的是一派表象的繁华:行人如织,人声鼎沸,灯火通明,商业兴盛,现代工业出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而广大乡村却是经济萧条,乡民离村,手工业破产,乡民贫而又贫,乡村文化凋敝。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不禁让人们思索其背后的原因。近代以来,在中西文明的交汇碰撞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被动性”与“畸形性”,城市现代工业步西方“后尘”,发展能力“先天不足”;与此同时,广大乡村负载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巨大资源成本,却难以分享到现代化的成果,自身的家当“残破不堪”,无以维持。城乡面貌殊为不同。
绪论
第一章 皇权下了县——中国历史上基层治理的变革
第一节 从历史的维度审视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第二节 “一人政府”的终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的县政革新
第二章 基层政制变动秩序中的地方名流
第一节 财富、文化、社会关系与声望的聚合体——20世纪前期村庄领袖权威生成要素
第二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地方名流在基层政治中的变动趋向——以山西省为例
第三章 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权力主角的变动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中国基层政权代理人的“差役化”回归
第二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基层代理人“差役化”的防范——以山西“村制”革新为例
第三节 中共抗日根据地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动(1937-1945)——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例
第四章 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阙失及矫正尝试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阙失
第二节 乡村振兴视阈下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再审视
第五章 变动秩序中的乡村危机
第一节 晚清民事官司“安全阀”机制的破坏与乡村教案危机
第二节 现代化的压力与乡村危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危机的一个分析视角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