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特质冲动青少年的抑制控制与调适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8025
  • 作      者:
    作者:吕薇|责编:崔文燕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冲动性人格特质的青少年往往伴随一系列发展性问题,而抑制控制能力不足是冲动性导致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在机制。本书立足于该领域国际前沿问题,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详细总结了冲动性人格如何通过抑制控制能力不足这一内在机制影响青少年发展性问题,并从中枢-外周神经生理整合视角阐述了这一机制的神经生理基础,并提出促进与改善的方法。 本书可供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生家长,以及师范类尤其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冲动性人格特质概述
  **节 冲动性的概念
  冲动性(impulsivity)在心理学领域中已被广泛研究,对各类行为问题(如冲动性消费、攻击行为、物质依赖等),以及病理性精神障碍(如冲动性人格障碍、物质成瘾所致的障碍等)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冲动性*早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 J. Eysenck)定义并测量,他将冲动性的概念界定建立在人格理论框架中,认为冲动性是外向性人格特质的一个亚结构,是指个体喜欢冒险并且缺乏行动计划性,倾向于快速地做出决定。随后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冲动性做出诠释,但是有关冲动性的定义在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本节从人格特质论和认知行为的角度对冲动性的定义进行梳理,并对冲动性与其他相近概念进行辨析。
  一、人格特质角度
  人格特质角度将冲动性纳入人格特质的范畴,认为冲动性不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更多反映的是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是一种人格特质。与人格特质论的因素分析观点相似,研究者认为冲动性不是单维结构,而是多因素的复杂结构,它由几个*立的成分构成,每个成分都与特定类型的冲动行为相联系。
  巴斯和普洛明(Buss & Plomin,1975)提出了气质四因素模型,这4个因素是冲动性、情绪性、活跃性和社交性。他们假设冲动性是一种以抑制控制或延迟满足为核心的多维气质。在这个模型中,冲动性的3个组成成分包括:①在做决定前考虑替代方案和结果的倾向;②不顾诱惑而坚持完成任务的能力;③(容易)感到无聊和需要寻求新刺激的倾向。
  同样,朱克曼和同事(Zuckerman et al.,1993)也基于人格特质模型来探讨冲动性的概念。他们从朱克曼感觉寻求量表和其他测量冲动性的量表中提取了一个因素,即冲动-感觉寻求。朱克曼等提出的人格特质模型(Zuckerman and Kuhlman’s Alternative Five)将冲动性描述为包括缺乏计划和不经思考就轻率行事的倾向,或为了刺激或新奇体验而冒险的意愿,并认为冲动-感觉寻求因素与人格五因素模型中尽责性维度的所有子维度(胜任感、条理性、责任感、追求成就、自律和审慎6个子维度)均呈负相关,与艾森克三因素模型中精神质维度和人格五因素模型中神经质维度下的冲动性子维度呈正相关。
  迪克曼(Dickman,1990)将冲动性人格特质分为两种类型,即非功能性冲动和功能性冲动。较一般人而言,非功能性冲动的个体倾向于在行动前几乎不考虑后果,这种倾向常导致其陷入困境,例如“通常在采取行动之前,我没有花足够的时间考虑情况”。功能性冲动是指当情境处于*佳状态时,个体很少预先考虑就采取行动的行为倾向,例如“我很善于利用意想不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我必须立即做某事,否则就会失去机会”。迪克曼也探索了冲动过程中涉及的认知过程,并且指出不同个体冲动程度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分配注意的机制差异。低冲动性个体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上更有优势,高冲动性个体可能在需要随意转换注意力的任务上表现得更好。迪克曼对非功能性冲动的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不仅纳入之前的注意力,还增加了“反应冲动”和“去抑制”,即确定了非功能性冲动至少包含3个*立的维度—注意、反应冲动和去抑制。迪克曼的冲动性定义阐明了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重要问题—不是所有冲动性都是不利的,正如迪克曼(Dickman,1990)所说:“如果冲动行为模式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不利的,那么它们在进化的进程中必然趋于淘汰。”
  艾森克等(Eysenck & Eysenck,1977)将广义的冲动性细分为4个具体维度:狭义冲动性、冒险、无计划和活泼。研究发现4种冲动性分量表分别与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个因素是狭义冲动性,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呈较高程度相关,但与外倾性没有相关关系。然而,其他维度(如冒险、无计划和活泼)与外倾性有更强的相关关系。艾森克编制了I5量表用来测量冲动性,该量表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冲动,二是冒险,同时艾森克指出冲动和冒险是两个相对*立的因素,会使个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艾森克(Eysenck,1993)对这两个因素的区分做了形象的类比:“我们关于冲动和冒险的概念可以类比地描述为一个司机在道路的错误一侧驾驶着他的车绕过一个盲区的弯道。一个在冲动上得分高的司机从不考虑他可能会暴露在什么样的危险中,当事故发生时,他会真正感到惊讶。另一方面,在冒险上得分高的司机会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并有意识地决定冒这个险。”
