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敏感与自我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2680679
  • 作      者:
    作者:(德)斯文娅·弗拉斯珀勒|责编:苗苏以|译者:许一诺//包向飞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斯文娅·弗拉斯珀勒(Svenja Flaßpöhler),哲学博士,德国《哲学杂志》主编,“科隆哲学节”发起人之一。著有《当孩子出生后:为人父母的哲学历险》《强势女性:一种新的女性气质》《原谅:与罪周旋》《我们作为享受工作者:绩效社会的自由与强迫》《好的毒药:妒忌与爱》等。

 

译者简介

许一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德国政党政治,参与撰写《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等,论文发表于《法国研究》《德意志研究》等。

 

包向飞,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和数学哲学,著有《康德的数学哲学》《真理的痕迹》等,译有《时间的味道》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忙于调整合理的限度。可以说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时候触摸变得让人厌恶?本书作者后退一步,揭示了冲突的核心: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 聚焦敏感,围绕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四个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的敏感发展史,以辩证的角度,结合不同时代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对敏感的讨论,涉及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史、尼采和列维纳斯的哲学观、卢梭和塞缪尔·理查森的小说、弗洛伊德的创伤分析、巴特勒的语言行事观、托克维尔和罗尔斯的平等观等,分析当下的创伤、语言伤害、性别问题、同情的限度以及高敏感性人群,引导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走出“囊泡化”的傲慢。
展开
精彩书摘

本书并不妄图建立合理性的最终公式(即判定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相反地,本书恰恰试图在双方阵营的前线,都找到敏感性的绝对化倾向中的不合理之处:绝对化的韧性是不合理的,因为它反弹他人的要求; 绝对化的敏感性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把人降格为一个需要保护的、不知如何自助的脆弱生命。合理性的界限在这两极之间的张力场内运行,并展现着自我和世界之间有待被发现的新关系(详见第十章)。

 

身体、心理、道德、审美:敏感性的四个维度

本节的重点是敏感性的四个维度。我不会用这四个维度来划分本书的内容,因为它们是密切相关、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的。然而,指出这四个维度,有助于把本书谈论的对象领域系统化。

身体敏感性

身体敏感性使我们对疼痛和异物越来越敏感,也使我们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测量与对方的合理距离。#MeToo运动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其全球影响力说明,与20世纪相比,近年来人们对性骚扰的意识更加敏感了。在新冠大流行中,“对触摸的恐惧”(用埃利亚斯·卡内蒂的说法)获得了病毒学上的合法性,因为与他人保持合适距离成为字面上的“折尺的事情”。

心理敏感性

心理敏感性产生于外部强迫向自我强迫转化的历史。与身体敏感性一样,心理敏感性也伴随着易受刺激性和敏锐的感觉。历史上,暴力的概念从外在的暴力,扩大到包括冒犯性的语言和图像等,对于我们理解心理敏感性至关重要,因为这种概念的扩大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容忍外部影响的阈值降低。贬义词“雪花”将心理的敏感性理解为所谓的“高度敏感”,并将其变为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那些认为自己独一无二、无法忍受相反意见、对外界的刺激和动作极其敏感的人,被贬称为“雪花”。此外,关于触发警告、语言敏感性的辩论,以及社会独异化的趋势,也属于心理敏感性的内容。

道德敏感性

18世纪,道德敏感性在哲学和文学中发展起来。一般来说,它指的是与他人共情的能力。在历史学家林恩·亨特看来,18世纪以下几件事同期发生,绝非偶然:首先,共情成为哲学系统性研究的对象;其次,在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书信体小说中,以及塞缪尔·理查森的小说中,作者使读者与受苦的女性角色产生深深的认同;再次,人权的概念被广泛阐释并被写入法律。如果没有这种形式的敏感性,“黑人的命也是命”和#MeToo这样的全球性运动,以及规模稍小的对跨性别群体的声援,都是不可想象的。

审美敏感性

审美敏感性是对美和丑的敏感,包括“视觉人”(按照埃利亚斯·卡内蒂的说法)的升华的快乐,以及现代晚期人对独异性和“共鸣”的欲望。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在其《共鸣》(Resonanz)一书中分析了人们对一个有回应的世界的渴望,这个世界不会让人感到冷漠,而是能触动人们。他还认为,审美经验即共鸣经验。

 

本书的目的

读者不应期待从本书中找到一个行为准则,而应期待作者对敏感性的全面的科学研究。本书立足于当下,并联系了上述问题的具体情况。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当代社会日益敏感的情况,才能认识到敏感化过程的进步趋势和退步趋势。本书的目的是辩证地阐明敏感性,并重塑敏感性与韧性的关系,从而找到我们时代危机的出路。


展开
目录
导言
社会的裂痕
主动敏感性与被动敏感性
身体、心理、道德、审美:敏感性的四个维度
本书的目的
第一章 敏感化的过程
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史
敏感的自我
行为的精致化
惩戒与敏感性
高潮即转折点?
第二章 伤口的力量
韧性还是敏感性?
尼采派对战列维纳斯派的一场辩论
成问题的绝对化
敏感的韧性
有韧性的敏感性?
第三章 共情的世纪
#MeToo运动之前的反性侵潮流
大卫·休谟与情感的传染
卢梭把道德女性化
萨德理解的敏感性
文明的更高阶段?
第四章 我们心中的暴力
弗洛伊德与不灭的原始性
恩斯特·容格尔的内心体验
痛苦守恒原则
惩罚的暴力
冷面具与自我甲壳
什么是受害者?
第五章 创伤与触发
有机体像一个小囊泡
受害者:从计数到讲述
从冲动到触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恐痛症?
第六章 语言敏感性
语言的现实效果
德里达与巴特勒:作为抵抗的游戏
冒犯性言论
语境敏感性
语言的二义性
狂妄的要求?
第七章 共情的局限性
在不同的肤色下
关闭的自我:托马斯·内格尔与让·埃默里
受影响者的视角与立场理论
共情与失去自我
我感受到了你没有感受到的东西
感觉更强烈?
第八章 敏感性社会
高度敏感与独异者范式
共鸣敏感性
保罗·瓦莱里与安全空间
“雪花”对抗“好吧潮生人”
别碰我?
第九章 保持距离的规则
现代社会对距离的渴望与人类学对触摸的恐惧
社交的规则化
最细微的振动:普莱斯纳主张的得体感
什么是合理的?
第十章 结论
托克维尔悖论
结构与个人
看待社会敏感化进程的双重视角
新联盟
致谢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知识背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