  巴瑞特(Barratt)和同事从人格特质的角度对冲动性进行数十年的探索,*终提出了冲动性人格特质的三维结构,并编制了巴瑞特冲动性量表(BIS)。巴瑞特通过实验研究区分了冲动与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之后,为了从特质角度确定冲动性的概念和结构,巴瑞特对其进行多次研究,例如,第7版巴瑞特冲动量表(BIS-7)有5个分量表—感觉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动作冲动(motor impulsivity)、人际行为(interpersonal behavior)、冲动的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 of impulsivity)和冒险(risk taking)(Barratt,1959;Barratt & Patton,1983)。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巴瑞特将BIS-10中的冲动性定义为动作冲动性(motor impulsiveness)、认知冲动性(cognitive impulsiveness)和无计划冲动性(non-planning impulsiveness)。由于认知冲动性维度不能得到大部分研究的支持,巴顿等(Patton et al.,1995)对BIS-10进行了修订,得到BIS-11,指出冲动性的结构包括3个二阶因素:动作冲动性、注意冲动性或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其中,动作冲动性是指易受外界刺激的引诱和干扰,行事鲁莽,包括运动和坚持性;注意冲动性或认知冲动性是指对正在发生的事件难以集中注意力或者精力,对当前信息的加工尚未完成时就采取行动并导致不良结果,包括注意和认知不稳定性;无计划冲动性是指缺少对将要发生或未来事情的规划就采取行动,包括自我控制和认知复杂性。二阶因素动作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分别对应艾森克广义冲动性模型中的狭义冲动性和无计划。
  怀特赛德和莱纳姆(Whiteside & Lynam,2001)提出了冲动性的UPPS模型(Urgency-Premeditation-Perseverance-Sensation seeking),该模型以人格五因素理论为基础,提出冲动性的4个不同维度:①急迫性,是指个体面对负面情绪时鲁莽行事的倾向。该因素与人格五因素中的神经质子维度冲动性方面有关。②(缺乏)计划性,是指个体在行动前对行动的后果没有充分考虑的倾向。该因素与人格五因素中尽责性的子维度责任感方面相同,和艾森克提出的狭义冲动性的结构相似。③(缺乏)坚持性是指个体在做困难或无聊的任务时容易分心或转移注意力,该因素与人格五因素中尽责性的子维度自律方面有关。④感觉寻求是个体喜欢追求新的、刺激的甚至可能是危险活动的一种倾向,该因素和人格五因素中外倾性的子维度刺激寻求方面有相关。随后,研究者对UPPS模型进行修改,在原先模型里引入正性急迫性(即在积极情绪情境下鲁莽行事的倾向),形成UPPS-P模型(UPPS-Positive Urgency)。在UPPS-P模型中(Cyders & Smith,2007),冲动性包括5个维度:负性急迫性、正性急迫性、缺乏计划、缺乏坚持性、感觉寻求。
  总之,目前较为有影响力的冲动性人格特质理论是来自巴瑞特和同事的冲动性人格特质的三维结构,以及怀特赛德和莱纳姆提出的UPPS模型。比较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这些模型都认为冲动性包含对(新异)刺激直接(反射性)做出反应、缺乏深思熟虑、缺乏坚持(难以集中注意力)等成分。此外,*具有特异性的是迪克曼提出的冲动性分类方法,他将冲动性人格特质分为非功能性冲动和功能性冲动两种类型,这样的分类提示研究者关注冲动性对个体适应进化有利的方面。
  二、认知行为角度
  根据冲动性和行为的关系(冲动性体现在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过程中),前人尝试从行为的角度定义冲动性。一些冲动性定义是基于对行为的观察、描述或列举,例如,冲动性被广泛地看作“缺乏充分思考、过于冒险、鲁莽、不适合情境、不顾后果的动作行为或自发的、无意识的行为习惯,经常导致不希望发生的结果”(Pattij & de Vries,2013)。达鲁纳和巴恩斯(Daruna & Barnes,1999)认为冲动性的行为体系包括构思不充分、表达草率、过度危险或者与环境不相适合、经常导致令人讨厌的结果的行为。埃施勒曼和伊梅斯(Aeschleman & Imes,1999)采用直接观察法将冲动性定义为4个不同的类别:言语冲动,指对他人大声谩骂或口头威胁;手势冲动,需要使用肢体语言来传达威胁或侮辱;身体冲动,指攻击另一个人或物体;其他类型,指个体做出的不属于上述3类的冲动行为。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缩略语表
**章 冲动性人格特质概述 1
**节 冲动性的概念 3
第二节 冲动性的结构 9
第三节 冲动性的测量 18
第二章 冲动性的理论模型 27
**节 巴瑞特冲动性人格理论 29
第二节 人格五因素理论视角下的冲动性 35
第三节 格雷强化敏感性理论 38
第四节 威尔斯风险理论模型中的冲动性 45
第三章 冲动性的生物与环境因素 49
**节 冲动性的基因基础 51
第二节 冲动性的神经生理基础 58
第三节 环境与生物因素对冲动性的交互影响 70
第四章 冲动性青少年的发展性问题 75
**节 冲动性与学业和社会适应 77
第二节 冲动性与内外化问题 79
第三节 冲动性与成瘾行为 83
第四节 冲动性与冒险行为 87
第五节 冲动性与其他心理病理障碍 89
第六节 冲动性与青少年心理危机 94
第五章 冲动性与青少年抑制控制功能 101
**节 抑制控制的概念及类型 103
第二节 抑制控制的理论模型 107
第三节 抑制控制的测量 111
第四节 冲动性与反应抑制和干扰抑制的联系 115
第五节 冲动性青少年抑制控制与发展性问题 117
第六章 冲动性青少年抑制控制的神经生理基础 123
**节 冲动性青少年抑制控制的外周神经生理基础 125
第二节 冲动性青少年抑制控制的中枢神经生理基础 131
第三节 冲动性青少年抑制控制的中枢:外周神经整合机制 138
第七章 冲动性青少年抑制控制能力的可塑性 145
**节 抑制控制训练的作用机制 147
第二节 神经生理反馈训练对抑制控制能力的改善作用 153
第三节 认知行为训练对青少年抑制控制能力的改善作用 159
第四节 综合训练对青少年抑制控制能力的改善作用 164
参考文献 17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